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无私天地宽——兰州商学院演讲
『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主持人致辞: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讲座。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兰州商学院的师生做演讲。堪布的演讲题目为“心底无私天地宽”。
天地无私,造就了万物的生命;父母无私,成就了我们的生命;那我们的无私会成就什么呢?我们的无私,会成就自他生命的快乐和美满。
《易经》有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认为,大地厚实和顺,君子的品行也应如此。而古来大德都是慈悲与智慧并行,胸怀也如大地般宽厚,没有不能承载的东西。
有人说:“人生,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场旅行。”那生命中各种悲欢离合的经历,是否是旅行中每一次巧妙的起承转合呢?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和自己的心灵沟通了?是否我们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论语》中所言“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如何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揭开人生的迷雾。
下面请全体起立,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慈悲的索达吉堪布上台。
请大家就坐!首先,有请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副教授张老师致欢迎词——
张老师: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下午到我校参加这次殊胜的活动,我特别代表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国学研究所,欢迎索达吉堪布以及在座的各位,谢谢大家的光临!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外部世界是我们存在的空间,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对待它,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乃至完美的境界。因此,我们需要一只眼睛向外,一只眼睛向内,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法则中寻求途径。
藏传佛教神秘、精深,我相信,今天我们有缘、有幸聆听堪布智慧的声音,一定会得到启示!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老师!下面,有请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为大家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心底无私天地宽”。
作为一个既平凡又普通的出家人,一个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我的信心和虔诚,让我在近三十年里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佛法的研究上了。我在研究中有个体会:佛法虽然高深莫测,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去修学、去挖掘,一定会受益匪浅!
你们是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同样需要佛法,有了佛法慈悲与智慧的滋润,相信你的人生会更有意义。所以,希望诸位在有生之年里,多多少少了解一下佛法的甚深和广大;如果有了些体验,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有缘人。
今天的这个话题,用世间的理念解释也可以,但从佛教的意义上入手,可能对你们更有启发。
一、“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
佛教中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人的痛苦——从大的痛苦到微细的内心不平衡,都是源于“我执”。“我执”就是私心,就是对“我”和“我所”[1]的执著,梵语称作“萨迦耶见”[2]。
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寂天论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你执著“我”,就唯有增加痛苦。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也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工作上的,一切痛苦、焦虑和忧愁的源头是什么呢?真的是外面的人或物让我们痛苦了吗?不是,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执著,这也就是“我执”。
其实这个“我执”,不仅是人类痛苦的因,也是动物乃至六道一切众生痛苦的因,所以《入行论》中说:一切世间的痛苦,都是从寻求自利中产生的[3]。再进一步来说,“我执”还是轮回的推动者,如印度中观学者月称论师所说:众生因为有“我”、“我所”的执著,从而在六道中流转不息,就像水车上下转动一般[4]。
所以,《修心七要》里有个窍诀:你应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痛苦,全都归罪于“我执”,而不是他众,只要你能对治了“我执”,你就不再痛苦了。
这个道理很深,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不懂,因为书里没有这些。不过,当我痛苦时会思索:这个痛苦,它是来自于外境?还是心识?如果不是全由外境的话,心的成分就很大了……但当时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痛苦应该跟心有关,后来学了佛法才明白:其实这些都是心里的执著导致的,而且每一个心念,也都与“我执”息息相关。
虽然我们都不愿意受苦,都愿意快乐地生活,但命运很少会按着我们的想法去,它往往充满了坎坷、不公和意想不到的痛苦。所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时候,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尝试着了解痛苦,了解它的根源,以期渐渐地除掉它。
二、“我”所执著的是假象
刚才说了,痛苦源于“我执”,但这个“我”,以及“我”所执著的一切,是不是真实的呢?不是真实的,只是假象而已。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理论,就是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可能你们都读过《理想国》。在这里面,柏拉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之间的对话,阐明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中有这么一个“洞穴比喻”:
在一个洞穴里,长长的通道连着外面的世界,亮光顺着通道照到里面。里面有一群人,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而且像囚犯一样,腿脚和脖子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望着前面的洞壁。
在他们身后远处的上方有一堆火,就在火光和他们之间的这个位置上,洞外上方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些人举着各种器物,做着各种动作,而影像就投进洞里,呈现在洞壁上。
里面的人每天看到的就是这些影像,也只有这些影像;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影像是真实的,从来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光明的世界。
突然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人解开了束缚,沿着光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当他看清了一切以后,知道里面墙上的东西都是假的,于是赶紧跑回洞里,想唤醒那些同伴,救他们出去。然而,当他说出真相时,所有的人都开始嘲笑他,以为他疯了,把他处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一向认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最不真实。
我们从小认为有“我”、有“我所”,认为我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想过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辈子这么认为,即使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假的还是假的。
如果“我”和“我所”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无我”是真的。
比喻里跑出来的那个人,明明见到了真实的东西,为什么里面的人不相信呢?这就是《红楼梦》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就被掩盖了,说出来也成了假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你把无的当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无的了。
所以,希望大家对“无我”做些思维。所谓“无我”,是本来就没有“我”,你认为有的话,那这个“我”是个什么样子?分析过吗?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执著有“我”,也许是我错了,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执著有“我”,难道都错了吗?”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注释里讲过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个国王,婆罗门通过观察星相,对他说几天后要降一场毒雨,谁饮用了就会疯掉。几天以后,果然下了雨,整个国家的所有臣民喝了这个雨水以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一个人没喝,因而是清醒的。可是因为和大家不一样,大家都认为他是不正常的,说他是个疯子。这样说久了以后,国王不得已,也喝下了毒水,跟他们变成一样了。
公案里的这种现象,我们听了以后都会觉得荒唐,但不幸的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是这样了。大家可以冷静地看一看:人人都在追求地位、财富、感情,几乎没有人谈真理了,即使有些人在谈,一碰到房子、车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真理也就顾不上了。
当然,这可能跟舆论导向也有关。很多媒体不是要把人引向善的方面,而是想方设法让人关注那些吸引人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值不值得你关注呢?值不值得你追求呢?如果一上来不看清楚,辛辛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结果得到了一些没有真实意义的东西,不是虚度此生了吗?
所以,在人生的某些时候,还是要思索思索。你没有接触到佛教,那另当别论,但现在已经接触到了,为什么不深入地了解一下呢?像这个“无我”的道理,如果它真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为什么不仔细推敲推敲?如果“我”所执著的真的是假象,那为什么不放下呢?……
其实,佛教对万事万物都有描述,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方方面面的学问这里面都有。只要你来学,一定会受益的,对此我很有信心。
当然,信心有很多种,太过盲目的话,就成了迷信。但我认为,我的信心不是迷信。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了多年的闻思,也对比了古今中外的各类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以我公正的理解来分析,世间方方面面的学问,虽然都有其不共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很值得回味:佛陀出世已经2556年了,他的教法,我们只听说后人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奥秘,却没有听说它被谁推翻了。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并不是在偏袒佛教,因为皈依了佛门、穿了这身衣服、学习了佛法,就维护佛教,说自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不是这样。只要各位也作过同样的对比,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信心,而且会同样地相信:在21世纪,在物质文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突破和进步的今天,要让人类思想进入善的轨道,一定要到东方的佛教思想中寻求启迪!
三、以佛教思想铸就“无私”基石
其实从历史上看,你们兰州与佛教很有渊源。
昨天我去了武威县[5]…
《心底无私天地宽——兰州商学院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