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忏雲法師開示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一講嗎?予曰:叁昧的境界,唯證才能了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沒證,焉能宣說,我怎麼說呢?客固請不已,客再叁請:您老人家慈悲,務必給我開示開示、講一講。這時候推辭不掉了,不得不說了。予曰:

  “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就在念佛的時候要觀照,觀照什麼呢?觀照這一句佛號,專注這一句佛號,毋使外馳,心不要往外跑,就觀照這一句佛號。念念照顧心源,這一句佛號就是心源,念念相連、照顧心源。念念,從開始就專注在一句佛號,開始一念那是心源。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那個心,一去念佛,那是心的本源。心心契合佛體,一念一念那個心都契合阿彌陀佛的本體→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這是我契合阿彌陀佛那個本體,那麼念念照顧心源,念念觀自己那一念無生,無生而生再念佛,念念的心就心心契合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這個本體→本覺理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這個諸位體會,返念自念,返過來念頭自己念佛;返觀、自己觀自己念的這一句萬德洪名,觀自己念佛的心,念出來這一句萬德洪名→佛號。“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在念的時候就要觀;即觀即念,觀的時候還要念,不要不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務必使全念佛的這一心,同時就觀我念佛的佛號;念外無觀,我念佛的心以外沒有觀,就在念中要觀。下兩句呢?“全觀即念”:我全付的精神,全心在觀, 同時我全心就在念 ;我觀我念佛以外,沒有別的念頭→“觀外無念”。觀和念,這時候就像水和乳一樣,“尚未鞫到根源”,還沒有到家。這個水乳,普通說,大家和合一同修行像水乳一樣,那個意思,是水和水合,不是水和乳合。水和水合,還是如此;乳和乳合還是乳。要講和合,大家六和合修行,增加多少人,都是一樣,沒有第二個意見,心裏都像水一樣,同見、同行、同願。乳呢?添在乳裏頭,也都是乳,不是水和乳合。那麼,觀和念這時候還沒達到根源,須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上,重重體究→體會、參究,切切的下功夫。“越究越切、愈提愈親”:越去追究、參究,越覺得懇切、親切,愈提起來,愈覺得親切,如母憶子。“及至力極功純”,到了用功用到極處,功夫純一不雜的時候,“豁然和念脫落”,忽然間,這一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無念,沒有能念所念;無不念,任運自然地,念念都在念,證入不念而念、念而不念這個意境。“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我想著百丈禅師的法語是“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啊,這個妄緣,就是過去的妄想,現在念佛的時候,又從心裏帶出來了,這個妄想就是虛妄的因緣,從心起來了。要說是妄念呢?我但有念佛這一念,不要其他的妄想雜念,離開妄想雜念,當下就是如如不動的佛。如如佛,頭一個如也可以說是“像”,就像如如不動的佛。“此之謂也”,就是這樣。功夫至此呢?“念佛法得”,得了念佛的方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還往前念不停。

  其相呢?這是得了念佛叁昧之後,那個心理得現相,“如雲散長空”,雲都散了,萬裏無雲,長空一碧啊!親見本來的自性天,“青天徹露”。這個“天”是天命謂之性那個天,天然本具的第一義谛天,徹底地顯露出來了,親見本來面目了。“親見本來”→一念不生;“本無所見”,這一念是空,所以無所見。無所見才是真見,有見就隨塵了,隨法塵。第六意識,看見自己心中過去的業障影子,有見就隨塵了,這個塵是法塵。到此呢,“山色溪聲,鹹是第一義谛。”這時候,外面的境界,郁郁蔥蔥、碧綠的山色;溪聲,溪水流的聲音,都不離這一念無生,鹹是第一義谛,無生而生。這是依報的聲音。正報,“鴉鳴鵲噪”,烏鴉叫、鵲雀吵,都是最上的真乘,都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靈明不昧,活潑潑地,色法現--色聲香味觸;心法現--眼耳鼻舌身意,現出種種的法,都能應付上。應法而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上,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很明亮的、皎皎地,什麼境界都能照得到。“而了無一物”,而不著。

  語其用呢?“如旭日東升”,就像早晨太陽才出來,圓明朗照啊!語其體呢?“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用是活潑潑的,依體起用;用了歸體呢?是寂寂靜靜的,像皓月往西邊落下。我們有時候早晨,很早起來作早課,看見月亮在西邊要落下去,那和月亮才出來不同,和旭日東升也不同,是皓月,月亮很光明,在西邊要落下去。這是體的意思,清淨寂靜。照耀那是用,這是體,所以是西落、寂靜、清淨寂滅呀!這是體的意思。那麼“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這個寂說是止,照就是觀。“雙存雙泯”,寂照同時具足,同時還不執著、不勉強、不用力,而自然地,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雙存雙泯。“絕待圓融”:寂照不二、寂照一如。寂照不二就是圓融;寂照至極歸作一如,就是絕待,沒有對待。“譬如雪覆千山”,就像下雪呀,各處山上都是一片白雪。“海吞萬派”,江河呀、溪水,流到海裏頭,都成海了,就是一色,就是一味,沒有兩樣。無挂無礙,自在自如啊!

  論其利益呢?“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雖然沒離開娑婆世界,已經到了蓮池海會了。“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頓證佛乘,名詞叫乘ㄕㄥˋ,這個意境和佛那個意境相同了。“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唯獨家裏的人,達到家裏頭,都是一家人,達到那個境界的人,才知道那個境界的事、家裏的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你和門外漢講一講,說家裏怎麼好、怎麼好 ,他說 :你盡胡亂講,沒這款事情!打妄語!一定遭他們毀謗,不用疑了,一定要遭毀謗的。這一段哪,是念佛叁昧的境界、一心不亂的境界。又因爲印光大師境界高,印光大師文章也好,寫出來的也就特別好,我把它撷錄起來。

  忏雲法師開示—如母憶子、憶念彌陀

  講幾句用功的話。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這麼說、現在佛這麼說、未來佛也這麼說,說什麼呢?說:十方如來呀,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可以說是一切佛,可憐、憫念衆生,就像媽媽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樣。媽媽雖然想,要是孩子離開媽媽,他走在外方,找不到孩子,把媽媽想死,也沒有辦法,說是“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孩子逃走他方,不見孩子,媽媽再怎麼想,想斷腸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來、佛的慈悲,要是“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做兒子的要是憶念母親,那麼做女兒,也是一樣,要是回過心,轉過意,再去憶念母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像母親念兒子這樣念,母子就念念相應,念念在眼前,生生世世,母子都生在一塊兒,都是有緣的,那麼,我們衆生要是念佛,和佛念我們一樣,那生生世世我們能生在佛前,了生脫死,不受這些生死、災難。想起來呀,說是佛念衆生,如母憶子,我們深思深思、體會體會,感覺真是佛陀慈悲,我們衆生逃逝,佛念我們,沒辦法。 我當年,體會這些意思 ,第一 、就是虛雲老和尚 ,叁步一拜,從嶺南,拜到河北,進入山西,拜五臺山。拜到北方冰天雪地的時候,滿身已經是土,頭發也是,塵土落得滿滿的,一身破爛。有人看見著老和尚這麼辛苦,就問:老和尚拜山,是爲的什麼?虛雲老和尚說是:生不見母,爲報親恩。虛雲老和尚生下來,母親就故去,那麼,虛雲老和尚爲的報母恩來拜山,超度母親。這是當代禅宗大德高僧。

  還有一位禅宗當代高僧,來果老和尚。他老人家在家的時候,母親有病,病的危險,來果老和尚看見母親受那個苦,又怕母親再病重,一氣不來,母親離開人間,來果老和尚無可奈何,心裏著急,看母親的痛苦,看母親要別離這個人世,來果老和尚跪在佛前,要割肝給母親,禱念之下,用刀就割了,把肚子割開,不知那兒是肝,來果老和尚就著急了,那兒是肝呢?割那兒對呢?著急了,這麼一拜,求觀世音菩薩加被,那兒是肝?拜下去,再跪起來,咦!割破地方擠出來一點,來果老和尚一看:喔!這就是肝喔!就割起來給母親熬點湯,添點水,熬好了母親吃,母親吃了就好了。所以佛菩薩這個靈感不可思議,孝能感動天呀!母親就好了。兩位高僧,都是禅宗大德,禅宗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在“空”的方面說:要是割肝奉母、叁步一拜、拜到五臺 ,這是報親恩,在“有”的這一方面,就是“上報四重恩”,不忘父母的恩,才有這種感應。那麼我們爲的報親恩、打佛七,爲的父母的恩來念佛,十方諸佛憐念衆生,又如母憶子,我們就以憶母的心,來憶佛念佛,以念佛的功德再回向給我們的父母。那時候,我就想:我們要是用功,無論是止語、禁足、打七、閉關,我們都可以說是,爲的報恩才止語,爲的報恩才念佛,念佛也止語、禁足。爲的父母我們打七,那麼打七就叫“報恩佛七”;爲了父母要是閉關,“憶母的關”。我們以憶母的心憶佛,以憶佛的心,回向給父母,說是二而一,一而不二,我們念佛用功,要緊需要這樣才好。以至于說是給父母念佛,念到父母現身給我們看一看呀,衣帽整齊,笑容滿面、歡喜,感謝兒女的孝心,超度父母往生西方,我們做賢孝的兒孫,一定要這樣子來報恩。

  那麼,這樣子念佛,一定眼不觀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身不感觸、舌不嘗味,就這麼一心念,都攝眼、耳、鼻、舌、身,以至于攝意根,不打妄想,這才能徹底報父母恩、報佛的恩。那麼,佛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說:都攝六根、不被六塵所染,這一念心,就是清淨心,叫做“淨念”;淨念,但有一念不行,淨念得念念念去,叫做“淨念相繼”,這才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繼、又繼…

《忏雲法師開示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借假修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