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階段,也是“四個作意”當中的“力勵運轉作意”階段。此時在五種過患當中,對我們影響最嚴重的是懈怠。八個對治力當中,我們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進叁者。“六力”當中,此時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攝住心
雖然一開始心很散亂,一秒鍾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設法采取措施,把心攝收回來,讓修行的心持續不斷,就是攝住心。此時還不會有什麼修行結果,還是雜念紛纭,很難維持平靜的狀態,哪怕能有一分鍾、兩分鍾、五分鍾,已經很不錯了。此階段,屬于力勵運轉作意階段。
(叁)解住心
就像修築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樣,通過思維正知、正念,就能讓心停留在目標上,這叫做解住心。
此時需要正念、正知與作思。以修空性爲例,心一直不離開空性,一直專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觀念在心中消失,被遺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時候,如果沒有意識到,就叫沒有“正知”。若能及時察覺,就叫做具備正知。察覺以後,就要“作思”。當心比較平靜,但觀修的感受已經不存在了,就像發呆的狀態一樣時,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維、恢複剛才的境界,這個過程叫做作思。本來發呆是比較平靜的,也可以算是一種寂止。但因爲其中既沒有證悟空性的體會,也沒有觀想佛像等所緣境,更沒有思考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題,沒有勝觀,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叁個階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雜念卻強壯有力。我們的心就像被風吹在空中的一張紙,根本沒有自由。風往哪裏吹,就往哪裏飄,即使一個小小的念頭,都可能會摧毀我們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築堤壩抗洪一樣,去奮力抵抗、調服各種各樣的雜念。此叁階段,也屬于五個驗相當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這叁個階段當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爲安住心只是剛剛開始安住,攝住心只是堅持而已,而解住心卻是將散亂的心收回來。此時除了需要正念以外,還需要八行當中的舍與勤。所謂“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際,不要去擾亂它。還要“勤”,勤奮、精進,叁者缺一不可。對修行最容易生起厭煩,最容易放棄修行的時候,就是在這叁個階段。所以一定要設法突破這幾個關卡,突破以後,就沒有太大問題了。
(四)轉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靜下來,沒有那麼大的困難,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點點嘗到禅定的甜頭,自然而然對禅定有了一定的興趣、信心。此階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時的正念力,也會比前叁住心的時候強一些。修行引導書中講過一個比喻,就像禿鹫等大型鳥類在看到食物的時候,不會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會放棄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盤旋。同樣,此階段修行的時候,內心始終能保持一個比較模糊的目標或所緣境,雖然不是很清晰,卻一直存在。不像前叁個階段,有些時候目標會從內心徹底消失。因爲此階段比前面叁個住心稍微得到了一點點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緣境,始終都能保持觀修的狀態,不讓它徹底消失。
怎樣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專注于所修的所緣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複串習、反複觀修、反複思維、反複回憶。
(五)伏住心
此時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狀態比前面更加穩固。不但心比較平靜,有些時候還可以很清晰、很穩定,沒有雜念。只是這種穩固、清晰的狀態極其短暫,不會維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雖然會在一朵花上停留,卻不會很久,吮吸花精以後,又會飛到另一朵花上,但無論如何,終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會兒了。同樣,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可以專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當中,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動不動。這樣自然而然會對禅定生起一些興趣,開始享受到禅悅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屬于五種驗相當中的峽谷水。相對來說,心比較平靜,但一些細微的念頭根本沒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頭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念頭。
(六)息住心
念頭開始平息,內心比較平靜。比如,若想專注于出離心,就不會離開出離心,出離心的感覺也比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會直至最後出坐爲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無論修出離心、菩提心、禅定,還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會離開所緣境。就像箱子裏的蜜蜂,雖然會在箱子裏飛來飛去、時高時低,但始終不會離開封閉的箱子。
這時需要八對治行當中的舍,也即比較強調平等。專注的時候,不要去擾亂這個狀態,也即無沈掉時行對治。另外還需要強調正知,要始終不離開正知——保持側面的監視。監視自心的狀態,監視自己的禅定。誰去監視呢?就是我們的意識。因爲意識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備這樣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維,同時也能感覺到自己在想什麼。如果沒有正知,在産生掉舉、昏沈的時候,根本發現不了,就會讓後面的禅定變成胡思亂想。如果有正知,一産生雜念,立即就能發現,並采取措施對治,之後又可以繼續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時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所修的所緣境。如果正念從內心當中徹底消失,心裏就沒有可修的內容了。如果已經産生了掉舉、散亂和昏沈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後,心又會恢複到原來的禅修狀態。
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的對治力。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相應的對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這種修行人也一定會有進步。
(七)滅住心
很多的煩惱、雜念已經熄滅,二十個隨煩惱也開始消失。
煩惱有兩種:根本煩惱與隨煩惱。貪嗔癡等非常嚴重的煩惱,叫做根本煩惱,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叫做隨煩惱。比如說,當一個嗔恨心産生的時候,嗔恨心是根本煩惱,隨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滿,就叫做隨煩惱。
因爲沒有這些隨煩惱,心更加平靜,所以叫做滅住心。當然,如果修的是世間禅定,此處所謂的息滅煩惱,就只能是控製,而不是斷除。我們必須知道,雖然只修禅定也可以減少煩惱,但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煩惱,而不能斷除煩惱。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時候,必須要超越欲界,才能進入四禅的第一禅。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消滅欲界的粗大煩惱。但這只是暫時的消滅,而不是徹底的斷除。要斷除煩惱,必須在禅定的基礎上有證悟的境界。
息住心與滅住心的境界,對應于五種驗相當中的大江河。雖然有一些細微的念頭,卻不會有太粗的雜念。此時必須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進,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狀態,甚至還會退轉。
從解住心到滅住心,屬于有間缺運轉作意。如果不用功,就會有一些煩惱或雜念來破壞禅定的狀態,甚至可以讓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繼續保持禅定。所以此階段精進力非常重要,以精進的力量,就能讓禅定的力量提高、發展、成長、壯大,後期將出現五個驗相中離濤大海的境界,以進入後面的無間運轉作意。
(八)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礎上用功、精進,就開始進入無間運轉作意的狀態——任何雜念煩惱,都不會完全摧毀、破壞、間斷禅定狀態。此階段,屬于離濤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
進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時已經進入無功用運轉作意階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靜的狀態,就像色界的衆生。
《俱舍論》中講過,色界的衆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會立即進入禅定的境界當中。而欲界衆生就可以聞思修。色界衆生只有聞,相互之間可以用語言來溝通,卻沒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會在思考的時候,立即進入無記的狀態當中。
雖然此階段心很平靜,不會有各種各樣的雜念,但若沒有證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脫,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專注在一個對境當中。此對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離心、菩提心等等。但沒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還不能超越欲界的範圍。
此時進一步去修,就能獲得山王的驗相。當然,這並不能說只有在此階段才有山王的驗相,而是在此階段,山王的驗相開始出現。在六力當中,此時最重要的是串習力。八對治行當中的輕安,會在此階段出現。禅定越修越適應,整個身心進入禅定境界的時候,會感到很舒服。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會耽執于這種禅定的喜悅。但如果太執著,這種禅悅反而會影響心的平靜。
七、四禅定
繼續再修,這個感受會慢慢淡化,最後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個平衡點之後,就超越了欲界,進入四禅的第一禅。雖然人還是欲界的人,身體還是欲界的身體,但精神狀態已經超越欲界,進入色界。按照顯宗的說法,整個身體無法轉化,但身體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種感官,就會因禅定的力量而發生改變,繼而産生神通。比如,眼根轉化以後,肉眼周圍就會産生一種全新的眼球結構。《俱舍論》中講,這是一種非常細微的光或微塵,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後,就能看到很遠地方的東西,或細胞、細菌、原子、分子等細微物質的結構,或能像X光一樣,穿透牆壁、山脈等有礙之物,看到人的內髒與其他肉眼不可見的東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級、提升,並産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也能夠聽到以前聽不見的聲音等等。很多外道爲了獲得這些神通,會專門去修禅定。佛教不會追求神通,不會特意去修這些神通,但也不會拒絕。佛經上也講過,對凡夫來說,神通的說服力遠遠超過了理論的說服力。很多人都不會去思考深奧的理論,卻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這些神通以後,也可以將其作爲弘法利生、度化衆生的一種工具與方便。
但我們也不要過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時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後,也會臨時産生一…
《禅定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