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P2

  ..續本文上一頁  ┊  所

  ┊  不

  ┊  得

  斷  不

  煩←  爲

  惱

  

  定

  貪、嗔、癡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動而表現于身及口的動作,再藉身口的動作,發泄于人、事、物等的對象。戒的功能,是約束身及口的動作,定的功能,是將向外散漫的種種心理活動,拉回到內心,並且使之安靜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雙亡的心理狀態。但是,定的功夫,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學,可分爲九個要點和兩重層次來加以說明。

  第一重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堅固的信念:無論做任何事,無信則不立,當在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了解之後,也會明白何者能做與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動妄念,能做的事,應該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時要考慮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當聽過他人的忠告,如果對那件事的了解已夠深切,那麼,對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後,便可沖破一切難關,百折不撓地來進行你的事業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堅固的信念,可産生無比的力量。

  2、冷靜的思考:凡在從事一項工作或任務之前,應當多作准備,《中庸》所說:“豫則立,不豫則廢。”通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開始得順利,必須多作事先的准備。在准備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實行的步驟,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到了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則要隨時審察、檢點缺陷、糾正錯誤。好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更好,壞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改善。這種判別力和決斷力,均系來自冷靜的思考。

  3、安詳的言行:一個人如果希望被人視爲有品德的、可讓人尊敬和信賴的人,他就必須謹慎他的言論和行動,一個輕言狂語和輕舉妄動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評的,當然也不可能促成偉大的事業、博取崇高的社會地位。

  4、專注的精神:不論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專注,縱然做成了,也不會是傑出的。中國有一句諺語:“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說:工作和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從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職業上,全心全力,將整個的身心投注進去,便可能使你成爲這一門行業中的最傑出者。

  第二重層次——坐禅的原則和要訣

  1、堅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實際進行坐禅之前,對于你所學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絕對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上當,也有相信指導你坐禅的老師,是從親身的經驗中過來的識途老馬;你是一匹小馬,跟著老馬走,絕對不會有問題。當然,誰是值得被你信賴的老師,最重要的,如果你對他的信心不夠,對他指導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學,否則那將對你有害無益。

  2、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沒有驗點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時,發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現象,有的使你覺得輕暖舒暢,有的使你疼痛難受,有的使你歡喜,有的使你恐懼,這些很可能發生在一個初學禅者身上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能夠明白其原因,那是最好,否則,你當隨時請教你的老師,他會幫助你,使你安下心來繼續修行的。

  3、調心:定的工夫的表現,是在身、口、意的叁方面,也可以稱爲身定、口定、心定。要達到這叁定的目的,便得從調理它們著手。調身,是使身體完成一種適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確姿勢。

  4、調息:坐禅時的呼吸,要細、要長、要均勻。

  5、調心:把向外沖擊、浮動和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最初的方法,是以念頭看住念頭,最後做到被看的念頭不起了,能看的念頭也不見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內心卻是寂寂靜靜地不波不動,好像鏡子的鏡面雖映現出鏡外的各種或動或靜的景物,鏡面的本身是靜寂不動的。但是,這樣的工夫,說來容易,得來卻頗不容易。

  一般的人,從第二層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一層次的四點功力。不從第二層次中下工夫,第一層次的功力,便強不起來。我雖把它們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時,我也常向跟我學禅的人強調,靜坐有叁樣好處:①能使身心健康。②能使頭腦清明。③能使人開悟。入定與開悟,當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強健你的體魄,堅實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業。

  現在將我爲美國佛教會周日會禅會所擬的“坐禅須知”,抄錄如下,以供有心學習靜坐的讀者參考。

  

  坐禅須知

  一、坐禅的准備

  1、坐墊:四方形寬大松軟及圓形高的四寸的坐墊各一個。

  2、場所:整潔、寂靜、肅穆神聖的室內。

  3、時間:精神飽滿之清晨,起床漱洗之後最佳。每日定時進行,每次二十分乃至四、五十分鍾。

  在飽食、暴飲、性行爲、激烈運動之後,以及疲倦欲睡、正午中夜之時,不宜坐禅。

  4、飲食:每餐以八分飽爲佳,食後暫作叁十分鍾休息,開始坐禅。

  二、坐禅的方法

  1、調身法——

  ①坐法:

  a結跏趺坐(Ⅰ)吉祥坐——右足架于左腿上再以左足架于右腿上。(Ⅱ)金剛坐——左足架于右腿上再以右足架于左腿上。

  b半跏趺坐——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架于右腿上。

  c交足坐——左右二足隨意交叉平放。

  d椅子坐——端正坐于椅上,兩足自然垂直。

  e日本坐——兩膝長跪,兩足向後伸直足尖相疊,腰幹伸直,坐于兩足跟上。

  ②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于石掌上,二拇指輕輕相接,中間成圓形。

  ③身姿:左右搖動數次,以確定坐姿的平穩,背脊骨伸直,颚向內收。

  ④視線:

  a閉目——精神飽滿時。

  b注視正前方一公尺處或壁之一點——略感昏沈時。

  c閉目及注視交替使用。

  2、調息法——坐下後作數次深呼吸,最後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複平常呼吸。

  3、調心法——數息觀,調息後即由一至十反覆地默數呼吸。

  ①出息觀

  ②入息觀

  慧

  慧是包括知識範圍的“認識心”和“檢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升華爲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爲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悟”的經驗下而獲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識的“認識力”和“檢擇力”。不過,慧的獲得雖在于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叁個連環性的步驟:

  一、聞慧——虛心學習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爲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爲住于“學地”的“學人”,並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成佛的願望,你當斷盡一切的煩惱,救度無數的衆生,如何斷煩惱?怎麼度衆生?那就非得學習種種方法不可了。因此,對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學習,假如最初你是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當你對佛教産生信心之後,你便不會不學了。

  聞慧的學習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聽人開示佛法,講解經論,是用耳朵;自己閱讀佛教的經論,看佛教道場的莊嚴神聖和僧尼的威儀齊整,是用眼睛。凡此種種,只要能夠使你的身心得到若幹乃至少許益處的,均稱爲聞慧。進一層,悟性高的人,或者修學佛法有了相當工夫的人,他們可以從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接觸之中,學習到佛法,也能從人與人的平常對接談之間,學習到佛法,尤其在中國禅宗的記載,這種例子特別多。因此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之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才是真實的佛法,不過,人們最初理解佛法,需要通過佛經的說明而已。

  二、思慧——缜密研究

  對于已經聽到和看到的東西,應該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來消化它們,將你從各方面學得的東西,當作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料,然後,依照你的理解程度,分類研判,把你覺得適合你程度及當前用得到的,接受下來,被你懷疑的東西,你當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覺得無關緊要的東西,便把它們擱置一邊,作爲參考;當你的程度高升到某一階段之時,現在以爲沒有用,不合理的東西,也正是那個階段覺得最有用,最合理的東西,因此,佛教徒的學習態度是精密而且客觀的。

  叁、修慧——實際體驗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慧的表現,是全部身心的實際體驗,它與知識的最大不同者,知識可以販買,可以現買、現賣,一般的知識分子,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慧則不同,慧是身心內在的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以傳授如何獲得慧的方法,慧的本身乃是無法傳授的。又所謂“大智若愚”,正因爲慧不是知識,無從說明,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是不善于辯論的人,但他必定是有完美人格的人。如果要認識“慧”是什麼形態,也許可以從考察一個有道之士的實際生活中,得到若幹印象。

  修慧,修什麼呢?修習如何獲得慧的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已告訴了諸位;從聞、思所得的慧,指導我們持“戒”和習“定”便是修慧的具體內容,再由持戒和習定,産生更強的慧力,如此循環不已,最後,便是最高、至尊、無上人格的完成——佛陀。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與禅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