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底无私天地宽——兰州商学院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见到了萨迦班智达[6]的遗塔。萨迦班智达是藏传佛教的伟大上师,他在1244年应邀来这里弘法,并于1251年在此示现圆寂。他的遗塔,虽然经历了多次的地震以及毁灭运动,现在仍完好无损。后来我又去拜见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他也曾在这里住了17年。从这些以及其他佛教圣迹来看,这片土地对佛教的传播,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当然,还有敦煌文化。听说敦煌研究院就在兰州,的确,这样的文化值得研究,也值得传承。

  那由谁来传承呢?由知识分子。虽然你们现在年轻,也喜欢财富、喜欢名牌、喜欢感情,但当你静下心来,剥开这些虚假的东西想一想:“除了这些,我还需要什么呢?”那时候你会明白,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心获得利益,也为了后人,我们应该把佛教的理念传承下去。

  如果是物质的话,它或许对我们的这一生、对下一代有一点利益,但利益不大。你们想想,历代的帝王将相算是富极一时了,宅邸、乘骑、眷属、田地……但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一无所有。而精神财富就不同了,古代的那些好诗词,现在人还在吟诵;儒释道的思想、大德们的教言,千百年来挽救了多少世道人心,其价值,物质财富又怎么比得了呢?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精神的传递。当然,在这样的时代里,再怎么强调精神,人们对物质的执著还是越来越大了,而这种执著,也早就波及到了校园。我去过很多大学,也知道大学生在关注什么、在做些什么……很多大学生不喜欢知识了,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在“混”学业!”

  但不管怎么样,即使大家普遍失去了有价值的观念,我们还是要追求真理。真理有时候是显得比较神秘,像佛教,像各种古老的智慧,但这不应该妨碍我们的兴趣。在座的很多是硕士、博士,大家学习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寻求真理吗?既然如此,我们怎么甘心几十年吃吃喝喝地过一辈子?

  更何况,我们都还有来世!虽然有些人不关心这件事,“我不相信前世后世”“我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真理毕竟是真理。

  还有我前面讲的,“痛苦的来源是我执”、“我”以及“我”所执著的一切是假的,这也是真理。虽然这否定了我们从前的认识,虽然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有求知精神,不就是要用在这样的真理上吗?

  其实,真理也是最实用的学问。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生活中遇着痛苦了,你可以试着分析:这个痛苦,它是不是因为我对自我的执著产生的?而这个“我”,它是不是那么真实呢?佛法里说它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呢?……这样一步一步观察下来,长时间地修习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减少“我执”,“我执”减少了,最终就会通达“无我”空性。

  通达了空性,你才能真正铸就“无私”的基石。

  四、心底无私天地宽

  对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你们佛教天天讲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业都不用管了?”

  其实,空性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空性是说,在生活中显现的这一切,虽然它的本质是空的,但显现是存在的。所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做的时候,因为你懂得了空性,私心就少了,私心少了,天地自然就宽广了。否则,我们这个“自我”的意识本来就强,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乃至教育也不断地往这方面引导,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

  前段时间的一个研讨会上,北大一位教授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说这种人一旦掌权,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7]

  我很能体会他的忧虑。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为自己奋斗,又有点能力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坏一切。就像希特勒,他从前的学习成绩、各方面的修养原本也不错,可是在受了某种思想影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种族,杀的杀、害的害,而且在他看来,即使杀掉了全人类,也没什么不对的。这就是“利己主义”的危害。

  

  所以,作为一所学校,你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分数,更要培养他们的德行,至少让他们知道:不仅要维护自己,也要维护别人;维护别人也就是维护自己。当一个人能这样为别人考虑的时候,他的前途是不用担心的。而且,这个时候他的能力越大,越能给社会带来利益。

  所以,在做学生的这个阶段,教育上能引导他们去除“私心”,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课程。

  《吕氏春秋》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意思是说:天无私,所以它才能覆盖整个世界,如果它有私,就只能覆盖部分地域了;地无私,所以它能承载世间的万物,否则也只能承载少数的器物;日月无私,所以能普照世间,否则也只能偏照一方;春夏秋冬四时无私,所以它们总是自在运行,否则,如果某一个季节,比如春天或者夏天的时间过长,四季就颠倒了。因此,人要想放宽心量,就应该效法天地,去除私心。

  当然,去除私心也需要一些方法。拜伦·凯迪有一本书叫《一念之转》,很受欢迎。我大概看了一下,里面教人以反躬自问的方式,去除自我的想法,以及对他人的怨恨。

  比如,当一个你喜欢的人背叛了你,做了对不起你的事,那你就要反问自己:“那是真的吗?”“你肯定他不喜欢你吗?”如果你肯定的话,就再问:“当你持有“他不喜欢你”的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这样反复思考以后,你会了解:其实你的痛苦,多数是源于对“自我”的想法太执著了,而这些只是你的误解或错觉,并不真实。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理解并接纳对方了。

  所以,“我”始终是问题的关键。不论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内部的争吵,大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全都是在对“我”以及“我所”的认同之上,为了维护这个“我”而导致的。有这么一种既有趣也有理的说法:在“我”这个字形中藏着一把兵器——“戈”,有了这把“戈”,既“戈”了别人,又“戈”了自己。因此,只要太过分地执著于“我”,家庭不会快乐融洽,社会不会安宁和谐,乃至整个世界也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然而,如果你想去除这个“我”,那么最好从“让”字开始,因为你要知道,别人对“我”的认同,和我们是一样的。

  古人说:“君子量大,小人气大。”量大不大、气大不大,问题还是在“我”上面。有了“我”,一点点小的触犯就接受不了,反唇相讥,甚至大发脾气。现在有些人一发脾气就摔盘子——这个我们藏地没有,是不是电视上学来的,反正一吵架就摔东西。但这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用!这时候你要调的是心,你能试着理解对方,让一让,也就没气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其实,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可能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大,只不过我们的心太窄了,容不下。日本的梦窗禅师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如果你的眼里有了一点点尘埃,三界也会变得狭窄;而如果你的心里没什么挂碍,睡在一张小床上,世界也是无比的宽广。

  当然,这是一种境界,不过境界也是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经常观察这个“我”的虚假性,经常思维空性的道理,你会慢慢体会到,我们的确是很渺小的,和广阔的宇宙相比,我们还不如一棵小草。这么微不足道,你发再大的脾气,能伤到谁呢?只能伤到我们自己。

  所以,还是要接受佛法的教育。有了佛法的教育以后,特别是有了些修养功夫,当你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即使心里有点不舒服,脸色也有点变化,但你只要把平时学的窍诀用上,冷静地反观一下,事情也就不大了。

  何必在一些小事上过不去呢?宋朝无门禅师[8]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对一个了无挂碍的人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美好景致。不是吗?

  当然,即使你看不到这些,还是有属于你自己的路,何必要钻牛角尖呢?又有什么必要走上绝路呢?

  一落榜就自杀,太不明智了!人生的路有很多啊,不是就这么一条。如果就这么一条,走不过去,也只有一死了。但实际上,这比十字路口要多得多,你这边走不通,可以走那边;那边走不通,换个方向再试试。走不通,其实也不说明别的,只是你的因缘还不具足而已,但出路总归是有的,何必去死呢?

  

  感情上的事也是一样的。我去过一些大学,也了解很多大学生在这件事上苦恼。苦恼归苦恼,但你要为了一个人自杀,就不值得了!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你的世界变暗了,这个我理解。但黑暗终归会过去的,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像你眼里所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他不喜欢你,其他的人也都死了,不是这样的。

  世间上的人很多,世间上的路也很多,不管是谁,也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心能稍稍放宽一点,稍稍放下一点我执,烦恼和痛苦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在放下我执的修法上,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要了解“我”的虚假性、要明白执著“我”唯有痛苦、要想得开放得下之外,我认为最好不过的,就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注重的是自我解脱,通过证得无我,从而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这种理念和修行,在如今的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是非常兴盛的。大乘佛教虽然也要求对治这个“我”,要求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但它首先要求一个修行人的是:你应该把其他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然后在利他心的推动下,进行你的一切修行。

  当这一利他的理念被再再强化以后,自利的心就淡化了;而自利心越淡,利他的心及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就这样,在增上利他与弱化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自身的烦恼和痛苦就日趋减少了。

  这是真正的秘诀!你把自己放下了,唯一想着别人,可能起初稍微难一点,但串习久…

《心底无私天地宽——兰州商学院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