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底無私天地寬——蘭州商學院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以後,你會感覺到,這種恒時爲別人著想的狀態,實在是最快樂、最放松的心境。你們也試試看,當你在生活中感覺苦惱的時候,把視線從自己的那點兒事上移開,盡心盡力、力所能及地爲別人做點什麼,這個時候你再看看,“我”的感覺是不是變小了?痛苦、煩惱是不是減少了?

  李連傑在年紀輕輕就已經身家過億了,那時他一直在追求怎麼享受、怎麼更成功,想的也都是自己。但後來他學了佛,開始作起了慈善,當他誠心誠意用大乘理念利益他人、回饋社會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從前爲自我而努力的一切,並沒有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而利他卻可以。

  王菲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唇疾,她爲此非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現她的孩子,並爲此糾結了很長時間。後來她受了佛教的啓發,推己及人地想到:我自己孩子的痛苦,去國外做個手術就去除了;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有著同樣的痛苦,很多母親在爲自己的孩子難過,得不到治療的話,一生就只有伴隨著這種命運了。

  于是她創立了嫣然天使基金,饒益世人。在做慈善的過程中,也讓她明白了:執著“我”是徒然的,越執著越痛苦;而一心利他,天地卻比以前寬廣多了。

  五、用教育成就無私心地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一個開闊的人生,就一定要培養無私的心地,培養德行。

  而要培養德行,學生時代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若不培養慈悲和智慧,不樹立信仰,只是學著如何賺錢、找工作,這樣的人,對社會有利無利,很難說;對家庭有利無利,很難說;甚至對自己有利無利,也很難說。

  而且,一個人能有多少財富,主要看福報。有的人再怎麼精勤,如果沒有前世的福報,也擁有不了很多;而有的人,即使他不太勤勉于這些,也會富足。因此,教育應該重在培養德行。其實人活著的意義,不是看你有多少財富和地位,而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他人;再開闊一點說,就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一切的衆生,而且是生生世世。

  關注生命的生生世世,這才是佛教的理念。佛教認爲,你在學習中所積累的智慧,不僅是這一輩子可以享用,下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可以。這樣的教育理念——對于漫長的生命進行培養,在世間的教育中有嗎?肯定沒有,這一點各位是清楚的。

  而佛教利他的範圍,也不僅僅是人類,還涉及到天下所有的生命,對這一切的生命,都要用慈悲心來愛護。怎麼愛護呢?沒有快樂的生命,給他快樂;感受痛苦的生命,遣除他的痛苦。

  可能有人認爲:“對人類我可以愛護、幫助,但對動物何必要愛護呢?應該享用它們。”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持這種觀念的人,應該從生命的意義、權益等側面,作些反省和觀察。我們每個人都受過教育,但在你所受的教育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人一旦接受了錯誤觀念,就很難改了,雖然是從正規教育中得來的,但這樣的教育對自他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此,即使是習以爲常的認識,也有反省的必要,用更高的理念來反省!

  對一個學生而言,在學校裏的時候,很多學生的思想還算純潔,可一進入社會,就難免不受到染汙了。杜甫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當前的教育和社會狀況,不正是這樣嗎?

  以前有很多大學生跟我說:“我畢業以後,一定要幫助別人,除了養家糊口的工作以外,我要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回饋社會……”但事實證明,多數人只是喊喊口號而已,畢業不到一兩年,就被世間的濁水染渾了。就像黃河源頭的水本來是清的,可是一路流淌下來,漸漸被兩邊的黃土染黃,當初的“清澈”再也看不到了。

  因此,我常跟大學生們說:“你先不著急這麼說,工作上幾年、十幾年以後,再看看還有沒有這顆純潔的心?”那時候,也許很多人已經學會了貪汙,學會了弄虛作假,學會了殺盜淫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些不正當的行爲,你都學會了;甚至,你周圍的人都認爲,老老實實、清淨本分是無能,而你也覺得幹壞事才有面子……就這樣,很自然地,你也成了一個壞人。

  當然,如果一分爲二地看,社會中向善的引導還是有的,只不過太少了。你們以後也可以看,讓你在思想、行爲上學好,讓你孝順父母,讓你對社會負責,讓你關愛生命,關愛一切人以及動物的教育,有多少?寥寥無幾。

  結語

  總的來說,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爲大學生,在完成學校教育以後,還需要接受社會教育。人一旦離開教育,就像樹離開水分一樣,一定會幹枯的。因此,佛教徒認爲:活到老,就學到老、修到老。其實大學生也一樣,離開校園,並不意味著知識已經學盡,不用再學了,遠遠不是這樣。

  當你離開校園,也就進入了社會,這時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學問要學,比如佛教或其他宗教乃至世間各種有益的學問。這些一定要學,因爲它對你的生命有意義,而且能讓你獲得真正的快樂。如果不學,思想就停滯了,沒有新的思想,單憑學校的知識展開不了什麼事業;即使能展開一點,沒有厚實的積澱,也不會有大的作爲。

  因此,一定要多學。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既然人人都有一個廣闊的胸懷,爲什麼不廣泛接受一些學問呢?

  當然,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利他的學問,應該是有益于社會的學問。只要你不斷地學、不斷地實踐這些,你的人生一定會燦爛,一定會發出有利于自他的光芒。

  否則,一離開學校就停止學習,忙家庭、忙工作,與有益的知識完全脫離,不知不覺中,言行舉止也不如法了,又虛僞又狡詐,這對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是很悲哀的。

  因此,在離開世間之前,都應該不斷學習。藏傳佛教有一位偉大的學者——頂果欽哲法王,我去印度時曾經拜見過他。他對知識的渴求讓人佩服,傳記中說:法王七十多歲時,依然每天翻閱幾頁《大圓滿前行》,直至圓寂爲止。這樣的精神,誰不景仰呢?

  我們知道,學校是知識分子的群體。是知識分子,就應該重視知識,一旦知識分子談論的全是金錢,全是世間無聊的話題,那這個學校、這個群體,就只剩下形象了。就像我在寺院裏常講的:寺院是佛教知識分子的群體,如果這一群體不重視佛教的研究和修學,即使寺院的建築再金碧輝煌,也只是個外殼而已,因爲在它的裏面,不存在佛法這一核心。

  因此,一個老師的心裏應該裝著知識,不應該全是金錢、地位和競爭;一個學生的心裏也應該裝著知識,不應該全是亂七八糟、無意義的事,而且,這些知識也應該爲利他心所攝持。如果老師沒有利他心,學生也沒有利他心,人類的方向又在哪裏呢?是不是很悲哀、很可怕?

  可見,有知識的人,在有知識的同時,還一定要有利他心。當然,作爲一個凡夫人,都會有自我的維護和執著,不可能沒有,但這種執著不能太大了。白天想著自己,夢裏也維護自己,從來不爲別人著想,不爲社會著想,這樣的人,他的生存空間不會廣闊;而對他人而言,他的存在,也不一定有價值。

  什麼樣的人有價值呢?利他的人有價值。利他的精神讓人感動,而我最感動的,就是大乘佛教中的無私利他——沒有任何條件地利益一切生命,這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一般人利他是有條件的,我幫助你,同時也希望你回饋,相互之間像是一種交易。可大乘佛教不是這樣,它的利他不談任何條件,只要衆生有苦有難,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去給予。這才是純粹的無私和高尚!對我們一般人來講,也許這有些望塵莫及,但的確是讓人景仰。

  如果這種理念能在學校、社會團體中推廣,利益是可以想見的。因此我認爲,知識分子在具有知識的同時,更要有利他的精神,要有對社會、對人類負責的意識。

  總之,“心底無私天地寬”,只要你心底無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爲你的心清淨,周圍的一切也顯得格外美麗;因爲你滿懷慈悲,也就會爲身邊乃至世間所有的人帶來光明!  

  

  [1] 我所:是指爲我所有、我所屬的觀念。

  [2] 薩迦耶見:執著五蘊假和合之體,思爲有真實之我,起我、我所見。

  [3]《入行論》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4]《入中論》雲:“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5] 史稱涼州。

  [6] 薩迦派五祖之第四祖。

  [7]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講:“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8] 黃龍慧開世稱爲無門禅師。

  

《心底無私天地寬——蘭州商學院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