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底無私天地寬——蘭州商學院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見到了薩迦班智達[6]的遺塔。薩迦班智達是藏傳佛教的偉大上師,他在1244年應邀來這裏弘法,並于1251年在此示現圓寂。他的遺塔,雖然經曆了多次的地震以及毀滅運動,現在仍完好無損。後來我又去拜見了鸠摩羅什大師的舌舍利,他也曾在這裏住了17年。從這些以及其他佛教聖迹來看,這片土地對佛教的傳播,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當然,還有敦煌文化。聽說敦煌研究院就在蘭州,的確,這樣的文化值得研究,也值得傳承。

  那由誰來傳承呢?由知識分子。雖然你們現在年輕,也喜歡財富、喜歡名牌、喜歡感情,但當你靜下心來,剝開這些虛假的東西想一想:“除了這些,我還需要什麼呢?”那時候你會明白,其實我們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成長。所以,爲了我們自己的心獲得利益,也爲了後人,我們應該把佛教的理念傳承下去。

  如果是物質的話,它或許對我們的這一生、對下一代有一點利益,但利益不大。你們想想,曆代的帝王將相算是富極一時了,宅邸、乘騎、眷屬、田地……但這些給後人留下了什麼?一無所有。而精神財富就不同了,古代的那些好詩詞,現在人還在吟誦;儒釋道的思想、大德們的教言,千百年來挽救了多少世道人心,其價值,物質財富又怎麼比得了呢?

  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精神的傳遞。當然,在這樣的時代裏,再怎麼強調精神,人們對物質的執著還是越來越大了,而這種執著,也早就波及到了校園。我去過很多大學,也知道大學生在關注什麼、在做些什麼……很多大學生不喜歡知識了,難怪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是在“混”學業!”

  但不管怎麼樣,即使大家普遍失去了有價值的觀念,我們還是要追求真理。真理有時候是顯得比較神秘,像佛教,像各種古老的智慧,但這不應該妨礙我們的興趣。在座的很多是碩士、博士,大家學習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爲了尋求真理嗎?既然如此,我們怎麼甘心幾十年吃吃喝喝地過一輩子?

  更何況,我們都還有來世!雖然有些人不關心這件事,“我不相信前世後世”“我不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真理畢竟是真理。

  還有我前面講的,“痛苦的來源是我執”、“我”以及“我”所執著的一切是假的,這也是真理。雖然這否定了我們從前的認識,雖然接受起來有點困難,但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你有求知精神,不就是要用在這樣的真理上嗎?

  其實,真理也是最實用的學問。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生活中遇著痛苦了,你可以試著分析:這個痛苦,它是不是因爲我對自我的執著産生的?而這個“我”,它是不是那麼真實呢?佛法裏說它是假的,爲什麼是假的呢?……這樣一步一步觀察下來,長時間地修習下去,慢慢地你就會減少“我執”,“我執”減少了,最終就會通達“無我”空性。

  通達了空性,你才能真正鑄就“無私”的基石。

  四、心底無私天地寬

  對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你們佛教天天講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業都不用管了?”

  其實,空性不是這個意思。真正的空性是說,在生活中顯現的這一切,雖然它的本質是空的,但顯現是存在的。所以,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而在做的時候,因爲你懂得了空性,私心就少了,私心少了,天地自然就寬廣了。否則,我們這個“自我”的意識本來就強,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影響,乃至教育也不斷地往這方面引導,那很容易就會出現一些極端的現象。

  前段時間的一個研討會上,北大一位教授說,現在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並說這種人一旦掌權,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7]

  我很能體會他的憂慮。一個完全以自我爲中心的人,當他爲自己奮鬥,又有點能力的時候,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壞一切。就像希特勒,他從前的學習成績、各方面的修養原本也不錯,可是在受了某種思想影響之後,爲了維護自己的種族,殺的殺、害的害,而且在他看來,即使殺掉了全人類,也沒什麼不對的。這就是“利己主義”的危害。

  

  所以,作爲一所學校,你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分數,更要培養他們的德行,至少讓他們知道:不僅要維護自己,也要維護別人;維護別人也就是維護自己。當一個人能這樣爲別人考慮的時候,他的前途是不用擔心的。而且,這個時候他的能力越大,越能給社會帶來利益。

  所以,在做學生的這個階段,教育上能引導他們去除“私心”,應該是很有必要的課程。

  《呂氏春秋》雲:“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意思是說:天無私,所以它才能覆蓋整個世界,如果它有私,就只能覆蓋部分地域了;地無私,所以它能承載世間的萬物,否則也只能承載少數的器物;日月無私,所以能普照世間,否則也只能偏照一方;春夏秋冬四時無私,所以它們總是自在運行,否則,如果某一個季節,比如春天或者夏天的時間過長,四季就顛倒了。因此,人要想放寬心量,就應該效法天地,去除私心。

  當然,去除私心也需要一些方法。拜倫·凱迪有一本書叫《一念之轉》,很受歡迎。我大概看了一下,裏面教人以反躬自問的方式,去除自我的想法,以及對他人的怨恨。

  比如,當一個你喜歡的人背叛了你,做了對不起你的事,那你就要反問自己:“那是真的嗎?”“你肯定他不喜歡你嗎?”如果你肯定的話,就再問:“當你持有“他不喜歡你”的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沒有那個想法,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這樣反複思考以後,你會了解:其實你的痛苦,多數是源于對“自我”的想法太執著了,而這些只是你的誤解或錯覺,並不真實。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會理解並接納對方了。

  所以,“我”始終是問題的關鍵。不論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內部的爭吵,大到國家與國家的戰爭,全都是在對“我”以及“我所”的認同之上,爲了維護這個“我”而導致的。有這麼一種既有趣也有理的說法:在“我”這個字形中藏著一把兵器——“戈”,有了這把“戈”,既“戈”了別人,又“戈”了自己。因此,只要太過分地執著于“我”,家庭不會快樂融洽,社會不會安甯和諧,乃至整個世界也不會有真正的和平。

  然而,如果你想去除這個“我”,那麼最好從“讓”字開始,因爲你要知道,別人對“我”的認同,和我們是一樣的。

  古人說:“君子量大,小人氣大。”量大不大、氣大不大,問題還是在“我”上面。有了“我”,一點點小的觸犯就接受不了,反唇相譏,甚至大發脾氣。現在有些人一發脾氣就摔盤子——這個我們藏地沒有,是不是電視上學來的,反正一吵架就摔東西。但這有什麼用呢?根本沒有用!這時候你要調的是心,你能試著理解對方,讓一讓,也就沒氣了,痛苦也就消失了。

  其實,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可能事情真的沒有那麼大,只不過我們的心太窄了,容不下。日本的夢窗禅師說:“眼內有塵叁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如果你的眼裏有了一點點塵埃,叁界也會變得狹窄;而如果你的心裏沒什麼挂礙,睡在一張小床上,世界也是無比的寬廣。

  當然,這是一種境界,不過境界也是培養出來的。如果我們經常觀察這個“我”的虛假性,經常思維空性的道理,你會慢慢體會到,我們的確是很渺小的,和廣闊的宇宙相比,我們還不如一棵小草。這麼微不足道,你發再大的脾氣,能傷到誰呢?只能傷到我們自己。

  所以,還是要接受佛法的教育。有了佛法的教育以後,特別是有了些修養功夫,當你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即使心裏有點不舒服,臉色也有點變化,但你只要把平時學的竅訣用上,冷靜地反觀一下,事情也就不大了。

  何必在一些小事上過不去呢?宋朝無門禅師[8]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對一個了無挂礙的人來說,人間處處充滿了美好景致。不是嗎?

  當然,即使你看不到這些,還是有屬于你自己的路,何必要鑽牛角尖呢?又有什麼必要走上絕路呢?

  一落榜就自殺,太不明智了!人生的路有很多啊,不是就這麼一條。如果就這麼一條,走不過去,也只有一死了。但實際上,這比十字路口要多得多,你這邊走不通,可以走那邊;那邊走不通,換個方向再試試。走不通,其實也不說明別的,只是你的因緣還不具足而已,但出路總歸是有的,何必去死呢?

  

  感情上的事也是一樣的。我去過一些大學,也了解很多大學生在這件事上苦惱。苦惱歸苦惱,但你要爲了一個人自殺,就不值得了!你喜歡他,他不喜歡你,你的世界變暗了,這個我理解。但黑暗終歸會過去的,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像你眼裏所看到的,只有他一個人——他不喜歡你,其他的人也都死了,不是這樣的。

  世間上的人很多,世間上的路也很多,不管是誰,也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如果心能稍稍放寬一點,稍稍放下一點我執,煩惱和痛苦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而在放下我執的修法上,除了上面講的這些,要了解“我”的虛假性、要明白執著“我”唯有痛苦、要想得開放得下之外,我認爲最好不過的,就是學習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注重的是自我解脫,通過證得無我,從而遠離一切煩惱和痛苦,這種理念和修行,在如今的緬甸、斯裏蘭卡等國家,是非常興盛的。大乘佛教雖然也要求對治這個“我”,要求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但它首先要求一個修行人的是:你應該把其他生命作爲關注的重點,然後在利他心的推動下,進行你的一切修行。

  當這一利他的理念被再再強化以後,自利的心就淡化了;而自利心越淡,利他的心及行爲也會越來越明顯……就這樣,在增上利他與弱化自我認同的過程中,自身的煩惱和痛苦就日趨減少了。

  這是真正的秘訣!你把自己放下了,唯一想著別人,可能起初稍微難一點,但串習久…

《心底無私天地寬——蘭州商學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