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法和我們心識的關系上,我們又進一步回到心識上,來認識萬事萬物是如何顯現的,無非不過是唯識而顯現。進一步上升到唯識見解的角度上。從因果見解上升到唯識見解。
唯識,能顯現的心識和所顯現的對境是相互不相離的。有這樣能見必然顯現這樣所見,能所一對,對境不存在,能境還存在嗎?從最初的因果正見、唯識正見上升到空性正見——放下虛妄執著,回歸到究竟清淨法性,當我們回歸清淨法性,這一切虛妄不再顯現。當轉八識爲四智開始顯現,身心世界開始轉移,我們自己唯一顯現的就是真如法性,虛妄的東西都不再顯現,那個時間,能夠直接從法性當中契入,就看我們的根器了。
顯密從下手方便、儀式儀軌、修法、所緣、發心、戒律、特勝上有差異,但是,究竟都是讓我們回歸法性。從究竟無二致的角度來看,它又是平等的。所以顯宗和密宗的關系,可以用非一非異的關系來理解。
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系呢?當然,《首楞嚴經》裏含藏有四部密法,這要經過如質如量、合格的上師的揭示和善巧的引導,我們才能知道。《首楞嚴經》給我們揭示明心見性的一種修行方便,從明心見性的基礎上開始真修行。在明心見性的修行上,其間有一個念楞嚴咒的殊勝方法,而楞嚴咒對我們是一種殊勝的加持和保護作用。所以,《楞嚴經》是顯中有密,密中有顯,顯密合二爲一。我們顯宗也在念《首楞嚴經》和楞嚴咒,但是大家的發心和方便不一樣的時候呢,它所發生的功用也是不一樣的。《首楞嚴經》可以揭示密宗的相應方法和道理,也可以揭示顯宗的法理。這些要慢慢去學才知道。我對于密法沒有太多接觸,只能從我現下的接觸稍微說一下看法。如果我有說錯的地方,還請同修們教給我,請大家批評和糾正。也免得我造業呀。活到老學到老,密法也是我向往的,但是我今天還在學顯宗,要想完全揭示密法和顯宗的差別,我的能力還相當有限。阿彌陀佛。
6、如何把佛法理論和實踐行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請師父慈悲開示。
佛法理論很有作用,首先是我們在聽經聞法過程中把文字搞懂,把理論學會。學會之後就是反複思維道理,思維抉擇好之後,才能落實到我們行爲上。通過聞思修能夠把佛法理論與我們實踐行爲結合。聽聞就是在善知識這裏學習,懂了之後我們反複思維加深印象,再在內心抉擇。一旦我們在內心形成定解了,就歡喜這樣付出了。
當我們的認知能夠達到與佛法道理堅固一致時,我們的行爲就能相應了。要通過佛法名句,深入現實生活中。事依理成事,理依事顯理,事理是相互結合的。但是,一旦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法理,就容易被我們脫離于現實,其實,應該回歸于現實。比如,無常,是從萬事萬物中總結而出的法理,我們將之運用到自心的生滅變化中,也是一種無常;把無常的法理運用到生滅變遷的萬事萬法當中,萬事萬法也顯現出無常的道理。講的道理是現實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只不過抽象爲道理,我們再依照這種道理觀察現實生活,是不是就圓融了呢?
因果道理來自于什麼地方,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引起善果,如是歸納總結出因果法理,我們可以發現總結出的因果道理,又並不脫離于我們的生活——我們能夠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認識出因果道理。所以說,佛所說法如掌上土,未說法如大地土。
但是,我們愚癡的衆生往往不能總結出真理,那麼,通過善知識的揭示,可以把真理揭示給我們,我們再以之觀察、指導生活。一個方面是應驗,一個方面是運用于我們生活實踐中,這樣,就能檢驗出佛所說法實際就是可以指導我們。我們依照佛法的指導來生活,那就更好了。
7、多聞與修行兩者之間怎麼做才能相輔相成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要盡量多聞,廣學多聞能夠逐步成就聞慧、思慧、修慧。修行就是依修慧來成就。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因果明鏡論》之後就明白,成佛的因果是很深細的,如果不了解這些因果,修行時就不能如實抉擇,修行就成爲畫地爲牢,不能如實修行。通過廣學多聞,把我們修行的佛道能全面了解,每一步都能如實抉擇,才能真實修行。在學習時要盡量把我們該學的,要多學。
我們人的根基不同,要根據自己身心狀態選擇不同的適應法門,就算一門深入時,對于相應法門也要盡量廣學多聞。比如,念佛法門,也需要廣學多聞。比如,相關的信願行叁資糧如何産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啊,都要了解,否則,修學淨土法門時,也要限製我們的。聞思修始終是一體,沒有相應聞思,專門的修行幾乎不可能。多聞就是針對我們修行的方法,要如實聽聞,反複思維,進入修行。
多聞呢,對于是是非非這些閑言閑語不要多聽,否則增添煩惱、垃圾。我們要多聽聞法理、相應的修行智慧,這樣才能發生如理抉擇,才能輔助于修行。
8、必須經過小乘學習才能學習大乘佛法嗎?
法無定法,也許有些人往昔時修行,可以直接契入大乘佛法。佛法完全根據衆生根性安立。世間解,面對衆生根性,諸佛如實了知,施設相應教法。
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都是這樣,認識自己根性,契入相應佛法。我們依照善知識指引,契入相應佛法。如果沒有足夠福慧遇上善知識,那麼,就要觀察自己來選擇契入的佛法。
我們要如實認知自己的根性。我們今天講菩提道次第,是講一個整體脈絡,一是如實認知自己,二是根據廣論來檢查自己,看看自己于每一個修法是否具足。
就像我們今天的衆生,雖然沒有學過佛法,但是,他斷惡修善很積極,那是他往昔時修過這個法。但是有很多人在世間上根本就不知道出離,也不知道輪回,連基本的業因果認識都不具備,所以不能出離惡業。
關鍵是如實認識自己根性,二是根據法師所講爲明鏡對照自己,逐步把基礎紮牢,再逐步進步。
9、很想走出去到一個清淨的道場去好好修行,可是爲什麼就是下不了決心呢?是不是業障太重呢?怎麼克服?請師父慈悲開示。
也是。如果我們想辦而辦不到,就是業障。如何克服?用智慧看清楚我們什麼放不下,看清楚之後就能放下。一個是皈依叁寶,一個是聽聞佛法,一個是如理思維。清淨道場,是隨其心淨而國土淨。如果道場清淨,我們自心不清淨,還是感受不到清淨。所以,這些還是從我們叁業行爲來學,我們要求之于我,而不求之于外。
10、佛說學佛是得到解脫與自在,但是不學佛的人,覺得學佛受戒是一種束縛,不願意放棄眼前得到的五欲享受而去持戒,我們該怎麼認識佛法說的解脫自在和持戒是“束縛”的關系?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究竟目標是什麼?是追求解脫與自在。是你有不自在的地方,才追求。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不解脫不自在的地方在哪裏呢?我們現前學佛人認識到因果之後,要從改變因果上來改變。現前的自由,能夠放逸我們身口意叁業,這就爲我們將來受苦埋下根本因,再說,我們現在能不能徹底自在呢?比方,我們現前的安全措施,表面看來就是一種束縛。比如,我們坐車時戴上安全帶。那麼,有智慧的人願不願意放棄這種安全措施呢?當然不願意,因爲它能爲我們提供根本的解脫。
很多人說他不持戒,什麼都要享受,我們一般人覺得受戒是束縛,是不知道戒是諸佛的等流法身,從戒律當中就把因果規律揭示得清清楚楚。我們做了不該做的,就會得到不想得到的苦果。
就像我們今天,人與人是相互的,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如果沒有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作爲保障,你的自由也許就是對我的威脅。我們兩個人也許都可以自由,但是,會影響到對方,會打折扣。我們之所以會不自在,往往就是我們在追求自由過程當中,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不該有的貪心、嗔恨心有了。有一種說法,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我們只有當惡業顯現時才畏懼,但是,不能認識惡業産生的原因。這是我們的愚癡與無明。就因爲這樣的愚癡與無明,嚴重地束縛了我們,讓我們淪入不自由、不自在。所以,今天受戒恰恰是一種保護。
受戒,如同我們在腳上套上一雙保護鞋,不管我們走在哪裏,哪怕是荊棘地,也不會受到傷害。鞋子也許對我們的腳是一種束縛,但是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們。大家可以好好思維這個道理。五欲對于我們的身心恰如無底洞,我們的貪心,大多數時候促使我們不計後果地造惡業。
造作惡業,我們還會得到究竟解脫嗎?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認爲的自由,往往是我們虛妄分別心裏認爲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經上說,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沒有智慧的人思考的問題不一樣。我們凡夫絕大多數時候不願放棄的東西,往往是最嚴重製約我們的東西。
我們做惡業時,往往還覺得放逸的快樂。做善業、修行,往往是與自己的貪心、習氣作戰,所以會覺得是一種束縛。我們在受苦果時,覺得不自在,就會求解脫。所以,我們就是要在戒定慧叁學過程當中循序漸進。
11、我們真心本來就是妙覺圓明的,不生不生、不增不減、不淨不垢,本來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爲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呢?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我們說這個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妄心有生有滅。妄心依真心起,只要真心沒有覺悟,妄心就會起來。
妄心從無明不覺而有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楞嚴經也有解答,妄心是虛妄的,就無所謂開始,也無所謂結束
這個東西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比如晴朗的天空,很高很藍,沒有雲彩。當雲彩顯現時,對藍天有障礙嗎?其實,只是處于烏雲下的人有障礙,但是,它對于藍天並沒有障礙。
烏雲雖然出現,但是藍天依然存在,沒受影響。我們只是被烏雲遮蓋,就是看我們守不守自性,如果不能保持,就能妄現種種妄相。
我們今天其實是在做夢,大夢醒來,其實,一…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圓融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