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財富管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他們通過努力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在我看來,這些人的成就,多多少少離不開禅。爲什麼呢?因爲粗大的心只能了解簡單的道理,只有心處于最微細狀態時,才可能觸及深邃之理。

  因此,一個人如果經常禅修,波動不停的心就會平靜下來,心靜下來後,就容易見到事物的真相了。不信的話,今天晚上你可以靜坐一會兒,在靜坐過程中,或許會領悟到一些平時覺察不到的真理。

  6.減輕壓力

  長期處于重負下,對人的身心極爲不利。如果我們有禅修的習慣,就可以有效地纾緩壓力。

  在當今的大氣候下,人們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拼命尋求地位、財富和名聲,而且始終無有滿足,好不容易實現了一個目標,馬上又開始尋找新的目標。在此過程中,由于身心不堪重負,在我們的身邊,許多人已經倒了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也會倒下去。

  在沈重的壓力下,許多人甚至做出了最不明智的選擇——自殺。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自殺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有28.5萬人自殺,25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每2分鍾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

  以你們北大而言,這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學府。在外人看來,進了北大就像到了天堂。可是在北大,僅2008年,就有8個學生自殺。許多人大爲不解——進了這麼好的學校,爲什麼要放棄生命呢?據調查,在這些人當中,學業和就業壓力過大是自殺的主要原因。

  校園裏的學生如此,在社會上的成功人士當中,自殺者照樣大有人在。有一份資料說:據不完全統計,自從1980年以來,中國已經有1200多位企業家自殺。

  在座的各位會不會自殺呢?不好說。現在你各方面還不錯,在你看來,人生應該永遠是這樣陽光燦爛。然而,一切都是無常的,或許一夜間你就會失去一切,那個時候你還能坦然面對現實嗎?如果不信,就看看陳水扁的經曆吧——在任臺灣總統時,人們對他是何等恭敬,然而剛一卸任,他就因經濟問題被收審,最終被判處18年監禁。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類似陳水扁的人,風光無限的時候,無數人圍繞在他身邊,一旦從頂峰墜落,再沒有一個人會理睬他。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因此,大家要認識到:除了擁有財産、名聲、地位等身外之物,作爲一個人,更應該有應對壓力的智慧,只有這樣,才能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文革”期間,許多高僧大德身陷囹圄,雖然這些大德身體受盡折磨,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可是他們內心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反而利用這種機會精進修持佛法。我就認識某寺院的住持,他坐過21年牢。當我問及獄中生活時,他不無懷念地說:“其實,獄中生活是一段美好的經曆,在監獄裏,我不需要和人交往,每天有大量時候禅修。出獄以後,無數信衆恭敬承事自己,可是一觀察,自己的道心反不如從前了。”

  (二)禅的財富管理之道

  1.最初如何看待財富

  客觀地說,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沒錢的時候,你和家人的感情比較融洽;有錢以後,家庭關系或許反而今不如昔了,對親友也不像從前那樣關心了,而且內心的貪心、傲慢等煩惱也會增上。

  佛經中有一個故事:一次佛陀和阿難在路上走,佛陀看到路邊有一個金瓶,便對阿難說:“看,這裏有一條毒蛇。”阿難看到後也說:“是的,這裏有一條毒蛇。”隨後他們就離開了。

  附近一個農夫聽到這些話,便去看毒蛇在哪裏。結果他沒看到毒蛇,反而見到一個閃閃發光的金瓶。農夫心想:“這些沙門真是奇怪,這麼好的金瓶,怎麼說是毒蛇呢?”于是他便將金瓶據爲己有。

  農夫發財以後,再也不去種田了,天天在家中和狐朋狗友玩樂。然而好景不長,因爲這個金瓶,他被卷入一場經濟糾紛,最後被關進監獄。那個時候,農夫才醒悟過來:原來自己雖然貧窮,可是生活自由自在;後來自己有了金錢,卻失去了幸福。

  所以,錢財確實是個複雜的東西,在進行財富管理之前,一定要對財富有個正確認識。

  2.前期如何設計投資

  作爲財富的擁有者,應該妥善管理財富,在這個時候,借鑒佛法的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人會問:“佛法提倡看破紅塵、放下一切,而企業家追求的是發展、競爭,水火不相容的兩個東西能扯到一塊嗎?”

  這種懷疑是沒必要的。佛法不離世間法,只要翻開佛經就會發現,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對如何管理財富就有詳細的宣說。如《雜阿含經》中講:“應該將財富分成四份,一份用于生活,兩份用于投資獲利,一份存下來以備不測。”

  投資是大事,如果事先沒有合理地規劃,隨隨便便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沒有一點智慧,眼睛只看好的一面,不看壞的一面,閉著眼睛盲目投資,最後深陷困境。更可悲的是,有些投資者就像賭徒一樣,自己的本錢並不多,可是因爲急于擴張而到處融資,最後沒有能力還債,只好一死了之。

  所以,作爲投資者,應該從佛法中汲取智慧,頭腦要保持冷靜,投資之前要從多方面考慮。對于未來,既要有美好的期望,也要有最壞的打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投資的安全。

  3.中間如何創造財富

  創造財富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它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能力,這種智慧和能力通過禅修可以得到提升。

  美國有一個高盛集團,這是一家著名的金融投資企業。該公司有一名優秀高管——喬治先生,他的成功和禅修密不可分。喬治先生有30多年的禅修史,每當在工作中做重大決策時,他都要禅修一會兒。喬治有一部私人飛機,他經常利用乘飛機的時間禅修。不僅自己禅修,喬治還經常勸下屬禅修,爲此他設立了專門的禅修室。

  在國外,不僅高盛公司,許多大企業和機構都有禅修中心。我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禅修時,有人問我:“禅修不是閉關嗎,如果企業裏搞禅修,那還怎麼賺錢?”其實,禅修不是讓你不上班,關起門來專門打坐,禅修完全可以跟工作結合起來。

  此外,禅的思想還可以起到凝聚員工的作用。作爲現代企業,只有具足有內涵的企業文化,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如果企業靠物質手段吸引員工,這會導致開銷增大;如果以感情手段吸引員工,比如給員工派發生日禮物,或者逢年過節看望員工,效果也相當有限;而如果企業有優秀的企業文化,比如以禅的思想作爲核心理念,對員工的心靈有所利益,就會對員工保持長久的吸引力。

  我長期在佛教團體中擔任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我始終有這種感覺:現在的人最缺乏精神財富,作爲管理者,只有在精神上對人有所幫助,才能給員工帶來真實的利益,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因此,今後在從事管理時,希望各位留意這一點。

  4.最後如何運用財富

  有了財富以後,我們不能只顧著享受,還要合理地運用財富。

  佛經中說:“財富乃五家共享之物,王臣以法令取之,盜賊以非法奪取之,不肖後人以放逸衰敗之,水火溺焚而毀壞之,由人共取由天沒收之。”

  因此,如果我們只顧著賺錢,不懂得合理運用財富,等自己死的時候,一輩子辛辛苦苦積攢的錢落到誰手裏,這就很難說了。

  曾有一篇博文說:“一個高檔手機,70%的功能是沒用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面積是沒有用的,一輛高檔車,70%的速度是沒用的,一輩子積累的錢,70%是自己用不上的……”

  試想:如果我們苦幹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掙到一筆錢,可是其中的70%自己卻用不上,這就太可惜了。因此,大家應該趁自己有主宰權的時候,將錢財盡量用在有意義的方面。

  最有意義的運用財富方式,就是幫助他人。如果能像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那樣,拿出大量錢財用于慈善,這當然最好不過。如果做不到這樣,也應該盡己所能。比如你掙了100萬元,就應該考慮:能否拿出10萬或者5萬元幫助他人?

  在我們身邊,貧窮的人非常多,只要你肯發心,利益衆生的機會俯拾皆是。在幫助衆生的過程中,你最好親自去做,不要假手于人。現在的社會比較複雜,如果把錢交給政府,官員不一定把錢用來幫助窮人;如果交給某些機構,也不敢保證一定會用在刀刃上。這樣說,或許顯得我分別念比較重。其實我的意思主要是,在幫助衆生的時候,應該自己親自去做。

  在座各位也許不知道,我們伸出的援助之手,對別人是多麼的重要:有些貧困大學生本來沒有機會讀書,有了你的幫助,他的一生會因此而改變;有些人本來沒錢看病,正處于死亡的邊緣,有了你的幫助,他的生命重現光明……所以,大家還是努力抓住機緣,向那些需要幫助者伸出援助之手吧!

  我總覺得,作爲事業有成之士,應該對社會、對他人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樣,自己賺的錢才有意義。其實,錢的價值就在于運用:使用得當,錢會對自他帶來利益;使用不當,錢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帶來身陷囹圄、家庭破裂等各種不幸。在座各位是有智慧的人,應該讓錢變得有意義,千萬不要讓錢給自他帶來不幸。

  今天就講到這裏,很高興有和大家交流的機會。我覺得北大不愧爲名校,有一種包容開放的氣氛,北大的師生們胸襟也比較開闊。通過今天的講座,希望大家對禅的智慧有所領悟,能以禅的心認識財富、創造財富、使用財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幫助他人!

  

《禅與財富管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