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內念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44. 比丘于內擇法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擇法覺支存在。』
于內擇法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擇法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成就。
45. 比丘于內精進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精進覺支存在。』
于內精進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精進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精進覺支修習成就。
46. 比丘于內喜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喜覺支存在。』
于內喜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喜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喜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喜覺支修習成就。
47. 比丘于內輕安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輕安覺支存在。』
于內輕安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輕安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輕安覺支修習成就。
48. 比丘于內定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定覺支存在。』
于內定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定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定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定覺支修習成就。
49. 比丘于內舍覺支存在時,了知:『于內舍覺支存在。』
于內舍覺支不存在時,了知:『于內舍覺支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
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50.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
于外法,觀法而住;
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
或于法,觀生法而住;
于法,觀滅法而住;
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
于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法即七覺支,觀法而住。
五.四聖谛
第一苦谛
51.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法即四聖谛,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四聖谛,觀法而住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
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
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
如實了知:『此是趣苦滅之道。』
52. 然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
老是苦,
死是苦,
愁、歎、苦、憂、惱是苦,
怨憎會是苦,
愛別離是苦,
求不得是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是苦。
53. 複次,諸比丘!生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諸衆生之生,其取生、受生、形成、出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
諸比丘!此名爲生。
54. 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諸衆生之老,其老耄、齒落、發白、皮膚皺紋、壽命日滅、諸根衰退。
諸比丘!此名爲老。
55. 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諸衆生之消逝,其崩潰、滅亡、消滅、死殁、命終、諸蘊離析、身屍棄舍。
諸比丘!此名爲死。
56. 複次,諸比丘!愁者何耶?
凡遇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生起憂愁、哀戚、內愁、內怆。
諸比丘!此名爲愁。
57. 複次,諸比丘!歎者何耶?
凡遇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生起哭號、哭泣、歎息、哀號、悲歎、哀歎。
諸比丘!此名爲歎。
58.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
諸比丘!關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
諸比丘!此名爲苦。
59. 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
諸比丘!關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
諸比丘!此名爲憂。
60. 複次,諸比丘!惱者何耶?
凡遇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生起失望、沮喪、澳惱、氣惱。
諸比丘!此名爲惱。
61. 然諸比丘!怨憎會苦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喜之色、聲、香、味、觸、法,
不幸、
害、困難、不安,與如是等聚會、相遇、接觸、結合。
諸比丘!此名爲怨憎會苦。
62. 然諸比丘!愛別離苦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可愛、可樂、不可喜之色、聲、香、味、觸、法,
幸運、富裕、舒適、安全,
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親戚,與如是等不聚會、相遇、接觸、結合。
諸比丘!此名爲愛別離苦。
63.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
諸比丘!生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
『願我等不受製于生法之下,
願我等不再生。』
然不得此欲求。此名爲求不得苦。
64. 諸比丘!老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
『願我等不受製于老法之下,
願我等不再老。』
然不得此欲求。此名爲求不得苦。
65. 諸比丘!病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
『願我等不受製于病法之下,
願我等不再病。』
然不得此欲求。此名爲求不得苦。
66. 諸比丘!死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
『願我等不受製于死法之下,
願我等不再死。』
然不得此欲求。此名爲求不得苦。
67. 諸比丘!愁、歎、苦、憂、惱之衆生,生如是欲求:
『願我等不受製于愁、歎、苦、憂、惱之下,
願我等不再愁、歎、苦、憂、惱。』
然不得此欲求。此名爲求不得苦。
68. 然諸比丘!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者何耶?
如是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諸比丘!此名爲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諸比丘!如是名爲苦聖谛。
第二集谛
69. 然諸比丘!苦集聖谛者何耶?
彼即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70. 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
凡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1. 色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2. 眼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3. 眼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4. 眼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5. 色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76. 色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大念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