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被播种。从无明衍生出的行为就这般地连环下去,只是当你尝受“果”报时,并不思考这一切环环相扣的关系。
一旦心里的执着很强烈时,我们就会经验到炽盛的痛苦、剧烈的悲恼、艰巨的困顿。我们遭遇问题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我们最注意、渴望和在意的环境。请好好处理这个问题。趁你现在还有一口气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它、解读它,直到你能“转化”它,使问题迎刃而解。
不论我们当下正遭遇生命中的那一阶段,终有一天还是得跟它诀别,所以切莫虚度光阴,要修行心灵的开展。把诀别、离散和失落等等转作此刻当下的思惟对象(所缘),直到你熟能生巧、视这一切无非寻常自然的事。当你为之忧恼、懊悔时,要有智慧认清这份忧恼与懊悔的界限,依真理(如实)来认清它们的底细。如果能这样地看待事物,智慧就会生起。一旦苦产生,只要加以审察,智慧亦能在同一处生起。问题是一般人通常都不愿去审察。
快乐和不快乐的经验在哪儿生起,智慧就能在那儿产生。如果我们认清了苦乐的真实面目,也就知“法”了。一旦知“法”,就认清了世间;果真认清了世间,就知“法”了。
说实在的,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只要是不愉快的,我们就不愿意去知道它,亦摆脱不了对它的嗔恶。如果不喜欢某人,我们就不想见到他的脸,也不愿意靠近他。这是愚痴、不善巧的人的个性,不是好人的作风。反之,如果我们喜欢某人,就会理所当然地想亲近他,尽量和他在一起,并为此感到快乐。然而,这同样是愚痴的。它们事实上就像手掌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并无不同。手掌翻过来时,看到的是手心,手背在反面所以看不到;反之,则看不到手心。苦中藏匿着乐、乐中藏匿着苦,所以我们看不清;邪掩饰正,正又掩饰邪。只看到单方面的知识是不完整的。趁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善,继续观照事物、明辨真假、认清事物真相、追究到底、成就寂静。时节因缘一到,我们自能彻底突破和放下。现在,我们有必要坚定意志地明辨事理,且不断努力地突破。
佛陀曾对头发、指甲、皮肤和牙齿做过教示,教我们要从此处着手分析。一个不懂得分析的人只知道要把持着它们不放。趁我们跟它们还没一分为二前,藉它们来成就禅修罢。我们还没离开这世间,所以应小心谨慎、广行善施、常诵经文。善加修行,以增上无常、苦、无我的慧观。纵使心不愿言听计从,也要这样继续分析下去,才能在当下觉知。这是无庸置疑、可以办到的;可以领悟超脱世间的智慧。我们受困于世间;而这就是“灭”世间之道,透过思惟和超世间的见解,才能使人们在世时就超脱世间。纵然生活依旧在人间,但我们的见解是超世间的。
在世间法里,众生除了行善,也会造恶;如今我们努力地修德、损恶。善报来临时,不应屈就善,当能加以超越。如果不超越它,你就会沦为德行和善的概念的奴隶,使你陷入困顿当中,从此伤心泪不断。尽管行善无数,只要仍执着它不放,你依旧不得解脱,伤心泪亦不得停歇。但善恶皆已然超越的人,不再有伤心泪可流;泪水干枯了,终能有个了结。我们皆应学习善用福德,而不是被福德所用。
概而言之:佛陀教法的重点在于革新我们的知见。知见是能改变的,只需要观察事物,知见自会改变。我们出生后,必会遭遇衰老、生病、死亡和离散。这一切就在此地不远处,不劳你往天上找或地下寻。我们所需明白和透彻的“法”,可以在每天的每一刹那,于当下我们的内心中得见。出生时,我们充满喜悦之情;碰到死亡,我们就伤心落泪。我们就是这样耗度生命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可是我们却仍未确实地审视它们,从而明白真理。深陷在这无明中的我们,还在问:“我何时才能见法?”可是“法”却是此刻当下便能照见的啊!
这才是我们该学习和参透的,也是佛陀所教导的。他并没有教导关于梵天、魔王、龙天护法、罗刹、神灵等的种种,而是教导众生应明白和参透的道理——我们确实能领悟的真理。外在的现象就这样示现着三法印;内在的现象——意指此色身,亦是如此。在头发、指甲、皮肤和牙齿中就能看见真理。昔日英姿焕发,如今形色憔悴,青丝已化作白发。事实就是这样,你们看到了吗?难道你会说这些你都看不见?稍加留意应当就能瞧见。
如果我们真在这些上头用了心,一点都不含糊地认真思惟,便可获得“真知”。如果这是件达不到的事,佛陀也不会费心去谈论它。在他无以数计的弟子中,有多少人觉悟了这道理?只要愿意去观察事物的人,终能明白:“法”就是这样。我们生活在这个人间,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能认清世间。既生于人间,智慧自然得自人间。佛陀是一位清楚明了人间的“世间解”,意思是生在人间却不被世间法所缠缚,处于诱惑和嗔怒当中却不被诱惑和嗔怒所滞碍。这是平常语言就能详述和说明的,佛陀也就是这么教导的。
我们平常虽说“我”(atta),谈“我”和“我的”、“你”和“你的”,但在“无我”的觉悟中,心却依旧不受干扰。回想一下:我们以小孩的方式跟小孩说话,碰到大人则以大人的方式说话。若用小孩的语言与大人说话,或用大人的口吻和小孩交谈,都是行不通的。要善用世间法,就必须先明白此时是在跟孩子说话。虽然谈“我”、“我的”,说“你”和“你的”才恰当,但内心中却是“法”的、安住于“无我”的觉悟中。各位皆应当具备这种基础。
佛陀因此说:依“法”为基础。既然生活和修行都在人间,你还会以自己、自己的观念、欲望和想法做为你的基础吗?这是不正确的。“法”才应当是你的衡量标准。如果以自己为标准,会沦为自恋;如果把他人当标准,只会落入一种迷恋。对自己或是他人着迷都不是“法”的方式。“法”是不偏好任何人或顺应不同风格的,它是依随真理的。它不会一味迎合众生的喜恶,这类习性反应跟万物真理毫无关系。
如果这点确实都详细熟虑了,且彻底地审视以认清真理,就能入于正道;我们的生活方式会是如法的、思想是正确的、言行举止是无误的。因此,大家都应该深入地探究这一切。我们何以有苦?因为缺乏智慧、无知事物的生起与还灭、不解凡事必有“因”的道理;这就是无明。一旦无明现起,种种欲望继之而生;随心所欲的后果,便是制造“苦因”;接下来的结果势必是受苦。当你捡拾一堆木柴,又在它上面点火,希望它烧不起来的机率有多大?你在生火,不是吗?这就是起因。
如果了解万物的这些道理,戒德就会从此处产生,“法”亦从此处生起。因此,你们要做好准备。佛陀建议我们都要做好准备,不需太担忧或太烦虑事物,只须往这里看,往没有贪、没有嗔的地方看。佛陀曾教导要“成就涅槃之因”(Nibbana paccayo hotu)。如果是觉悟涅槃的因缘,就要去着眼万物皆空、所做皆办、达到止息的境界;着眼不再有“因”、没有自他、我、我所有的境界。这种眼界于是成为达到涅槃的因缘条件。接下来,修习布施也会成为了悟涅槃的因缘,持戒也是了悟涅槃的因缘,听闻教法也是了悟涅槃的因缘。这么一来,所有“法”的活动(修行)都将会成为涅槃的因缘。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将视野放在涅槃上,而仅着眼于自我和他人,就会没完没了地执着下去,而无法成为涅槃之因。
当我们待人接物时,人们谈的总不离自我、我或我的,以及我们所拥的有的;我们毫不迟疑地认同此观点,立刻认为:“是啊,没错!”但这是错误的。纵使心说:“对,没错。”我们都必须加以把持才行。这就像若是小孩怕鬼,或许是因为父母也怕鬼的缘故。但父母会因此忌讳谈鬼;如果他们谈鬼,会造成孩子觉得没有庇护、没有安全感。“不会,爸爸一点也不害怕。别担心,爸爸在这儿呢!鬼根本不存在,没啥好担心的。”其实父亲可能也害怕鬼。如果他提起鬼的话题,到时全家都会被鬼吓到跳起来往外跑,导致父母和小孩子一家大小无家可归。
这绝非明智之举。你必须把事情看清楚,再学习因应之道。即便是把虚妄的外相当做真实,你都一定得告诫自己:其实事实不然。就这样地对治它,向内化育自己。当心以“自我”认知世间时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你就必须告诉它:“那不是真的。”你必须能置身于度外,不被世间习性洪流淹没。一旦随波逐流,大水势必淹没我们的心。我们可曾注意过事发经过?届时是否有人留守“看家”?
“成就涅槃之因”——不须将任何其它事物当作目标,一心以涅槃为目标。所有世间法的“有”和“生”、“福”和“德”的方式均无法达至涅槃。造福积善以期善趣时,不需心求太多,只要心向涅槃即可。想持戒、想入定,终究只会在原地打转。不须太渴求这些,只须心向止息的境界。
事情就是这样。从“有”到“生”,我们对许多事物都极度焦虑。遭遇别离、死亡时,我们哀恸、落泪。但我只能想到:这有多愚蠢,我们为何哭呢?你以为人们死后会到哪里?如果他们还桎梏于“有”和“生”,他们其实哪儿也没去。小孩长大成人后,搬到曼谷大都市里,但他们仍心惦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会去想念别人的父母。返乡时,他们会回去自己父母的家,而不会到别人家去。当他们再次离乡背井时,想念的依然是他们乌汶的家。难道他们会对别人的家乡产生乡愁?你认为如何?因此,当呼吸停止,我们的生命结束时,不论曾经几世轮回,如果“有”和“生”的因子仍存在,“识”就会倾向它所熟悉的地方投生。我想我们对这件事都太恐惧了,所以请别为它落泪。想想这句话:业力牵引众生投生种种生处,(Kammam satte vibhajati)所以它们(生处)离我们其实不远;只在各个生处间来回轮转,在未来世变换形象、得新面孔,只是我们无从得知,如此罢了。只是在轮回的流转中来了…
《以涅槃为目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