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功人生——教育·成功

  教育·成功

  教育是人類前進不可或缺的動力,它能改變愚昧落後的思想觀念,它能改變野蠻粗暴的社會狀況,它能帶來社會的文明與發展。一個人可以貧窮,但不能沒有教育,有了教育,貧窮是可以改變的,沒有了教育,即使富貴,也是粗惡的。

  當然,這裏的教育是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凡是一切正面的良善的教育都是值得提倡的。

  接受第一流的教育,做第一流的人才。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面對目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萎靡不振,宗教教育有必要發揮它神聖的教育作用,而在宗教教育中以佛教教育最爲徹底圓滿,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良善、道德、智慧的教育,甚深廣大。

  教育往往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正確的教育相當重要。爲了糾正錯誤的思想觀念,有時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爲什麼不在一開始就正確地引導呢?

  良性的、正面的教育將帶給這個世界慈悲、智慧和道德。

  以佛陀及曆代祖師言教爲指導,勝于世間任何言說。

  司馬光倡“儉樸”,教導兒子司馬康儉而修德。

  司馬光教子當愛惜書本如商人之積蓄本錢,讀書要恭敬。

  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即一生衣服不講華美,只要以遮羞遮寒、幹淨利落即可;飯食不求山珍海味,能果腹充饑即可。他認爲飲食、衣服奢侈、闊盛容易墮落。他常舉春秋時魯國大夫禦孫之話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司馬光認爲:“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他認爲:“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經常引同時代的前輩張文節的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認爲這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並教育兒子:西晉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糜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一個人的品質應當從小培養,切莫因爲年紀小而浪費了培養的時間。

  思想導致行爲,行爲導致習慣,習慣形成品格,品格決定命運。所以教育人應從思想開始,正確健康的思想是良好命運的開端。

  教導孩子們應當以“扶正祛邪”的方法具體落實。即通過引導,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勇敢、平等、尊敬、和諧等優良品質,正氣具足,邪不幹正,邪氣邪思自然削弱、減低、化解。

  教育孩子必須道德、能力、健康叁方面都不偏廢,才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

  因爲只重視道德,缺乏能力、健康,難免成爲懦弱的病夫。如果只注重能力而缺乏道德、健康的教育,難免成爲弱不禁風的病人或危害社會的人。如果只注重健康而缺乏道德、能力的教育,難免成爲野蠻人。

  對孩子教育要認真正確,應杜絕含糊、敷衍了事的態度,才能培養出清醒、靈敏、明辨是非的人才。

  教育要嚴格而不專製,嚴格而講道理,專製而易盲從。

  要培養判斷是非的思維能力,依真理而行,而非專製服從、盲目跟從。

  不管什麼樣的教育,都不要流于形式,再好的教育流于形式也無用處。

  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最爲理想呢?按照佛教、中國古代聖賢及現代的先進教育理念,是從胎兒開始的,所以從胎教到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乃至中年、老年,都可以實施良好的教育。但人們往往忽略胎兒、嬰兒、幼兒、少年的正確教育,這也給人的一生留下了不可彌補的缺陷。

  對孩子的教育和訓練越早越好。早期的教育和訓練有助于提高孩子智能和潛能的發展。

  很多人在幼年時期沒有接受教育,白白浪費了光陰,實在可惜。事實上,幼年時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能力。

  孩子在沒有成熟之前,會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語言、行爲,所以從小就要注意接觸有良好修養的人。而且孩子們的情緒一般比較脆弱、細膩,大人更要注意引導、溝通,以同理心來理解他們,以便促成他們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要從小培養孩子雷厲風行的態度,不准拖拉,及時反應,及時做該做的事,及時停止不該做的事。要從小培養孩子做事的能力,避免懶惰依賴,如穿衣、洗臉、刷牙、打掃衛生、拿東西等,重在方法的說明、示範,而不取而代之。當然能力的培養應在年齡、體力相應的階段。

  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說標准的語言相當重要,讓孩子們從小養成敢說敢做,勇于溝通的能力。

  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禮貌、禮儀,懂得對不同人的稱呼,應答、打招呼,及進退的禮節。

  要從小培養孩子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透過講故事、情境體驗、說事情而進行分析、對比、反問、引導的方式進行。讓孩子從小就是非善惡分明,避免糊塗、不明是非。

  幼兒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可以經常輕輕朗誦經典的詩文或播放經典的音樂給幼兒聽,培養良好的聽力,種下優秀的文學種子。即使爲出生不久的嬰兒當作搖籃曲也可以,那樣都會種下良好的種子,如果能播放梵呗、經聲、佛號,那更殊勝。

  2、可以透過多姿多彩的色彩來培養孩子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如用大自然的風景或經典名畫(也可以用良好的臨摹本)來喚起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培養審美能力、對世界的親切感和觀察力,也可以多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欣賞、觀察,把正確的事物名稱告訴他們,即使他們只會聽不會說都可以。

  3、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讓他們學會專注,提高記憶力和觀察力。可以通過讓他們複述看到、聽到的內容而促進他們培養專注力。

  4、透過不同物品的輕、重、粗、滑、柔、硬等觸感,使他們把握各種物品的特點,進一步具體地形容、描述世界。

  當然,以上的教育都是在輕松、自然、歡喜、耐心、智慧的教導中完成的,所提供的教材也都應當是健康、有益身心成長而非無益的。

  少年兒童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需要的是太多的指責和批判;需要的是引導和鼓勵,而不需要的是壓抑和打擊;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氣,不需要的是自卑和怯弱。

  青少年都注重名聲、面子,即是個人的自尊甚至比生命本身更重要,雖然這些是虛幻的,但在其年齡階段則是不可傷害的,只能加以正確的引導,才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對孩子們來說,注意鼓勵,歡喜的引導,千萬不要罵他們“笨”“懶”“不專心”“不刻苦”,一味的批評只能傷他們的自尊,有害無益。

  面對學生,教師永遠要把愛心和鼓勵放在第一位。

  正確的引導,不要隨便批評,即使不得已批評,也要講清道理。

  斥責孩子是負面的,講道理引導孩子是正面的。負面容易傷害孩子,正面會提升孩子。

  成長固然有先天的潛能,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

  每一個人只要不是天生的白癡,都是可以通過良好的環境和教育而成才的。

  成才有如種樹,日積月累,不知不覺,自成參天大樹。

  不要看輕每一個小孩,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如果能夠因勢利導,每一個小孩都能夠成才。

  教育孩子方法可以很多,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引導孩子。

  從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具備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到大又有良好的教育,一般都會成才。

  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帶給人的益處是難以估量的,有科學研究作證明,遠遠超出人的想象。

  人生來就有愛心、同情心的,但如果不從小持續培養,反而以殘忍無情影響,則孩子只會受不良影響,那麼長大將受害匪淺。

  驕傲、自滿容易功敗垂成。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謙卑,避免自卑、驕傲是很重要的。

  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爲傑出的人。

  管不好自己的人難以成就。

  管好自己就是自製力,自製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

  好的、對的該做,不好的、錯的不該做,該做不該做要分清,從小引導孩子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相當重要。

  讓孩子從小樹立安全意識相當重要,如什麼該動,什麼不該動,如何過馬路、看紅綠燈、避免上陌生人的當等,皆應教導。

  在適當的年齡,適合集體生活時,還要進一步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團結、友愛、大方、守紀、責任心、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執行能力、配合能力、公平、公正等素質。

  但在參與集體生活時,還要注意親近良好的集體,避免受到不良人群及個人的影響,如不小心受影響,要盡快洗刷汙染。親近良師益友,遠離惡師惡友。

  教育孩子應該培養其興趣,讓其依照天分而自由發展。

  要尊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只要是正當的興趣、愛好都是應當鼓勵、策勵的。只要依正當的興趣、愛好發展的孩子都會勤奮地投入,如此的孩子一般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父母當隨順孩子們的正當愛好和興趣,協助其成功。

  只有強烈的興趣,才會有強烈的動力,有強烈的動力才有忘我投入的行動,這樣自然易于成功。

  世間、出世間都是如此。

  在幼兒、少兒階段,一般都是由興趣而産生學習的動力,沒有什麼功利主義。培養正當的興趣,帶動學習的能力相當重要。

  以引導、鼓勵、開發的方式帶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勇敢、堅強、承擔,比一味地灌輸更殊勝。寓教于樂,讓每一個孩子都歡喜地接受智慧的引導、愛心的教育。透過經典的音樂、書法、舞蹈、功夫、詩文、茶道、花道、故事、遊戲培養孩子多方位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快樂、歡喜中成長。

  每一個孩子人格、道德、智慧、自信、勇敢、溝通、表達、慈悲、才能、創造各方面的素質各有提高就是進步,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肯定。

  分數並不一定說明一切。

  有許多孩子行爲不良而造成家長的憂愁,那往往是孩子們精力過剩造成的,如果能夠把他們的精力引導到各…

《成功人生——教育·成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道光輝 自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