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僧伽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熊江甯
教育之于佛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佛陀作爲大覺者也是教育家而被尊稱爲“人天導師”。
在臺灣,由于佛教團體的勃興,從而産生了許多佛教團體興辦教育的現象,也引起了多方的關注,這種現象被稱爲“佛教興學”。臺灣佛教團體所辦教育體中有綜合性大學,比如佛光大學、華梵大學等,這些大學都設有宗教系所,培養佛學研究人才,在佛教教育之外,其專業門類也十分廣泛,並且文理兼顧;還有專門的佛教學院,如法鼓佛教學院[1]。這些大學和學院具備完整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的設置和課程安排,並不強調其宗教背景,可以看做是臺灣的宗教性財團法人所創立的民辦或者私立大學,即以佛教的資源投入世間法的教育,以興學的渠道參與社會、深入人間。[2]
除了高等教育外,臺灣佛教興學還有多種形式,慈濟在2000年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全化教育”設計,同時還開展廣泛的社區教育[3]。中臺禅寺也建立了中小學,並且推廣社會教育,這些教育機構和組織以佛法精神爲指導,以廣泛的社會大衆爲教育對象,都是佛教團體弘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情況的概述是就廣義而言的佛教教育,包括了佛教對社會的教育,然而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對僧團內部出家衆的教育,亦即僧伽教育,才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其培養目標是通常所說的“僧才”,有別于佛教團體的興學和佛教研究系所的研究人才的培養,更有別于佛教的大衆化教育。因爲僧人是住持正法的根本,缺乏僧才就無法支持佛教團體的發展,其他形式的佛教教育也難以爲繼。
就僧團教育而言,如何培養合格的僧才?是延續傳統的叢林教育,還是開展學院式的教育,又或者是兩者相結合?這已經成爲了現代僧伽教育思索的方向,也是兩岸佛教團體共同關心和關注的焦點。筆者在臺灣訪學期間,通過對臺灣幾大宗教團體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的走訪和與學界專家座談,對于臺灣僧伽教育發展的情況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了解,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反思。
一、 臺灣僧伽教育的模式
目前臺灣僧伽教育仍以佛學院的影響最爲廣泛,但不同的僧團對于此方式做出了相應的改進和補充,還有些僧團依然保持著相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歸納起來看,臺灣當前僧伽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叁種:
(一)系統化的佛學院教育
臺灣很多佛教團體都建立了佛學院來進行僧團的系統化教育,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福嚴佛學院、圓光佛學院、中臺佛學院、香光尼衆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等。這些叫做佛學院的機構,有些是道場爲了自身的僧團教育而組織成立的內部教育組織,有些是佛教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爲開展僧伽教育而專門成立的教育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叢林教育存在區別的是,這些佛學院設有固定的課程,根據僧團建立者或者導師的教育理念不同而有各自的規劃。
比如福嚴佛學院始于印順法師在臺灣建立“福嚴精舍”之後,有許多法師追隨印順法師研習佛學義理,發展到1961年3月成立了“福嚴學舍”,是當時臺灣唯一的男衆僧教育機構。依照印順法師在《論僧才之培養》一文中所說:“佛教的弘法人才,不單是對于佛教知識有所認識,因爲弘法不是知識的灌輸。尤其是身爲宗師的出家衆,要想真正能夠攝受廣大信衆,給予佛教的真利益,除教知識外,必須要有高尚的德行和精勤的修持。”[4]福嚴佛學院的辦學理念爲“教導佛法的正知正見、陶冶高尚的宗教情操、指導如法的修學方法、力行和合的僧團生活”,在課程設置上最初按照印順法師的規劃,以經律論佛典研讀爲主,其中僧伽戒學的熏修成爲教育的重點,還有禅修、任事能力、宗教情操和弘化技巧的培訓。起初分爲初級部、高中部、研究部叁級,後改爲“大學四年,研究所叁年”,並從1993年起複歸爲一所純粹的男衆佛學院,學員大都是來自各個道場的比丘。
與福嚴佛學院不同的是,中臺佛學院是一所以中臺禅寺僧團爲培養對象的佛學院,並不對外招生,其課程體系的理念被稱爲叁環一體,即“教理、福德、禅定”相結合。中臺佛學院目前有男衆佛教學院和女衆佛教學院,都設有研究所和大學部,學院課程包括佛學和世學,佛學方面兼備戒定慧叁學,世學部分有國學、美術、資訊、外語、書法、武術等課程。除了上課之外,僧衆還有早晚靜坐、定期的禅修等行門功課。[5]
此外最突出的例子是佛光山,在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之外,佛光山建立了叢林學院來進行專門的僧伽教育。佛光山叢林學院也就是佛光山系統的佛學院,建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壽山佛學院,起初的培養對象都是出家衆,但後來成爲不附屬于寺院的獨立教育機構,教育對象也演變爲兼顧僧俗二衆,並且不僅限于佛光山僧團。佛光山叢林學院其建構和組織系統都比較龐大,分爲國際學部和專修學部,僅專修學部就包括佛光山男衆佛學院、佛光山女衆佛學院和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佛學院,屬于大學教育級,佛光山叢林學院學製四年,學員完全按照鍾板作息,每日早晚課、出坡勞動、大寮輪值,作息和規範都是以出家衆的標准要求,並且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從日常來進行僧格的養成,旨在培養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專業佛教人才。[6]
這些佛學院,無論是只針對僧團內部開展教育還是對外進行招生,都已經具有了和以往的叢林中僧伽教育不同的現代化特征,逐漸建立爲系統化、學製化的教育模式。在臺灣佛教界,很多僧人都會選擇進入這類佛學院來進行學習。
(二)學院化教育結合僧團教育
臺灣的佛教院所“分別以兩種形態展開,其一是以僧伽教育爲主的佛教教育,爲隸屬內政部管理的小型佛學院;其二爲向教育主管部門立案辦理的佛學思想研究機構。”[7]其一就是在第一種模式裏談到的有系統課程安排和學製的佛學院,其二則是更加接近世俗大學的培養機構,學生既包括出家衆也包括在家衆,培養的人才更接近佛學研究人才。在此基礎上,臺灣還出現了另一種僧伽教育模式,即學院化教育與僧團教育結合的模式。
以法鼓山爲例,法鼓山僧團除了向“教育主管部門”立案成立的法鼓佛教學院之外,還有僧團內部的僧伽大學,兩者一並構成了法鼓山的僧教育體系。法鼓山僧團的形成就來自于聖嚴法師成立的“叁學研修院”,最初以養成佛教青年人才爲宗旨,在僧團成立並規模壯大之後,爲了系統開展僧團的教育,于2001年正式成立了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並定位爲隸屬法鼓山叁大教育中“大學院教育”的僧才養成機構。[8]
法鼓山僧伽大學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的宗教師,即“爲了培養足以代表漢傳佛教的精神內涵,並能夠爲國際宗教、學術界奉獻心力的僧才”,而建立的僧團教育機構,期許以重視宗教情操、宗教生活與宗教信仰之學風,培養出年輕一代的佛教棟梁人才[9]。目前有四年製佛學系和六年製禅學系,課程設計兼具慧業、福業和德業,慧業包括解行雙修,福業是弘化和作務,德業則是身心和僧格的培養,招收35歲以下的佛教青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法鼓山僧伽大學的第一年報名來學習者可以是對出家有興趣或者志願的在家衆,在入學一年之後,即需考慮是否正式剃度出家。出家之後,則可以繼續在僧伽大學修學,如果經過一年的學習了解,決定不出家則自動退學。而出家者即成爲僧團的一份子,在僧團裏繼續接下來的叁到五年的學習,參與僧團的早晚課誦、遵守僧團的共住規約。因此,法鼓山僧團內部分爲尚在僧伽大學學習和已經畢業的僧衆,而對外統一招生的法鼓佛教學院裏的出家衆不一定是法鼓山僧團的成員,他們可能來自臺灣其他宗教團體,錄取爲法鼓佛教學院的學生,除了出家衆的身份之外,他們在學業要求上與在家衆的學生一樣,也需要修滿學分和通過考試。
同時,法鼓佛教學院在學術研究方面,盡量融合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的精華,嘗試開創佛教研修的新典範,並重視梵、巴、藏之佛典語文的訓練,及加強英、日語之學習,培育佛典翻譯與研究人才。而在實踐修行方面,融合了僧伽大學的朝暮課誦、禅坐或定期共修爲平常定課,以養成修行習慣,以醞釀研究與修行並重的學風,以及學業與志業結合的發展。盡管佛教學院主要爲研究機構,但也積極融入僧團教育之精華要素,以期從學術轉入實修與生命體證。
由此可見,法鼓山在僧教育上存在兩個體系,法鼓山並沒有因爲有對外招生的法鼓佛教學院,就廢棄了僧團內部教育體系的建立。這種兩者結合的模式,特別是與法鼓佛教學院並行的僧伽大學的存在,一方面保證了僧團僧衆的來源,另一方面也爲僧衆的培養建立了完善的學製。
(叁)傳統叢林教育的現代延伸
雖然臺灣存在數量衆多的佛學院和佛學研習機構,但也依然有許多的僧團目前並沒有采取佛學院的方式。這其中可爲代表的是慈濟,慈濟作爲全球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一直以慈善團體形象面世,但是慈濟的創辦者證嚴上人作爲出家人,也有自己的弟子和以她爲核心的慈濟僧團,那麼慈濟的僧教育是如何開展的?這在此前是被較少關注的部分。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慈濟並沒有建立系統的、學院式的僧伽教育,而是以證嚴上人每日開示的方式來教育僧衆和義工。每日的早課之後,如果證嚴上人在精舍,她就會爲大衆開示,開示的時候僧衆坐在前面,俗衆坐在後面,秩序井然。證嚴上人的每日開示會有專人整理成文字,在半個小時之後就迅速共享至互聯網,並且會被定期整理成書,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卷出版。
此外,慈濟組織裏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慈濟功德會作爲慈善團體,與慈濟僧團在組織、財務各方面完全分開,僧團的經濟來源就是僧人自身的勞動所得。慈濟僧團有自己的蠟燭作坊等小型手工工廠,還有自己的菜地等田地,…
《臺灣僧伽教育的現狀與反思(熊江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