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于內心的財富——清華大學職業經理訓練中心演講
『 2012年7月17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吉林省建設銀行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清華大學與吉林省建設銀行合辦本屆“領導藝術與科學決策高級研修班”,目的是幫助大家提高個人修養與領導能力,這主要是就職業人角度開展的培訓。然而,不知各位想過沒有:作爲個體的人,我們自身的內在需求是什麼?怎樣才能滿足這種需求?
改革開放叁十年以來,我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可是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發自內心地感覺幸福?”這個問題我問過許多人,然而,幾乎沒人覺得自己很幸福,有些人甚至覺得還不如小時候幸福。
今天,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一位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索達吉堪布,希望以他佛家的智慧,爲我們解密幸福之路。
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大法師,他不僅承擔著佛學院漢僧的教學與管理工作,還致力于將佛法傳播至世界各地。多年來,堪布翻譯了大量藏傳佛教經論,並撰著了大量佛學著作,可謂著作等身。近年來,堪布還通過網絡、視頻、微博等科技手段,廣泛傳播佛法、接引善信。除了弘揚佛法,堪布也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在此方面亦有卓越貢獻。
下面,請全體起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演講——
今天是7月17日,一個特殊的日子——“世界關愛日”。去年的今天,我參加了首屆“世界關愛論壇”,論壇的主題是“關愛環境 關愛生命”。我在論壇上呼籲,作爲有崇高智慧的人類,既要關愛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要關愛身邊的所有生命。
說到關愛自然環境,各位都清楚,當今時代,大自然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從根本上講,這些破壞源于人類的貪欲膨脹。怎樣才能製止貪欲的膨脹呢?這就與今天的主題——“紮根于內心的財富”密切相關。下面,我就談談這方面的道理。
一、何爲財富
財富,是一個人們曆來熱衷的話題。簡單講,所謂財富,可分爲外財富和內財富:外財富是指房屋、轎車、金錢等物質財富;內財富是指智慧、信仰、愛心等精神財富。
二、外在的財富不可依賴
本來,對于人來講,外財富和內財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內財富,只重視外財富。這種片面的財富觀不僅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反而導致了極大的不幸。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從前,俄國有一個地主,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收購土地。有一次,他聽說在南方有大片沃土,只要給當地族長一小袋黃金,就能獲得一天腳程所圍繞的土地。于是他到了南方,找到當地的族長,談妥了以黃金換土地。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原野上狂奔起來,爲了圈到更多的土地,他一直不肯休息,最終活活累死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對物質的過分追求,給自己帶來的,很可能是災難。
相反,如果一個人精神上很充實,即使生活簡單樸素,也會擁有內在的甯靜和幸福。唐代有一個龐蘊居士,這是一位開悟的大修行人,他曾將萬貫家財沈入湘江,並說了這樣一個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遺憾的是,現代人將價值觀完全建立在物質上,一直在拼命追求物質。然而,隨著占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幸福卻離自己越來越遠:小時候,逢年過節才能穿一件新衣服,吃一頓美餐,可是內心非常快樂;後來,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了,渾身上下都是名牌,美味佳肴隨便享用,內心卻沒有快樂可言。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物質享受當作生活目的,這叫做“豬圈理想”。”他的話很有道理。我們知道,豬除了吃飽喝足以外,再沒有其他追求了,如果人除了物質的希求外,沒有任何精神追求,跟豬就沒什麼區別了。
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說,物質享受帶來有漏安樂,並非真正的快樂。因此,作爲萬物之靈的人,應該超越對飲食男女的耽執,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退而言之,即使不談精神層面的東西,僅從這個世界的實際情況來說,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也是不現實的。聖雄甘地說:“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有些未來學家認爲,如果全世界都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20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
現在中國有1億輛汽車,這已給交通造成了極大壓力,在許多城市,堵車成了家常便飯。假如中國達到美國的標准——平均每兩個人有一輛車,全中國要有7億輛車。試想:這會給交通帶來多大壓力?會消耗多少資源?會造成多大的汙染?
叁、尋求紮根于內心的財富
(一)內在的富足才會帶來幸福
我去過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國——不丹,印象當中,這個國家經濟並不發達,住房、交通條件都非常一般,可是因爲人們內心很充實,沒有太多的貪欲,所以過得非常快樂。
與不丹人相比,我們有些人就不同了。由于所需太多,許多人日日夜夜都在苦幹,忙得甚至跟家人說話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閑下來享受生活了。結果,錢財倒是越來越多,可是內心卻越來越痛苦。
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我總是得不到幸福?爲什麼我總是痛苦不堪?原因非常簡單:一是心裏的欲望太大,二是所有的努力和奮鬥是爲了自己。所以,如果這些人能放棄過多的欲望,從爲自己奮鬥轉變爲利益他人,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我們看一個這方面的典範:美國有一位富勒先生,他從小有一個夢想——將來要賺到1000萬美元。爲了實現這個夢想,富勒拼命工作,30歲時他已經賺到了100萬美元。可是這個時候,一系列問題出現了:由于過于勞累,他患上了心髒病,加之沒時間照顧家人,他的家庭也出現了危機。富勒逐漸意識到,在得到財富的同時,自己也失去了許多。
經過抉擇,富勒轉變了理念,原來他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美元,現在他的目標是爲1000萬無家可歸者建設家園。從那以後,富勒放棄了自己的生意,投身于一項偉大的事業——“人類家園”。
漸漸地,他的努力得到了廣泛支持,美國前總統卡特也穿上工裝褲,到“人類家園”的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目前,“人類家園”已建造了6萬多套房子,爲超過30萬人提供了住房。以前,富勒是財富的奴仆,並差點被財富奪走家庭和健康。後來,富勒放棄了自我,爲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結果成了財富的主人,並且重獲健康和幸福。
所以,想獲得幸福的人,應該考慮向富勒先生學習。有些人可能想:“我先掙錢,等變成大富豪了,再回饋社會。”其實,捐多少錢是一回事,關鍵是要有饒益他人的善心。
現代人最缺的就是利他心。我們只需稍加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人普遍比較自私,從高高在上的官員,到身處社會底層者,人人都在爲自己而奮鬥,整個社會充斥著“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氛圍。要完全改變這種風氣,當然有一定困難,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從自身做起,努力培養利他的善心。
(二)內在的富足才是富裕
人和人不盡相同:有些人外在富裕,內在貧窮;有些人外在貧窮,內在富裕;有些人外內都貧窮;有些人外內都富裕。嚴格來講,只有內在富足才算富,否則,即使家財萬貫,也只能算窮人。
佛經中有一個故事:
古印度有一位善生長者,他有一個價值連城的紫檀香寶盒。一天,善生長者宣布:“我將把這個寶盒送給世上最窮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貧人們紛紛前來索要寶盒。
可是善生長者對每個人都說:“你不是最窮的人。”
大家問:“到底誰是最貧窮的人?”
善生長者回答:“是波斯匿王。”
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大怒,派兵把善生長者抓來,質問道:“看看我的倉庫,滿是金銀財寶,你爲什麼說我是世上最窮的人?”
善生長者不慌不忙地說:“大王,雖然您的倉庫裏滿是金銀財寶,可是全國有這麼多窮人,您卻沒有幫助他們,所以,您的財富是沒有意義的。另一方面,在您的內心中,對財富始終沒有滿足感,這種心態跟乞丐又有什麼區別呢?”
聽了善生長者的話,波斯匿王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打開國庫,向人民慷慨發放布施。
從這個公案可知,如果一個人光是囤積錢財,沒有合理地運用錢財,內心始終欲壑難填,這種人哪怕再有錢,也是不折不扣的“窮光蛋”。
當今時代,這樣的“窮光蛋”大有人在。有些人在銀行裏有巨額存款,不僅自己舍不得用,也不願意給別人用,這樣的錢再多也沒有意義,最終只能便宜了銀行。
瑞士的銀行由于奉行嚴格的保密製度,所以吸納了來自全世界的資金,許多富人都以錢存在瑞士而感到放心。在這些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見不得人的秘密資金,如果儲戶生前沒來得及處理這些存款,死後這些錢就歸銀行了。前不久,我遇到一個新加坡人,他說新加坡正在效仿瑞士,銀行也開始爲儲戶嚴格保密,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世界各地的錢流就滾滾而來。
我不清楚在座各位的狀況,有些人也許非常富有,有些人也許並不富裕,但不管你屬于哪種人,都應該合理使用自己的錢財,除了維持日常生活,也要拿出一部分錢幫助他人,千萬不要成爲只進不出的守財奴。
從因果的角度來說,幫助他人就是增上自身的福報。現在中國有一位叫曹德旺的慈善家,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稱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截至目前,曹德旺在慈善方面的捐款累計已達15億元,隨著善法越做越大,他的福報越來越大,事業也隨之蒸蒸日上。
(叁)應當尋求內在的富足
既然富足來自內心,因此,只要我們能調伏自心,對生活抱著隨緣的態度,不管有沒有豪宅、名車,總能擁有一份滿足感,讓自己活得輕松快樂。反之,倘若內心沒有調伏,就始終不會有幸福可言。
可能大家聽說過這樣一…
《紮根于內心的財富——清華大學職業經理訓練中心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