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頭與疑情
虛雲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爲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爲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叁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蔔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禅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蔔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 “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禅。”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于聲。見不超于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摘自《虛雲老和尚法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