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P9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爲阿那含,不還此世。

  增上慧學。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解脫知見。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爲阿羅漢。」

  是知所謂中善者,初二叁四果聖人也。

  雲何後善?謂空叁昧解脫法門,無相叁昧解脫法門,無願叁昧解脫法門。此叁 叁昧,有漏者謂之定,無漏者謂之解脫門。解脫者涅槃也,故涅槃有叁門,即空無相無願也。

  複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妙智慧。

  此言初善者戒也,中善者定也,後善者慧也。信,持戒人當起四種淨信。四種淨信者,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得四種淨信者,則得須陀洹果。

  所謂欲、不放逸,皆精進義。精進有叁名,即欲、精進、不放逸。初善者,于四淨信起善法欲,精進不放逸也。

  中善者定念一處,一心不亂也。既得定已,則所持之戒,轉名爲定共戒。

  後善者善妙智慧。得定者,在色無色界天。得善妙智慧者,則出叁界證無漏道。所謂善妙智慧者,非世智辯聰也,乃四谛道智也。若得四谛道智,則所持之戒,轉名爲道共戒或無漏戒也。

  複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于聖僧得果不壞。簡單來說,初善信佛,中善信法,後善信僧。不壞者,不壞于叁寶淨信也。

  或者有人會問,法爲佛師。何以先佛而後法呢?雖然法爲佛師,然法以佛弘, 而僧隨佛學法。故以此順序,信佛信法信僧。

  信于聖僧得果不壞者,信斷叁結,得初果須陀洹也。叁結者,身見、戒取、疑。信薄叁毒得二果斯陀含。叁毒者,貪瞋癡也。信斷五下分結得叁果阿那含。五下分結者,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也。信斷五上分結,得四果阿羅漢。五上分結者,無明、掉、慢、色染、無色染也。信如是法,便是信聖僧得果不壞。

  複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此所謂初善者,從佛聞法也,故曰從他聞法。中善者依教奉行也,故曰正念修行。後善者修八正道也,故曰得聖正見。若得正見,則便正思惟。若正思惟,則便正語。若能正語,便行正業。若行正業,便得正命。若得正命,便正精進。若正精進,則便正念。若得正念,則便正定。故得聖正見者,八正道之略耳。

  複次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于盡滅。知苦斷集者,是見道位。修行正道,即是修道也。修道者,是修習位。證于盡滅,是滅盡定也。若以法論,此是苦集滅道四谛也。如果以位而言,此之初中後善,即見、修、無學叁位也。

  是名聲聞初中後善,總結上文。

  雲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向一切智是名後善。

  不舍于菩提心者,菩薩皆從發菩提心來。發菩提心功德無量。若能教一衆生發菩提心,則得無量功德。何以故?莫說菩薩從發菩提心而來,即叁世諸佛,皆從發菩提心而來。所以若教一衆生發菩提心,即是續佛慧命,故有無量功德也。

  不念下乘者,永舍二乘心也,不退墮二乘也。

  一切智者,是佛智也,非二乘之一切智也。向一切智者,回向無上佛道也。

  複次初善者于諸衆生慈心平等,中善者于諸衆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舍同等。

  此初中後善者,言菩薩四無量心也。于諸衆生慈心平等,以平等心愛念衆生也。于諸衆生起大悲心,以平等心拔衆生之苦也。設何方便者,衆生根性欲各各不同,菩薩施設種種方便,拔衆生之苦也。喜舍同等者,菩薩以平等心,慶衆生得樂。 衆生成就佛道,菩薩無嫉妒意,而起大歡喜心。菩薩舍己之樂,滿衆生之願。不至衆生究竟佛道,絕不放舍。

  複次初善者降伏悭貪,舍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禅定智慧。後善者以諸波羅蜜,回向一切智。

  初善者以六波羅蜜修于斷德,中善者以六波羅蜜修于智德,後善者以六波羅蜜回向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者,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悭貪、破戒、瞋恚、懈怠、亂心、無知,此六者蔽覆自性清淨心。故菩薩修六度萬行,須先斷除之。此六法斷除,六波羅蜜功德始能增長。所以斷此六法,是爲初善。

  悭者悭吝也,貪者貪求也。降伏悭貪,斷除悭貪心也。破戒者,身心沒于過非也。舍于破戒,身心無過非也。瞋恚起,斷慈悲種,故菩薩遠離之。懈怠者,不精勤于上求下化也。菩薩行于菩提,上求下化,故須斷除懈怠。不住亂心者,欲起禅定也。殺害無知,無知者愚癡無明也。菩薩上求佛道,必須破除無明,故曰殺害無 知。

  中善者,直修智德也。六蔽之法既除,于是無間無隔,智德乃可增進。施戒忍進定五度修福,般若一度修慧。福慧兩足,是爲大覺世尊。

  後善者,將六度功德,回向一切智。一切智者,佛也。佛既自得受用,且回度九界衆生。令九界衆生,普獲究竟涅槃之樂。故初善者,菩薩自利也。中善者菩薩利他也。後善者,菩薩自他俱利也。

  複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衆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

  四攝法者,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此四攝者,攝衆生心向道也。若不能攝衆生心向道,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得謂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正法者,實相法也,此法唯佛與佛究極。衆生迷于實相,以至墮入生死。故守護正法,便能守護大乘。守護大乘,便能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便能令佛種不斷也。故菩薩爲守護正法,無量劫來,不惜身命,入叁界受于生死。以菩薩不畏生死度衆生故,所以說不惜身命守護正法。

  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善巧方便者,度衆生也。菩薩爲度衆生,施設種種方便善巧也。不墮正位者,不入涅槃也。二乘人只爲自求,故速入涅槃。菩薩舍已爲人,只爲利益一切衆生,故無量劫來不取涅槃。

  複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舍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于一生灌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如大地平等持一切,令一切衆生不失不墮。菩薩亦如是,以平等心,任持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作皈依。令一切衆生不失正念,不墮生死。

  菩薩行者,六度萬行也。六度者悉爲度生也,菩薩爲度一切衆生,行于六度也。菩薩心者,大慈悲心是。猶如大地,等持一切。菩薩以無緣慈悲,等視一切衆生。

  以善方便知進知退。菩薩不舍度一切衆生則曰進,菩薩不度衆生則曰退;菩薩證涅槃不住涅槃,入生死不住生死則曰進,如果住生死,住涅槃則曰退。住不退地,若准後善「于一生灌頂正位」者,應是念不退。甚至應是指七八九地菩薩而言。 「于一生灌頂正位」,十地菩薩,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自在法身,受職灌 頂也。亦有雲等覺菩薩,于魔醯首羅天,受灌頂禮也。菩薩受灌頂,系以光明功德爲之。非如世間王子,以四大海水灌頂也。

  如上所說,是名菩薩初中後善也。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