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機用、隨緣放曠的自在生活,是超絕較量計度,絕對純真純美的自然生活。
有人向趙州禅師請教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禅師回答說:“吃茶去!”
這人又問:“什麼是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面目?”
禅師回答說:“洗缽去!”
吃茶、洗缽和參禅悟道有什麼關系呢?如果我們能從日常生活的吃飯、喝茶之中,品嘗出般若妙味,就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與叁世諸佛心心相印。佛法大意不向高遠的地方追求,而在率性天真、自然拙樸的這顆“平常心”中體證。
開悟之後的生活是智慧重于感情的生活,是淨化私情私愛,充滿睿智靈慧的生活。
有一天,丹霞天然禅師在一個佛寺裏挂單,正好碰到寒冬,丹霞禅師拿起木雕的佛像,生起火烤暖冰冷的手,寺裏的香燈師父看了,驚叫:“幹什麼?你怎麼可以燒佛像?”
禅師說:“我在燒舍利啊!”
香燈師父說:“胡說,佛像哪有舍利子?”
“啊!既然佛像沒有舍利子啊,那麼多拿幾尊來燒吧!”
我們平常人看到燒佛像認爲大逆不道,可是悟道後的丹霞禅師,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滿宇宙虛空,充塞無量沙界,佛與衆生如如平等,唯有證悟自性如來,才是真正見佛、敬佛的人。
開悟後,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恒,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裏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裏,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悟了!我悟了!”一寺大衆都被他吵醒,歸宗禅師嚴肅地問他:“你悟的什麼?”智通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悟的道是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師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證悟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了然。
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悟”,是語言所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還是不能體會;“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界,所以禅宗說“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
雖然“悟”不容易借語言文字傳達,但是“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秘”,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領略出“時間的永恒”,一刹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蒙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是一個非常快速、突然,料想不到的狀態。但是開悟並不是一蹴可及,也不能一步登天,參禅開悟是有階段性的。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參禅頗有見地,他曾經做了叁首詩偈來表明參禅悟道的叁個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尚未參禅的情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二階段是參禅而尚未開悟的心情:“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第叁個階段即是悟道之後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開悟之前,看一切萬法都如翳在眼,霧裏觀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開悟之後再返觀世間諸有,如盲重光,煙霧盡散,可以如實地看清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
也有人以參禅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禅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禅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開悟後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未開悟前,“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開悟之後,“饑來吃飯困來眠”,一樣的吃飯,一樣的睡覺,灑脫自如,任性逍遙。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
開悟的境界需要自己親自去實證,悟道的生活需要自己實際去體驗。就如一個人想要學會遊泳,縱然遍覽遊泳指南的書籍,具備一切遊泳常識,如果不下水一試,終究是旱鴨子一只,不能成功。
悟道要親自體證,一旦悟道了以後又要做什麼呢?所謂“悟後起修”,雖然開悟了,不去實踐,也不能成佛。因此,雖然有的人先修後悟,有的人先悟後修,不管先悟先修,總之悟道後要依道而修、依法而行,要在人間“行佛”,從生活裏服務大衆,培養福慧資糧,等到因緣具足,自能開悟“成佛”,這也是爲什麼諸佛都在人間成道的原因。
由于曆代禅者修定不重成佛,而重開悟,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間性了。他們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能夠獲得身心的自在,明心見性也就滿足了,何況只要一悟,何愁不能成佛?
因此,禅就在生活裏,禅不是只管打坐。打坐不過是一種心意集中的訓練,是一種養成定力的方便法門,禅者不可耽著在打坐的享樂中,忘了佛教在人間的任務,忘了學禅是要與衆生同一鼻孔出氣;禅是要與宇宙共脈動的,那才是人間禅者的胸懷。
《修生活禅,開生活悟,得生活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