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今論▪P2

  ..續本文上一頁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雲:向外作工夫,總是癡頑漢。爾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爲解脫大海。” 無著自在,在日常生活中行道,行道之人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念而念,無住隨緣,通達一切、無礙于世間。

  生活與修行一體的生活禅,是自佛陀以來修行者的實踐。但是,佛陀及其聲聞弟子們的生活禅與中國禅宗僧衆的生活禅在內容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時代社會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修行方式亦隨之而改變。雖同爲生活禅,但修習的人不同了,其內容和方式亦要契機的改變和創新。當代佛教界提倡的生活禅,已經從寺院走入社會、出家外延至在家。雖然當代出家生活與世俗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寺院與社會越來越一體化,但是出家性質並沒有完全改變,至少在形式上,出家與在家生活仍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傳統佛教和禅宗中針對出家衆而言的生活禅是否可以原封不等地灌輸給當代社會大衆?或者說,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如何生活禅?

  佛教有四衆弟子,分爲出家在家二類。出家人以求解脫爲要務,過著修行的生活;在家人爲求今生來世快樂爲指歸,需要覆行社會、家庭、國家義務,過著世俗的生活。他們所修習的佛法內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區別。大乘佛教在思想上打破了傳統出家和在家的差別,但在組織上並沒有建立在家和出家一體的僧團,因此,沒有特別針對在家信衆的修行法門。中國禅宗的出現,進一步在理論上掃除在家在家、神聖與世俗的二,但其主要實踐者仍然都是出家僧衆,並且不是一般僧衆,而是“宿植德本”的禅師。禅宗的修行方法,或所謂“生活禅”並沒有深入民間,也沒有成爲一般世人的生活方式。禅師們以自己的生活和修行爲基礎,提倡生活與修行的不二。這種生活,或者說這種修行模式是否可以照搬到一般社會大衆?許多公案、禅師的言傳和身教非常富有哲理、發人深省,但是,所有這些能否契合當代社會、契入當代人生?

  現代生活禅

  中國禅宗的産生和發展,打破了傳統佛教次第修行、循規蹈矩,如止觀、四禅八定等傳統修行作風。現存的中國禅宗經典中,大量記載了禅師們頓悟的公案和宗教體悟以及覺悟言行。這些公案是禅師們的生活重現,是禅與生活一體的思想呈現,但是,其中很少涉及到禅師們開悟前的修行過程和修行方法。這與禅宗提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宗風有著密切的聯系。《壇經》中有這樣的一個記載:五祖傳法後,六祖連夜南逃,後被惠明追上。當惠能大師明白惠明爲法而來後,即爲之開示,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緒,勿念一生,吾爲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這則公案常被後人當成是頓悟“一個不生、了了分明”的例證。禅宗經典很少言明惠明頓悟以前的修行,對其修行方法亦只字不提。

  禅宗主張頓悟,但又同時認爲只有頓悟之後才能明白何爲頓悟。只有見了曹溪後,人們或許才可以知道自己一物不少;只有覺悟後,人們才能知道自己原是佛。禅宗經典大多記載了曆代禅師覺悟後的言行。覺悟後的禅師一般都從佛性或第一義谛的高度,來觀察人性與佛性的平等。從覺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覺悟不需要過程,故無需詳細闡述覺悟這種平等的次第和方法。“何名坐禅?”慧能大師雲:“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本性清淨、自性即佛,這是從理論的高度來看禅,但是如何做到心念不起、外離諸相、親見自性、自成佛道,這就需要人們自己去參悟,而參悟則需要方法。又如,《壇經》記載:智隍參五祖後,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達二十年之久。後遇六祖弟子玄策,問六祖以爲禅定,玄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智隍聞後,徑前來谒六祖,具述前情。六祖告之:“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于是大悟。

  智隍初參五祖時即有所得,後又長坐二十年,經六祖開示方大悟,始知“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禅宗經典似乎對他是如何在五祖門下參學、又是如何長坐二十年的實踐不感興趣,反而突顯他的頓悟和頓悟因緣,重在說明頓悟的重要性。但是,雖然覺悟後方知以前的修行與頓悟對其頓悟“無有影響”,但它又是宗教修行上必不可少過程。綜觀整個中國禅宗史,除了惠能大師末學佛聽聞《金剛經》而悟外,其他又有多少人能如此的呢?(有多少人挖井一下子就能挖出水來?又有誰能只吃最後一口飯就能飽的?)。很少人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的頓悟因緣,修行參禅皆是在尋找此頓悟因緣,尋找過程即是修行,修行必須有方法。如果說智隍遇到六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尋找覺悟,是在尋找自己的因緣,那麼他的頓悟就是此因緣和過程的成就。

  頓悟固然重要,但對一般人來說,如何頓悟似乎更爲重要。佛陀一生講了兩件事,即苦和離苦。早期佛教經典並沒有大談特談苦滅或涅槃之境,而是詳細論述離苦的方法。佛法就是方法,方法的成就即是解脫。對于尚未解脫或開悟者來說,佛教的終極覺悟或解脫當然令人十分向往,但一般學佛習禅者更需要的是覺悟和解脫的方法;如此依法而行,即可解脫覺悟。佛教傳統一直注重修行,修行即是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重在契機。佛陀對不同根機者說不同法,曆代中印祖師大德亦不著佛說、不離佛法,創造出衆多的修行悟道法門。每一法門都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個人根機性。中國禅宗、或具體地說,禅宗生活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唐宋時期宗教和社會文化。但是,這一特色、這一文化是否完全適應現代社會,是否可以照搬拿來、適用于當代的廣大在家人、乃至出家人呢?禅的特色在于“機”和“境”,或說穿了,在于其方法論。當代佛教界所提倡的生活禅,雖與傳統禅宗生活禅同名,同具佛法性,但機和境,乃至實踐者都不一樣了,故亦必展現出其獨特的現代風範,即修行方法。否則,若有人盲目模仿古人,猶如盲人騎馬臨深淵,或如十字路口的瞎子交警,害己害人。

  宗密在《禅源諸經集都序》中,列頓悟頓修、頓悟漸修、漸修頓悟、和漸修漸悟四類,並且主張,“頓漸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資也。” 延壽禅師解釋雲:“一、漸修頓悟:如伐樹,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二、頓修漸悟:如人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漸者久久方中。叁、漸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四、頓悟頓修: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 胡適認爲,頓悟頓修不用方法,也沒有方法,其它叁種才是方法。胡適認爲,禅宗的方法,就是教人”自得之“,教人知道佛性本自具足,莫向外馳求,故無須言教。禅宗四百年的黃金時代,若非沒有方法,可以騙人一時,也不能騙到四百年。他總結了禅宗方法論,歸納爲五,即不說破、疑、禅機、行腳、和悟。但是,他亦認爲,正因爲禅這種“自得之”和“不借言說”的說法,“這個悶葫蘆最易作假,最易拿來欺騙人,因爲純粹主觀的,真假也難證實。” 胡適甚至認爲,五部《傳燈錄》中所載禅機,70%可能是無知妄人的挰造。佛教曆史上出現的“口頭禅”、“野狐禅”,也許就是胡適所批評的“無知妄人的挰造”,正是中國佛教走向衰落的根本所在。

  當代生活禅是否已經開始出現導致後來禅宗衰落的流蔽呢?嚴格來講,當代生活禅不是傳統禅宗生活禅的延續,而是佛法應化典範或模式的轉換。它雖然不否定禅宗生活即修行的法門,但是,因爲當代生活禅的主要實踐者是當代社會大衆,其內容和方法都與前者亦應大大不同,完全借用傳統禅宗的公案、經典、方法來講述當代生活禅,雖然動聽,但作用不大,有時甚至産生誤導。林崇安教授認爲,禅就覺,就是明、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覺性,使之相續不絕,這種禅修便是”生活禅“”。這樣的生活令人向往,但是,現代大衆不可能像祖師大德、乃至一般出家人一樣辦道,如何“在整天的動作中,不斷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在行住坐臥中,活在當下,使自己念念與佛性相應,當下清淨、當下淨土”,這才是現代生活禅需要提供的。如何以禅宗生活禅爲借鏡,以佛教精神或佛法作指導,教導當代人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次第修行,這才是現代生活禅倡導者應努力提供的。

  不明就理、不察契機,一味照本宣科、人雲亦雲,大有誤導之嫌。在《信心銘》中,叁祖僧璨大師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愛憎,洞然明白。”又,《六祖壇經》雲:“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不思善,不思惡,不著善,不棄惡,聽起來非常富有哲理,但實是”似是而非”。善惡有別、愛憎分明是人世間的真現實,“不思善、不思惡”,抛遮愛憎,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人亦很難做到,更何況生活在紅塵中的現代人呢。在《本生經》中,忍辱仙人任憑歌利王刀刀切割,無嗔無怒無分別,成爲大乘菩薩修行的“理想模式”。但是,人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實踐這一理想呢?在早期《阿含經》中,佛陀契機說法,對出家人講解脫,對在家人講布施。佛法貴在契機,若在家人修出家人的法、或出家人修在家人的人,雖然契理,但不契機,結果是事倍功半、或一無所獲。同樣地,現代生活禅;一旦失去契機、一旦泛化,其必成爲空洞的說教,落于形式而無實質。

  佛教和佛教經典的産生,無論是佛陀親說、或後來人創造,都有社會和時代因緣,其目的都是爲了教化當時代社會人生,故各有其獨特的方式和方法。禅宗生活禅亦複如是,它無法完全適用當代社會大衆,當代佛教需要創立一個新的“生活禅”契合當代社會人生。這就需要人們重新诠釋經典、傳統、乃至整個佛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無論是出家或在家,佛法本如此。但是如何覺悟,其方法就不盡相同了。不同的是方法,相同的是佛法,佛法即方法;佛法與方法不二,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契理契機”。契理,即是生活禅之理,這是亘古今而不變的;契機就是方法,方法需要不斷創新。現代生活禅要根據現代社會人生,從出家和在家的實際情況,分別建立自己的獨特的實踐方法。

  結語

  佛教是佛法在人間示、教、利、喜人類大衆的文化形式。法法平等,但衆生根機不一,個人的福報智慧、乃至追求和理想因人而異,故有多種佛教形式的存在。中國佛教是印度佛教的延續發展,發展了出家在家不二的思想,但在實踐中,僧團仍然是佛教的主流和佛教發展的主導。除了淨土思想與民間宗教結合而成爲大衆信仰外,其它各宗派都是以僧團爲本位、以僧衆修行爲中心,禅宗亦不例外。禅宗強調頓悟,主張心佛衆生的不二,提倡生活與修行的一體性。現代生活禅要把這種修行與生活一體的實踐推廣到社會人生,必定要首生建立其實實在在的可行方法,既不是照搬傳統,亦不是理論層次的研究,而是實踐方法的創新。

  中國佛教的正真複興唯有對傳統的山林禅、叢林禅、文字禅、野狐禅等作一番整頓改革,建立富有切實可行之實踐的現代生活禅。現代生活禅的倡導和推廣,已經超越了傳統禅宗生活禅的範疇,出現了許多禅師,其中有出家、有在家,亦有往來于出家在家之間的學者禅師,其中不泛大善知識,但無庸諱言,亦有濫竿充數者、或“話不投機”者。如何避免重複禅宗生活禅的泛化,讓一般社會大衆做到生活與禅的一體,這就需要建立新的生活禅內容和實踐方法。人們不但要明白在生活可以習禅,而且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現代生活禅的建立不是不可能,生活即禅即佛法,但最爲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修行方法。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觀點。 杜威的學生,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進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命題。杜威和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觀點,爲當代佛教建立生活禅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爲如何在生活中習禅提供了方法。佛教即是教育,禅即是覺悟的教育。教育不僅在學校,生活即是學校;習禅不僅在寺院,或特定場所,更在當下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場。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剩下來就是建構修習生活禅的方法,如何把《金剛經》“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诘經》“入世與出世不二”等思想具體地落實在生活中,這是當代生活禅的倡導者必須要進行的努力。

  

《生活禅今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