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教育面面觀
【編者按】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佛學院正式恢複以來,佛教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佛學院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大批佛教精英從佛學院裏走出來弘法利生。但由于現階段我國佛教教育主要的對象是出家僧人,居士學佛更多的是自學性質。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充分發揮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居士學佛的水平,進而促進我國佛教教育的綜合水平,不僅是佛教教育界的重要課題,也是社會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與重要機遇。
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佛學院是否得到社會承認並不是主要問題,事實證明社會是需要我們的,而且需求量還很大,尤其是在家居士中要求學佛的人日漸增多,憑我們現在的佛教院校實力根本滿足不了。因此,我們應在國家政策允許下,依法努力辦學。省、市佛協及各大寺院,有條件的,應多辦短期的居士佛教學習班。
湛如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教育要面向的不僅僅是僧人的教育,可以在各方面因緣成熟時,以適當的方式推動擴大對居士的教育,讓一些有正信的居士,能夠通過網絡教育、短期培訓、講座、講經等方式,有機會參與到佛學院對居士課程的設計當中,起到更爲積極的作用。
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弘法寺2011年創辦了弘法寺佛學院,這所佛學院與弘法寺一樣,同樣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年輕的佛學院,2011年9月29日弘法寺佛學院開學。弘法寺佛學院重視對居士教育的普及。弘法寺開山祖師本煥長老在佛教界裏享有崇高的威望,皈依的弟子達二百多萬,這是佛教界裏的一批有生的力量,也是佛教在社會上發展的最重要的護法。如何提升居士的佛學水平,提高他們的正信是關系到佛教發展的大事。曆來國內的佛學院都只是招收僧衆,弘法寺佛學院很重視全方位的培養人才,在製訂教學方針時,已將居士教育納入其中,以後隨著弘法寺佛學院佛教教育的不斷完善與深入,居士教育將成爲弘法寺佛學院的一個重要任務,爲在社會普及佛教做出一些嘗試。
行空法師(中國佛學院法師):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曾在一次佛協會議上講:“可以十分肯定地說:“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辦教育,第二是辦教育,第叁還是辦教育””。這裏所說的教育,當然包括僧俗二衆的教育。佛教教團由僧俗二衆構成。出家僧衆主要責任是住持佛法,在家信徒的任務是護持佛法。二者相輔相成,關系密切。因此,佛教人才培養也相應地劃分爲僧才教育和居士教育兩個方面。必須認識到,只有僧俗兩界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佛教才能長盛不衰。
陳星橋(《法音》雜志副主編):在21世紀,我們應大力倡導和促進全方位教育。具體來說,即應以學院式教育爲主,輔以叢林教育、函授教育、網絡教育;在佛教理論課的基礎上輔以各種文化課和修行實踐課;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各種專門的教育;在學曆教育的基礎上,輔以短期培訓、繼續教育乃至終生教育;在僧尼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居士教育、大衆化教育,甚至還可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普及佛教教育。例如:各地舉辦的各種培訓班、夏令營、講經法會,四川佛教界舉辦的函授教育,港臺和東南亞佛教國家舉辦的短期出家活動,計算機網絡上開設的佛教網站、佛教網頁等等。21世紀應將這些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劉元春(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研究員):居士教育問題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環節。*輪功等邪教或附佛外道的盛行把這個問題暴露無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解決之道,一是要把居士教育放在佛教教育的重要地位,與僧伽教育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二是要把寺院開設的居士班、函授班、培訓班、講經法會、念佛法會等等納入佛學院系統教育體系中,從課程設置、學製等各方面相呼應,形成“綜合大學”的模式,推動佛教教育整體運行;叁是有條件有基礎的寺院可以開辦宗派或某一修行法門的研修班,與佛學院教育連接起來,充分運用現代教育與傳統修學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富有特色的弘法人才,推動佛教教育成爲“終身教育”。當佛教四衆弟子信仰素質與專業技能教育有機結合,形成網絡,那麼,佛教教育就形成了“立體教育”模式。
普隱學堂的博客:在居士教育方面,要提倡“正見願行爲根本,提升生命爲基礎,歡喜安樂爲核心,包容圓融爲關鍵”,因爲現代佛教的居士要具有佛教正確的信仰、見解,能夠以叁寶爲歸依、恭敬叁寶、相信因果,具有護持叁寶、廣度衆生的願行;居士教育的目標旨在提升居士們的生命質量,擁有一顆歡喜、安樂的心,以佛法來指導生活,能夠將佛法落實到家庭、工作、社會等生活中;能夠包容其他宗教乃至現代科學,真正落實“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將佛法圓融于世間法。
義工的涵意: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發現自我的方式,是一種修行方式。
義工的精神:願行、結緣(結法緣、結人緣)、隨喜(自己歡喜,也讓別人歡喜,不自惱,不惱他)、感恩。
義工的宗旨:佛法重于人情,奉獻重于回報,護教重于護人。
義工的原則:家庭第一,道場第二;工作第一,義工第二;生活第一,修行第二(要讓生活體現信仰,不要讓信仰代替生活)。
義工的修行:家庭即道場,生活即修行,義工即是菩薩道。
(以上內容爲佛教在線(www.fjnet.com)獨家整理,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