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財富管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演講

  禅與財富管理 ——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演講

  『 2012年7月14日下午 』

  主持人致辭:

  今天,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了索達吉堪布,爲大家帶來“禅與財富管理”的精彩講座。這也是北大彙豐商學院“禅文化與管理智慧高級研修班”爲PE學員及各界朋友帶來的專題系列講座第二講。

  提起索達吉堪布,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索達吉堪布是四川省爐霍縣人,目前在喇榮五明佛學院主管漢族僧衆。爲了饒益漢地佛教徒,多年來堪布筆耕不辍,翻譯了大量的藏傳佛教經論。上個世紀,他曾跟隨晉美彭措法王進行環球弘法,足迹遍布歐美及東南亞各國。除了弘揚佛法,他在慈善事業上也有卓越貢獻,在貧困地區建立了多所學校和養老院,爲失學兒童和孤寡老人提供教育和贍養服務。近年來,堪布還應邀到各地高校演講,與知識界同仁們互相交流,探討佛學和人生的真谛。

  下面,有請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常務副院長蘇磊老師,代表商學院全體師生爲索達吉堪布獻上哈達,表達我們最真摯的敬意!

  (蘇老師敬獻哈達……)

  今天,我利用一個多小時跟大家做個交流。首先強調一點: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我對時間也比較執著,所以希望大家認真聽講。當然,如果發現我講的有不對之處,可以當面提出來,藏傳佛教特別提倡辯論,在辯論過程中,一般是不會生氣的。

  剛才,蘇老師給我獻了一條哈達,作爲今天演講開始的緣起。獻哈達是藏族的傳統,藏族人在做大事前,首先都要敬獻哈達。在座各位對藏族的傳統不太了解,希望今後能了解一下藏文化和藏傳佛教。在如今的宣傳中所看到的藏傳佛教,不一定是其本來面目。假如大家對藏傳佛教有客觀的認識,一定會對自己有利益。我這樣說,並不是想拉你們學習藏傳佛教。宗教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也不一定人人都要信仰藏傳佛教。我只是覺得,在遇到不甚了解的事物時,人應該保持客觀求實的態度,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略釋話題

  看到今天的話題,有些人可能想:禅是佛教的術語,財富管理是世間的話題,前者是閉目沈思的狀態,後者是銳意進取的行爲,二者怎麼能扯到一塊呢?

  答案有二:其一、在一切管理活動中,心智都是最高級的部分,如果我們掌握了禅的思想,提高了心智運作水平,就能有效地提高財富管理能力。

  其二、大家都是希求成功的人,所謂的成功,不只是擁有錢財、地位、名聲,成功更多是就心態而言的。也就是說,只有對于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社會負責任,有一種勝任感和成就感,才談得上成功。而這樣的心態,通過學習禅是很容易擁有的。

  二、認識禅

  (一)何爲禅

  或許有人問:“什麼是禅?”《壇經》中是這樣定義的:“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講得簡單點,所謂的禅,就是讓心處于一種平靜的狀態。

  (二)禅的功效

  可能又有人問:“學禅有什麼用呢?”答案就是:能帶來暫時和究竟的許多利益。

  1.暫時利益

  一般來說,人在心平氣和時,所做的抉擇往往比較明智;而心緒不定,比如處于困惑、焦慮、大喜、大悲時,或者被貪欲、嗔恨等煩惱束縛時,所做的抉擇就不一定合理了。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曆,當和別人吵架時,自己說話、做事往往比較過分,過了兩叁天,頭腦冷靜下來後,才後悔莫及:“唉!那天我在氣頭上,言行太離譜了,現在實在沒法收場……”

  如果我們經常禅修,內心經常保持甯靜,就不容易犯這種錯誤。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安住法性才叫做禅,但一般來講,只要心處于平靜狀態,都可以稱爲禅。因此,只要我們的心能靜下來,行住坐臥就可以不離禅的境界。

  目前,禅在西方引起了普遍重視,許多人通過禅修調整心態,從而在事業上取得了極大成功。“蘋果”之父喬布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喬布斯的天才創意受到無數人追捧,說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禅——傳記中記載,喬布斯的許多創意都是禅修時出現的,每次做重大抉擇之前,他都必須禅修一會兒。

  所以我建議,今後大家在做大的決定前,也應該讓自己的心靜一靜。如果沒法做到特別靜,最起碼要觀察自己的心,盡量處于善心的狀態。佛教中常講,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觀察發心,如果自己的發心很好,所做的事情對自他會有利益;如果是自私自利的發心,或者心處于煩惱狀態,所做的事情對自他不一定有好處。

  禅分爲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禅是一種高深的境界,在佛教的曆史上,不少高僧大德證達了此種境界,如漢地的達摩祖師、惠能大師,藏地的宗喀巴大師、米拉日巴尊者,印度的龍樹菩薩、法稱論師等。對于這種禅,大家可能望塵莫及,即使這輩子再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不過,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完全可以獲得世間禅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就可以像喬布斯那樣,在世俗層面爲人類做出貢獻。

  2.究竟利益

  從究竟上講,習禅是爲了認識真理。一般來說,認識真理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以分別心進行分析、探索,通過長期的鑽研,最終有所發現;另一種途徑是通過禅修,讓心達到最細微的狀態,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曆史上,許多禅師走的是後一條路,如惠能大師沒有系統學習佛法,他就是通過禅而大徹大悟,通達了萬法的真相。

  漢地有不少禅宗經典,對通過禅修認識真理有極好的宣說。如《楞嚴經》雲:“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我們都知道,大海波濤洶湧時,無法呈現出月亮的影子,只有風平浪靜時,才能呈現出月影。同樣,如果我們的心波動不安,被各種分別雜念所蒙蔽,也無法顯露本具的智慧,只有通過禅修讓心平靜下來,才可能瞥見真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有點可悲的。跟過去相比,如今物質條件要好得多,我小時候喜歡的食品,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裏。可是,以前盡管物質條件差,人們的內心卻很平靜,現在什麼都有了,人們內心的分別妄念也越來越多了。

  叁、禅與財富管理

  現在是商業時代,作爲經濟人,大家都在追求“財富最大化”。然而,商場無情,情況好的時候可能日進鬥金,情況不好的時候可能一夜間血本無歸。財富的大起大落,給人們內心帶來了巨大波動。下面,我就從禅的角度談談財富管理。

  (一)禅對財富管理者的意義

  財富是依靠人管理的,因此,提起財富的管理,不得不論及財富的管理者。在我看來,商界人士若能經常禅修,可以有效地改善身心狀況,如此一來,便有了從事財富管理最有利的“本錢”。

  科學研究已證實,禅修對身心有諸多好處。日本京都大學有一位佐藤幸治教授,他在《禅的效驗》一文中說:坐禅有多種功效,如安定情緒、增進思考力、治療過敏性疾患……下面就此略加說明。

  1.增強忍耐力

  禅修可以增強人的忍耐力。現代人的一個缺點就是缺乏忍耐力,許多人看似很成功,實際上內心的堪忍力非常差,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一點點挫折,比如別人說一句、領導批評一次,老半天都想不開,甚至會做出極不明智的反應。

  對于一個人來說,忍耐力是不可缺少的禀賦。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即使外在的地位再高、事業再大、長相再好、錢財再多,也不可能擁有幸福。因此,希望大家通過禅修,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

  2.化解煩惱

  禅修是化解煩惱的無上妙藥。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禅爲清淨水,能洗諸欲塵,禅爲金剛铠,能遮煩惱箭。”意思是,禅定就像清淨的水,能洗淨欲望的塵埃;禅定又像铠甲,可以遮擋煩惱的毒箭。

  雖然人人希求快樂,可是在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壓力下,現在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不僅沒有快樂可言,反而有一大堆說不清的煩惱。這個時候,如果能適當地禅修,就可以有效地化解煩惱。

  作爲凡夫人,不産生煩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像清洗身體一樣,及時清除心裏的垃圾。早上起來,不光要洗臉刷牙,也要禅修一會兒,這樣的話,一天都會擁有放松、積極的心態;晚上睡覺前,不光要沐浴洗漱,也要讓心靜一靜,這樣的話,睡眠質量也會很高。如果每天堅持這樣做,貪嗔等煩惱就會越來越輕。

  3.延緩衰老

  禅修不能保證長生不死,卻能有效地延緩衰老。在佛教徒當中,有不少經常禅修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人不僅未顯衰老,精神和氣色反而越來越好。

  我有一位上師,他今年已經80高齡了,頭腦依然十分清晰,最近還剛完成了一本30萬字的佛學巨作。這就是禅修的殊勝功效。

  人的大腦如果不鍛煉,就會慢慢退化。目前在美國,60歲以上的人當中,老年癡呆症患者非常多。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個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座各位現在還年輕,可是再過20年,就會步入人生的後半程,那個時候,如果你有禅修的習慣,不僅不會孤獨,大腦也不容易衰退。

  4.治愈疾病

  禅修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日本的長谷川卯叁郎博士在《新醫禅學》中說,通過禅修可以治療高血壓、膽結石、肺病、胃病等12種病。

  身和心存在密切關系,科學家發現,糟糕的心態會影響健康,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直接導致疾病。曾經有這樣一件真事:一個人去醫院看病,本來沒有患癌症,可是醫生誤診爲得了癌症。看到診斷書後,他萬念俱灰,不久真的死于癌症。

  在青藏高原,常可以看到年逾九十甚至百歲的老人,這些老人身體非常健康。說實話,從氣候、物質等方面看,藏地的條件比漢地差得多,可是因爲藏族人有禅修、持誦佛號與心咒的習慣,所以他們的心比較清淨,由于心清淨,直接或者間接避免了許多疾病,從而擁有了健康和長壽。

  5.激發創造力

  在人類曆史上,湧現過無數哲…

《禅與財富管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