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讲吗?予曰:三昧的境界,唯证才能了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没证,焉能宣说,我怎么说呢?客固请不已,客再三请:您老人家慈悲,务必给我开示开示、讲一讲。这时候推辞不掉了,不得不说了。予曰: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就在念佛的时候要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这一句佛号,专注这一句佛号,毋使外驰,心不要往外跑,就观照这一句佛号。念念照顾心源,这一句佛号就是心源,念念相连、照顾心源。念念,从开始就专注在一句佛号,开始一念那是心源。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那个心,一去念佛,那是心的本源。心心契合佛体,一念一念那个心都契合阿弥陀佛的本体→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是我契合阿弥陀佛那个本体,那么念念照顾心源,念念观自己那一念无生,无生而生再念佛,念念的心就心心契合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个本体→本觉理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这个诸位体会,返念自念,返过来念头自己念佛;返观、自己观自己念的这一句万德洪名,观自己念佛的心,念出来这一句万德洪名→佛号。“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在念的时候就要观;即观即念,观的时候还要念,不要不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务必使全念佛的这一心,同时就观我念佛的佛号;念外无观,我念佛的心以外没有观,就在念中要观。下两句呢?“全观即念”:我全付的精神,全心在观, 同时我全心就在念 ;我观我念佛以外,没有别的念头→“观外无念”。观和念,这时候就像水和乳一样,“尚未鞫到根源”,还没有到家。这个水乳,普通说,大家和合一同修行像水乳一样,那个意思,是水和水合,不是水和乳合。水和水合,还是如此;乳和乳合还是乳。要讲和合,大家六和合修行,增加多少人,都是一样,没有第二个意见,心里都像水一样,同见、同行、同愿。乳呢?添在乳里头,也都是乳,不是水和乳合。那么,观和念这时候还没达到根源,须向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上,重重体究→体会、参究,切切的下功夫。“越究越切、愈提愈亲”:越去追究、参究,越觉得恳切、亲切,愈提起来,愈觉得亲切,如母忆子。“及至力极功纯”,到了用功用到极处,功夫纯一不杂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忽然间,这一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无念,没有能念所念;无不念,任运自然地,念念都在念,证入不念而念、念而不念这个意境。“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我想著百丈禅师的法语是“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啊,这个妄缘,就是过去的妄想,现在念佛的时候,又从心里带出来了,这个妄想就是虚妄的因缘,从心起来了。要说是妄念呢?我但有念佛这一念,不要其他的妄想杂念,离开妄想杂念,当下就是如如不动的佛。如如佛,头一个如也可以说是“像”,就像如如不动的佛。“此之谓也”,就是这样。功夫至此呢?“念佛法得”,得了念佛的方法。“感应道交,正好著力。”还往前念不停。
其相呢?这是得了念佛三昧之后,那个心理得现相,“如云散长空”,云都散了,万里无云,长空一碧啊!亲见本来的自性天,“青天彻露”。这个“天”是天命谓之性那个天,天然本具的第一义谛天,彻底地显露出来了,亲见本来面目了。“亲见本来”→一念不生;“本无所见”,这一念是空,所以无所见。无所见才是真见,有见就随尘了,随法尘。第六意识,看见自己心中过去的业障影子,有见就随尘了,这个尘是法尘。到此呢,“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这时候,外面的境界,郁郁葱葱、碧绿的山色;溪声,溪水流的声音,都不离这一念无生,咸是第一义谛,无生而生。这是依报的声音。正报,“鸦鸣鹊噪”,乌鸦叫、鹊雀吵,都是最上的真乘,都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灵明不昧,活泼泼地,色法现--色声香味触;心法现--眼耳鼻舌身意,现出种种的法,都能应付上。应法而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上,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很明亮的、皎皎地,什么境界都能照得到。“而了无一物”,而不著。
语其用呢?“如旭日东升”,就像早晨太阳才出来,圆明朗照啊!语其体呢?“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用是活泼泼的,依体起用;用了归体呢?是寂寂静静的,像皓月往西边落下。我们有时候早晨,很早起来作早课,看见月亮在西边要落下去,那和月亮才出来不同,和旭日东升也不同,是皓月,月亮很光明,在西边要落下去。这是体的意思,清净寂静。照耀那是用,这是体,所以是西落、寂静、清净寂灭呀!这是体的意思。那么“即照即寂,即寂即照”,这个寂说是止,照就是观。“双存双泯”,寂照同时具足,同时还不执著、不勉强、不用力,而自然地,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双存双泯。“绝待圆融”:寂照不二、寂照一如。寂照不二就是圆融;寂照至极归作一如,就是绝待,没有对待。“譬如雪覆千山”,就像下雪呀,各处山上都是一片白雪。“海吞万派”,江河呀、溪水,流到海里头,都成海了,就是一色,就是一味,没有两样。无挂无碍,自在自如啊!
论其利益呢?“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已经到了莲池海会了。“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顿证佛乘,名词叫乘ㄕㄥˋ,这个意境和佛那个意境相同了。“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唯独家里的人,达到家里头,都是一家人,达到那个境界的人,才知道那个境界的事、家里的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你和门外汉讲一讲,说家里怎么好、怎么好 ,他说 :你尽胡乱讲,没这款事情!打妄语!一定遭他们毁谤,不用疑了,一定要遭毁谤的。这一段哪,是念佛三昧的境界、一心不乱的境界。又因为印光大师境界高,印光大师文章也好,写出来的也就特别好,我把它撷录起来。
忏云法师开示—如母忆子、忆念弥陀
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像妈妈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样。妈妈虽然想,要是孩子离开妈妈,他走在外方,找不到孩子,把妈妈想死,也没有办法,说是“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孩子逃走他方,不见孩子,妈妈再怎么想,想断肠啊,也想不到孩子在眼前。再想到十方如来、佛的慈悲,要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做儿子的要是忆念母亲,那么做女儿,也是一样,要是回过心,转过意,再去忆念母亲,“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像母亲念儿子这样念,母子就念念相应,念念在眼前,生生世世,母子都生在一块儿,都是有缘的,那么,我们众生要是念佛,和佛念我们一样,那生生世世我们能生在佛前,了生脱死,不受这些生死、灾难。想起来呀,说是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深思深思、体会体会,感觉真是佛陀慈悲,我们众生逃逝,佛念我们,没办法。 我当年,体会这些意思 ,第一 、就是虚云老和尚 ,三步一拜,从岭南,拜到河北,进入山西,拜五台山。拜到北方冰天雪地的时候,满身已经是土,头发也是,尘土落得满满的,一身破烂。有人看见著老和尚这么辛苦,就问:老和尚拜山,是为的什么?虚云老和尚说是:生不见母,为报亲恩。虚云老和尚生下来,母亲就故去,那么,虚云老和尚为的报母恩来拜山,超度母亲。这是当代禅宗大德高僧。
还有一位禅宗当代高僧,来果老和尚。他老人家在家的时候,母亲有病,病的危险,来果老和尚看见母亲受那个苦,又怕母亲再病重,一气不来,母亲离开人间,来果老和尚无可奈何,心里著急,看母亲的痛苦,看母亲要别离这个人世,来果老和尚跪在佛前,要割肝给母亲,祷念之下,用刀就割了,把肚子割开,不知那儿是肝,来果老和尚就著急了,那儿是肝呢?割那儿对呢?著急了,这么一拜,求观世音菩萨加被,那儿是肝?拜下去,再跪起来,咦!割破地方挤出来一点,来果老和尚一看:喔!这就是肝喔!就割起来给母亲熬点汤,添点水,熬好了母亲吃,母亲吃了就好了。所以佛菩萨这个灵感不可思议,孝能感动天呀!母亲就好了。两位高僧,都是禅宗大德,禅宗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在“空”的方面说:要是割肝奉母、三步一拜、拜到五台 ,这是报亲恩,在“有”的这一方面,就是“上报四重恩”,不忘父母的恩,才有这种感应。那么我们为的报亲恩、打佛七,为的父母的恩来念佛,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又如母忆子,我们就以忆母的心,来忆佛念佛,以念佛的功德再回向给我们的父母。那时候,我就想:我们要是用功,无论是止语、禁足、打七、闭关,我们都可以说是,为的报恩才止语,为的报恩才念佛,念佛也止语、禁足。为的父母我们打七,那么打七就叫“报恩佛七”;为了父母要是闭关,“忆母的关”。我们以忆母的心忆佛,以忆佛的心,回向给父母,说是二而一,一而不二,我们念佛用功,要紧需要这样才好。以至于说是给父母念佛,念到父母现身给我们看一看呀,衣帽整齐,笑容满面、欢喜,感谢儿女的孝心,超度父母往生西方,我们做贤孝的儿孙,一定要这样子来报恩。
那么,这样子念佛,一定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身不感触、舌不尝味,就这么一心念,都摄眼、耳、鼻、舌、身,以至于摄意根,不打妄想,这才能彻底报父母恩、报佛的恩。那么,佛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说:都摄六根、不被六尘所染,这一念心,就是清净心,叫做“净念”;净念,但有一念不行,净念得念念念去,叫做“净念相继”,这才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继、又继…
《忏云法师开示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