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生活禅,开生活悟,得生活福
星云大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佛教的世纪,更是禅学的世纪。禅,并不是禅宗所独有,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人类共有的宝藏。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他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禅,就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是“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你懂得的话,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大自然里无一不是禅的妙用。
近年来禅的发展已由东方普遍至西方,并由僧众广及到信众的参修。禅对于生活在繁忙工商业社会的现代人而言,如能每日静坐几分钟,甚至每隔一段时日到寺院参加禅修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再出发的力量。
说到禅,参禅打坐是修定的一种方便法门,但是有的人坐禅为了求神通、灵异,因此专走旁门左道;有的人坐禅是为了成佛,然而发心不够,方法不对,因此久久见不到消息。
其实,禅门里的历代祖师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因为成佛不是“求”得的,而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长时的修行,一旦福慧具足,自然圆成佛道。因此,坐禅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禅定的功夫落实在生活上,要从日常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务中体会佛法,才会有禅,否则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
自古以来,禅师们都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汗流田里,不以为苦;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和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为了余荫后人;石霜禅师在米坊筛米,双手劳动不停;云岩作鞋,孜孜矻矻帮人补鞋;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长着累累的厚茧;赵州扫地,日扫夜扫,把多少烦恼扫成堆;雪峰斫槽、蒸饭、畬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此外,像道元的种菜、杨岐的司库、百丈的务农、圆通的知众、百灵的知浴,等等,在在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就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就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的生活里悟道。例如:香严智闲在锄地耕种时开悟、洞山良价在瞥见河里自己的倒影时开悟、梦窗国师在靠墙就寝时开悟、虚云和尚在捧杯喝茶时开悟、永明延寿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开悟,等等。
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禅师们悟道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只是山河大地与我一体,任我取用。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道,就是自家风光,是不假外求的,所以开悟还是要靠自己,要自己去觉悟。
有学僧向赵州禅师叩问:“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走、走、走,走了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别人都不能代替,这是每个人的自家事,要靠自己去参、自己去学。
参禅求道要如何去参、如何去学才能开悟呢?当然,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我知道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每天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大悟。
悟需要机缘和合,针锋相对,才能参透消息。就好比收音机要调准频率,照相要对好焦距,才能声音清晰,影像鲜明。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对她说:“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朽烂了,有一天终于断裂了,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崩”的一声,嫂嫂一听,悟了——原来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
古来很多修道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开悟的方法可说千奇百样,其中有的禅师看到花开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师听到泉流蛙鸣而开悟,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
此外,也有禅师看到自然界更迭兴衰的现象而开悟。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心境:“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古代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道:“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是一种亲证的体会,悟者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乱猜度的,没有禅悟的体证功夫,随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时候反而会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有一个年轻人在打坐,看到老禅师走过来却不起身问讯,禅师就数落他:“你这个年轻人,看到老人家来了,怎么不站起来迎接呢?真是不懂礼貌!”
年轻人学禅的口气说:“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禅师一听,上前打了年轻人一个耳光,年轻人愤愤地说:“你怎么打我!”
禅师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辩聪,禅更不是装模作样,禅悟之后的智慧是自然地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温州净居寺玄机比丘尼到大日山参访雪峰禅师,禅师问:“从哪里来?”
“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意思是说,你开悟了没有?
玄机回答:“如果太阳出来了,就融却了雪峰。”意思说,如果我开悟了,哪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还要来问你呢?
雪峰听了,觉得他虽没有开悟,倒也有一点道理。于是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意思已经解脱尽净。
谈过话以后,玄机就要走了。走到门口的时候,雪峰在后面叫着:“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机一听袈裟拖在地上,赶快回头一看。雪峰大笑说:“好一个一丝不挂啊!”意思是说,“一丝不挂”看来也只是口头禅,你并非真有那么高远的境界。
所以禅悟和知识是不一样的,经过禅悟体证的智慧,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平常有人打我们一下,“哎哟!好痛喔!”肚子饿了,“啊!好饿哦!”知道痛、知道饿,这是知觉上的一种明白,虽然不是悟,但毕竟也是一种明白。日常生活里,我们感觉到快乐、悲伤,能辨别好事、坏事,了解善的、恶的,这种分辨、知道,虽不是觉悟,总也是体会。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因而有今天昌明的科技。这些发现,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是慢慢地由我知道、我懂了,发展出一套贡献世人的学问理论。
但是,知识毕竟不同于“悟”,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等正觉。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一种修行的体悟。
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间回到久别的故乡,见到了暌违的爹娘,“忽然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
悟了之后,可以让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来都是亲人,千峰万仞也视同故友。悟了之后,也可以让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别倦归的游子,回到慈母怀抱,感激涕零再无一言。
悟是认识之后再进一步的识破、勘透,好比百尺竿头往虚空处再上一步,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头的依靠,遍历虚空,来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后更深刻、更透彻的洞悉,对生命再深思、再参透的体悟。
悟是亲证的体会,悟是明确的观念,悟是透视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觉醒,悟是明白的领会。悟是“生死一体”,悟后觉得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悟是“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一个涅槃寂静,在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地活跃着。悟更是“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从“无”之中,还可以生出千千万万个“有”!悟的时候,“来去一致”,来也未尝来,去也未尝去,亲朋相聚,好友离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们从矛盾中得到统一,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障碍中找到通达,从枷锁中获得解脱!
悟是“有无一体”,不是先“有”后“无”,或先“无”后“有”,而是有无同时俱在,悟是没有先后的。悟的境界使我们可以随顺这个世间,觉得跟世间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们与世间违背,觉得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悟是一种“通达的茫然”,也是一种“茫然的通达”。悟的那一刻,豁然通达了,回头看看以往执著虚妄的世界,觉得茫然,这是“通达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无际里面,突然电光一闪,照破无明迷雾,顿见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就是“茫然的通达”!
悟,是观念的改变,智慧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著,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沉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捆绑,冲破情关欲海的迷离,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悟,是从观念的改变到生活品味的转换,悟道的生活是泯除…
《修生活禅,开生活悟,得生活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