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去,去了又還;其實哪兒也沒去,一直在輪回而已。猶如從樹上搖下的芒果,或像沒捕抓到黃蜂巢的捕蜂網掉落地上一樣,它只會原地不動,不會跑掉。佛陀因此說:以涅槃爲目標(Nibbana paccayo hotu)。全力以赴達成目標,別到頭來淪爲掉落在地的芒果,哪兒也沒去。
如此革新你對事物的觀感。如果革新得了,就能得悟大平靜。請革新罷,來瞧個明白。這些都是我們該確實看清和明白的。如果確實看清也明白了,還需往哪裏去?戒自得成就,“法”也會成就。請好自審視這點,它並非遙不可及的事。
知見一旦革新,就會明白:這與觀看樹葉飄零的道理一樣。當葉子枯黃時,會從樹上凋落。等到春暖季節來臨,又會綠意盎然。有人會爲凋零的落葉而哭,或爲新綠而笑嗎?如果會,那一定是瘋了,是不是?道理只是如此罷了。若能這樣看待事物,我們就會沒事;我們明白這都只是事物必經的過程。不論我們過去曾經曆多少次輪回,道理仍舊不變。一旦學習佛法、獲得真知、如是革新世間知見,便會體悟平靜,解脫對此生現象的迷惑。
但真正的重點其實在于:此刻、當下我們仍活著。我們當下正在經曆過去“因”所導致的“果”。有情衆生投生世間時,無非是過去行爲(業)的呈現。凡有情衆生當下的歡樂或苦難,均是過去所作所爲的結果;在過去衍生,于當下承受。接著,當下所承受的繼而影響此刻製造的“因”,成爲未來的依據,因此未來所經驗的便是“果”。從此生到下輩子的輪回亦是如此形成的。這點各位應當要明白。
聽聞教法理應能解決你的問題、厘清你對事物的見解,進而轉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狐疑不再,痛苦自能止息。當你停止貪愛和心理的憂惱時,不管任何遭遇,即便是困擾你的事,都會因明白它的無常變化而不受其困苦。反之,若有令你高興的事,也不致于得意忘形,因爲你清楚適當的放下之道。你的見解維持中立,是因爲你了解無常,也知道如何如“法”地處理事情。你明白善、惡的因緣條件是不斷在變化的。認清內在的現象就能認清外在現象;對外不執著,對內就不執取。審視自我的內在和外在其實是無有差別的。
如此一來,便能安住于平常心中,也就是平靜、平等之中。若受到批評,我們不爲所動;若得到贊許,亦持平如一。讓萬事萬物如此來去,我們不受其所擾;這才是解脫。明白正反兩極的真相,就能體會安樂,而不著于任何一邊,才是真正的快樂與平靜、超越一切世間萬物、超脫一切善惡、超越因果、超脫生死。雖生于人間,卻超脫世間。超脫世間、勘破世間,才是佛陀教法的本懷。他的目的不在讓衆生受苦,他切盼衆生能得到平靜、認清萬物真相、悟得智慧。這就是“法”,亦即認清事物的本然。世間萬物的生成本是自然,毋需庸人自擾。這道理不論身在何處都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趁我們還活著時,應訓練心對萬物都持平如一,能施予他人財物。一旦臨命終時,當能將一部分布施給需要的人,如同施予自己小孩東西一樣。這種施予會令人相當愉快;如果能將財富全部布施出去,一口氣不來時,因爲一無所有,自然沒啥好執著或憂惱。佛陀教導要在“生前死去”,在萬物未消滅前,先行止息。這樣就能安然了;事物未毀壞前,先令毀壞,未結束前,先令止息罷。這才是佛陀教“法”的本懷。縱使百千劫來不斷聽法,若不明白這些重點,還是無法離苦得安樂;無法洞見“法”。可是,若依佛陀本懷地明白事理、處理事物,便稱之爲“見法”。這種知見能止息苦、解除一切熱惱。只要是全心全意精進修行者,能竭盡所能地安忍、訓練和增上者,終能證得安樂與止息。不論身至何處,苦不相隨;無論老少,苦皆解脫;任何處境、從事任何工作,由于心已處于離苦、安樂的境界,所以了無痛苦。事情就是這樣;這就是自然。
佛陀因此說:要革新知見,而後才能證法。當“心”與“法”相融時,“法”便能徹入內心;于是“心”和“法”無有分別。這是修行、革新知見、體認事物者所證悟的。整個“法”都在于“自知作證”(paccattam)的,絕無可能由他人授予。如果我們執意爲艱難的,它就不容易;如果我們視之爲輕松的,它就不會太難。思惟並洞見此一重點的人,並不須懂太多。洞見一點、洞見生死、洞見現象依自然法則生而又滅,便能知曉一切萬物;總歸不離真理。
這便是佛陀的道法。佛陀爲饒益一切衆生而說法,冀望我們皆能離苦得安樂。離苦要先死了才行,不應該以爲死後才能離苦;我們可以在此刻、當下超脫苦難。我們可以在今生今世透過心中生起的見解,于事物的認知中解脫苦。如此一來,坐時,我們快樂;臥時,也快樂;不論做什麼,我們都快樂。我們不再有過失、不再遭遇惡果、安于解脫的境界。心清淨、光明而平靜,不再闇暗、煩惱,是達到佛道究竟喜樂的人。請大家好自審視這點。各位在家信衆,請善加思惟這點以獲得領悟和能力。你如果苦,那就以修行來減輕你的苦罷。如果是大苦,就讓它化小,由小化無。這點是大家都必須自己去落實的,所以請稍加努力地好自反省這段話。願祝各位成就增上。
《以涅槃爲目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