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生活禅,開生活悟,得生活福

  修生活禅,開生活悟,得生活福

  星雲大師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佛教的世紀,更是禅學的世紀。禅,並不是禅宗所獨有,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品;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他把禅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禅心交給了每一個衆生。禅,就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禅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禅是“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你懂得的話,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禅機,大自然裏無一不是禅的妙用。

  近年來禅的發展已由東方普遍至西方,並由僧衆廣及到信衆的參修。禅對于生活在繁忙工商業社會的現代人而言,如能每日靜坐幾分鍾,甚至每隔一段時日到寺院參加禅修活動,將有助于我們獲得再出發的力量。

  說到禅,參禅打坐是修定的一種方便法門,但是有的人坐禅爲了求神通、靈異,因此專走旁門左道;有的人坐禅是爲了成佛,然而發心不夠,方法不對,因此久久見不到消息。

  其實,禅門裏的曆代祖師參禅,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因爲成佛不是“求”得的,而是要“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過長時的修行,一旦福慧具足,自然圓成佛道。因此,坐禅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禅定的功夫落實在生活上,要從日常的行住坐臥、出坡作務中體會佛法,才會有禅,否則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禅,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禅心。

  自古以來,禅師們都非常重視生活裏的勞動和服務,像黃檗禅師曾經開田、摘菜,汗流田裏,不以爲苦;沩山禅師曾經摘茶、和醬、泥壁,從茶園工作到廚房,從做醬菜到水泥粉牆、挑磚砌瓦,樣樣做過;臨濟栽松、鋤地,將一棵棵樹苗種下,爲了余蔭後人;石霜禅師在米坊篩米,雙手勞動不停;雲岩作鞋,孜孜矻矻幫人補鞋;仰山牧牛、開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洞山鋤茶園,一鋤鋤揮下,汗流如注;雲門擔米,寺裏的米糧都由他一肩肩挑起;玄沙砍柴,那握著柴刀的手,長著累累的厚繭;趙州掃地,日掃夜掃,把多少煩惱掃成堆;雪峰斫槽、蒸飯、畬田,不發一聲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頭下耕耘;丹霞除草、莳花,從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義谛……此外,像道元的種菜、楊岐的司庫、百丈的務農、圓通的知衆、百靈的知浴,等等,在在都說明禅者非常重視生活。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裏是離不開作務的,就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禅者的道糧,很多禅師就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的生活裏悟道。例如:香嚴智閑在鋤地耕種時開悟、洞山良價在瞥見河裏自己的倒影時開悟、夢窗國師在靠牆就寢時開悟、虛雲和尚在捧杯喝茶時開悟、永明延壽聽到柴薪落地的聲音開悟,等等。

  悟才是參禅入定的真正目的,禅師們悟道之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只是山河大地與我一體,任我取用。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道,就是自家風光,是不假外求的,所以開悟還是要靠自己,要自己去覺悟。

  有學僧向趙州禅師叩問:“怎樣學道?怎樣參禅?怎樣開悟?怎樣成佛?”

  趙州禅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在要去小便!”說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走、走、走,走了幾步後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麼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

  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樣參禅?怎樣開悟?怎樣成佛?別人都不能代替,這是每個人的自家事,要靠自己去參、自己去學。

  參禅求道要如何去參、如何去學才能開悟呢?當然,大徹大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只要每天都有“我知道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每天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大悟。

  悟需要機緣和合,針鋒相對,才能參透消息。就好比收音機要調准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晰,影像鮮明。

  唐朝的馬祖道一禅師證道後回到故鄉,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爲師表,要跟他求道。馬祖道一禅師對她說:“你把一個雞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聽,只要聽到雞蛋發出聲音的時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爲真,每天專注傾聽雞蛋的聲音,從不懈怠,多少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聽到雞蛋的聲音。漸漸地,吊著雞蛋的線朽爛了,有一天終于斷裂了,雞蛋從半空中掉了下來,發出“崩”的一聲,嫂嫂一聽,悟了——原來物我合一,心外更無一個真實世界,這一聲打破了裏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見,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專注,就是無情也能說法悟道。

  古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說千奇百樣,其中有的禅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禅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

  此外,也有禅師看到自然界更疊興衰的現象而開悟。譬如:靈雲志勤禅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並且做了一首詩偈來表達他的心境:“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古代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于開悟,說道:“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悟是一種親證的體會,悟者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亂猜度的,沒有禅悟的體證功夫,隨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時候反而會畫虎類犬,贻笑大方。

  有一個年輕人在打坐,看到老禅師走過來卻不起身問訊,禅師就數落他:“你這個年輕人,看到老人家來了,怎麼不站起來迎接呢?真是不懂禮貌!”

  年輕人學禅的口氣說:“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禅師一聽,上前打了年輕人一個耳光,年輕人憤憤地說:“你怎麼打我!”

  禅師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辯聰,禅更不是裝模作樣,禅悟之後的智慧是自然地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溫州淨居寺玄機比丘尼到大日山參訪雪峰禅師,禅師問:“從哪裏來?”

  “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意思是說,你開悟了沒有?

  玄機回答:“如果太陽出來了,就融卻了雪峰。”意思說,如果我開悟了,哪裏還有你雪峰呢?哪裏還要來問你呢?

  雪峰聽了,覺得他雖沒有開悟,倒也有一點道理。于是再問:“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玄機。”

  “日織幾何?”意思是說,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機回答:“一絲不挂。”意思已經解脫盡淨。

  談過話以後,玄機就要走了。走到門口的時候,雪峰在後面叫著:“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機一聽袈裟拖在地上,趕快回頭一看。雪峰大笑說:“好一個一絲不挂啊!”意思是說,“一絲不挂”看來也只是口頭禅,你並非真有那麼高遠的境界。

  所以禅悟和知識是不一樣的,經過禅悟體證的智慧,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平常有人打我們一下,“哎喲!好痛喔!”肚子餓了,“啊!好餓哦!”知道痛、知道餓,這是知覺上的一種明白,雖然不是悟,但畢竟也是一種明白。日常生活裏,我們感覺到快樂、悲傷,能辨別好事、壞事,了解善的、惡的,這種分辨、知道,雖不是覺悟,總也是體會。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發現了電,啓示後代電學的發展,因而有今天昌明的科技。這些發現,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是慢慢地由我知道、我懂了,發展出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

  但是,知識畢竟不同于“悟”,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等正覺。他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一種修行的體悟。

  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暌違的爹娘,“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悟了之後,可以讓你大笑叁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來都是親人,千峰萬仞也視同故友。悟了之後,也可以讓你大哭叁天,如同久別倦歸的遊子,回到慈母懷抱,感激涕零再無一言。

  悟是認識之後再進一步的識破、勘透,好比百尺竿頭往虛空處再上一步,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頭的依靠,遍曆虛空,來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後更深刻、更透徹的洞悉,對生命再深思、再參透的體悟。

  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體”,悟後覺得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悟是“動靜一如”,浮動的世界裏有一個涅槃寂靜,在寂靜的世界裏,又有無數生命在欣欣向榮地活躍著。悟更是“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從“無”之中,還可以生出千千萬萬個“有”!悟的時候,“來去一致”,來也未嘗來,去也未嘗去,親朋相聚,好友離散,在悟的境界裏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複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

  悟是“有無一體”,不是先“有”後“無”,或先“無”後“有”,而是有無同時俱在,悟是沒有先後的。悟的境界使我們可以隨順這個世間,覺得跟世間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們與世間違背,覺得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悟是一種“通達的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頭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界,覺得茫然,這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裏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

  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裏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缰利鎖的捆綁,沖破情關欲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悟,是從觀念的改變到生活品味的轉換,悟道的生活是泯除…

《修生活禅,開生活悟,得生活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