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海釋疑▪P8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徒嘛!做世間事,你只要有殊勝的智慧,正智慧堅固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喔!金剛經上不是說嗎?“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是利益人的事、善事、好事,都是佛法、都可以做。

  或許你會問“一切法皆是佛法,那貪嗔癡也是佛法嗎?”當然也是!不過我們要舉其善的來做。你真正達到了大開圓解,那貪嗔癡性就是佛性、叁解脫性,那時候就可以談理體了。可是我們離那個境界太遠了,現在我們只要至誠把事相做好就好了。

  問:這是不是無相修行?也就是金剛經說的:無一切相,修一切善法嗎?

  答:對!我們人最苦的就是有相- -我相、人相、衆生相,那就好苦了!把這人相、我相、我執、法執破了,就能處處自在安樂了;你能無一切相就好快樂喔!

  問:可是我執難破啊: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來破呢?

  答:難被是難破,但一定要破,你破了就快樂。現在有些執著是免不了的,只要能不太執著就好了。是非煩惱不要執著,執著就是苦。有因緣的話,凡是善法、輿人有利益的事,我們能協助的,都要盡力去做!同人結緣嘛!

  問:我有排定課念佛,可是像發菩提心就比較困難了。

  答:也沒什麼難的。什麼叫做菩提心呢?凡是利益人的事、好事,你都想去做,這就是有菩提心了嘛!還要有菩提行喔!光有心沒有行,不行的。就像你知道布施好,當然沒錢布施是沒辦法;如果有錢就要布施;布施並不是要你布施幾千、布施幾萬的;隨分隨力做就好了。

  問:很想多親近善知識,可是自己俗務繁忙,不容易找到時間;善知識也忙得很,該如何設方便請法?

  答:我時常感慨:這個時代要想親近真正的善知識;實在難呀:難如登天。因爲現在出家人少,善知識都忙得很;你去請法,他那有時間坐下來同你談?有心人親近善知識,至多也只是叩頭頂禮罷了,而且要知道,想真正修行,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並不是一、兩次請法就能獲法益、開智慧,那裏那麼容易?除非你是上根性,一聞即悟,悟即能行;若是次等根性者,那就可憐哪!

  要想真正修行、真參實學,一定要跟著師父,不能離開善知識。好比嬰孩不能離開父母,小鳥學飛不能離開樹枝。善知識不僅在教理上來指導,他的生活舉止,行、住、坐、臥,一切都是在爲衆生說法。初學的人若懈怠,離開善知識又無道場,縱使修行,亦恐是盲修瞎煉而已。

  問:那居家學佛的人,怎麼有時間長期親近善知識、入道場呢?

  答:現在人人都受過教育;在家可以多看看古德、大善知識的嘉言語錄,那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像“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應該時常看。“文鈔”看一遍即可,但“菁華錄”就要一遍一遍仔細精讀,不是看過一遍就算了。就像早上吃過飯,是不是中午就不用吃了?不可以的。要反覆多看,看實際行持之處,要多用力。

  看印光大師菁華錄,初看時難免會不明白,常看自然就明白。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義自知”,智慧一開,有了正智慧,聽人講話就能分辨是非,一些邪知邪見就騙不了你,而且還能明辨真假善知識。否則,真正的善知識,或許口不會說,看起來苦苦惱惱、平平凡凡的,你卻看不起他;嘴巴很會說而沒有道的假善知識,你倒以爲他了不起。那真是糟糕!爲了生死這根本大事,親近善知識是輕忽不得的。大家照這樣做,就不會走錯路了。

  “了凡四訓”也應當看。家中如果有小孩,那“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些好書!都應當教導他們背誦。現代的人早將孔孟儒學置之不理,不重視倫理道德,一個人沒有五倫八德,等于人沒有靈魂,那裏還能算個人?不具人的根本又如何學佛啊!

  問:這些我都看過了,也都明白了!

  答:古來高僧大德讀誦受持一部經,都要花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只有少數沒有深厚善根又高傲自大的人,看過經典,就認爲已經明白了、懂了!以爲談的就是那一套,按著自己的意思解義。經典那裏是看一次就能懂了?其實說懂的人是沒有懂,真懂的人會謙虛地說自己還不明白。

  修行也是加此,越修行越有慚愧心,越是覺得自已沒修行;只有沒修行的人,才覺得自己修得很好。就好像有道德學問的人決不會自高自大!反而非常謙卑。“低頭是稻穗,昂首系莠稗”,愈成熟的稻穗頭愈是低,只有壞的稗麥、雜草頭才擡得高高的。修行要生大慚愧心,要用至誠心,不是光口說而不實行,一定要在行、住、坐、臥中表現出來。你真明白了嗎?那真恭喜你,明白就要實行呀,

  要想真實得到佛法的利益,不但要求解,同時還要行,解行並重。單單求解而不在行門上下功夫,如何能有真智慧?!沒有親身體驗,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已,與你切身利益是無濟的啊!

  問:要如何行呢?請老和尚開示!

  答:在行的時候,不要好高骛遠,要按部就班;這才是求學的原則精神。像念佛,你就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不要還想修其他的觀像、觀想、實相念佛。什麼是實相呢?無形無相,摸也摸不著邊,你沒有般若智慧是修不到的!修行沒有達到二、六時中清涼自在,凡事看破、放下,見一切知“水中月、夢中景”這樣的境界,又那有根機去修觀想、觀像?

  現在既是生死罪障的凡夫,就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至心拜佛、受持五戒、常生慚愧心。一方面學佛修行,日常工作還是要照常做,並不是棄之不顧了,是要利用工作之余來修行。工作之余,即使想消遣,也要從事正當的消遣,像運動、戶外踏青這些有益身心的活動,不要做些打麻將、玩牌等不好的事。要把握時間!把說閑話、打妄想的時間省下來念佛修行就夠了!成佛有余了!若不從這些時間力行改變、努力用功,是誰人阻誤了你修行呀!

  問:除了印光大師文鈔外,還有什麼淨土法門的書可研究?

  答:淨土法門的典籍是千經萬論都有,至于求其簡而精、高而遠的!有藕益大師所輯的“淨土十要”。不過,這並不是一般在家居士時間上可以研究的,要有時間在這方面專心修學的人才可以。

  其實,只要老老實實、愚而安愚,照著印光大師文鈔中的開示實地去行,決定往生有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果有福報出家,專心來研究淨土法門,那當然是最好了。

  

  

  (四)法義釋要

  問:佛法常說“富貴學道難”,爲什麼呢?

  答:我們常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一有了富就是有“財”,貴就是有“名”,那麼五欲已經占了二個了。如果有財有名能做好事,那當然是愈多愈好。但是衆生的通病都是“善財難舍”,即使是佛教徒,要叫他供養叁寶也不容易啊!一般人更是一點小小的善事就要有名才做,無名就不幹。可是要拿錢造惡業的時候,隨便揮霍就能舍得,所以說有了富貴要學道就難了。然而反過來說造惡又易了,人間的富貴最容易使人昏迷造惡業,要知道,造惡業的人大多是富貴者,貧窮的人反而不會造那麼多惡業。就好像愚笨的人還好,聰明則反被聰明誤一樣。當然聰明的人學好,又比愚笨的人高上百千倍了,有智慧的人又比聰明的人高千萬倍以上啊!所以佛法最強調要有正智慧,有了正智慧才有正見,有正見才能修正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問:佛法說“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財施是有漏法,法施是無漏法,怎麼說平等沒差別呢?

  答:雖然是有漏之財,但因爲用在無漏功德上,所以財施也就是法施,二者平等。舉個例子,拿靈岩山寺來說,這裏本來是一座荒山,長滿了草,由于大家發心布施財,將個人的有漏之財!用來建道場,團結就是力量,共建了這座道場,沒有錢怎有這個道場?沒道場大家怎能修行、聞法?這場是令人修清淨之法、解脫生死之法的地方!這就成就了無漏功德。

  雖然是有漏之財、是財施,你用在無漏功德上;這種財施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也就等同法施的功德。所以金剛經諾:“一切法皆是佛法”用于善,功德無量:用于惡,那也是罪業無邊。大家要開智慧!錢要用于利益千萬人、自利利他,不要用來自害害他。

  我們拿錢供養叁寶求生西方、求無漏功德、不生不滅,這是求無爲法,假如你的財施、拜佛、念佛這一切功德,只是求家裏平安、丈夫升官發財、兒女讀書聰明…,這是求凡夫有爲法。其實只要你有功德!這些事情都能不求而自得嘛!好像種樹收到果,自然有枝葉,農夫收了稻米,自然有稻草啊!舍了稻米,單求稻草,這樣有沒有智慧?又像有的人,有了錢會在錢上再滾錢賺利息;沒智慧的人,拿了錢也不知道怎樣用,甚至拿錢造罪業,多麼冤枉!

  這樣說來還是要智慧,有智慧才能修福德,從智慧中來修福德,福慧二輪並進才好。單有福或單有慧,等于車子只有一輪,怎麼能行?一大一小都有妨礙的,所以智慧與福德都要平等均勻。

  我們了解了財施用在供養叁寶等于法施之功德,那大家辛苦賺來的錢;要積聚力量好好創建道場,有了道場就可接引無量衆生。布施要會布施喔!不要布施了財,卻得不到與法施平等無差別的大利益。

  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爲什麼有這種因果存在?

  答:因果,比如兩手一擊就會發出音聲,這是自然而有的。我們的手有沒有聲音?沒有,你把手拿來化驗分析也沒有,一擊就自然有聲,大擊有大聲,小擊有小聲,不學就沒有音聲,因果自然就是這樣。你修好因決定感好果,快樂的好果是自然而有的,你做惡遭惡報受苦,那也是自然的。你不做就沒有,你一做就有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間沒到。”善人還沒享到長壽、富貴的善報,那是時間未到;時間一到,決定有報。皇天不負苦心人,諸佛菩薩絕對是大慈悲,只要你做善事,功德永遠遠都存在的.做了惡事,不管跑到天上、人間,高山、大海裏,終究無處可逃,到時自然要受惡報。受苦報時你不可怨天尤人啊,

  我們有與佛同一體的佛性,只要能修四攝、六度種種佛法的超人之…

《法海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法樂知多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