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涅槃为目标

  6、以涅槃为目标

  本篇又名“志在必得”(It can be done)。

  此时此刻,坚定你的心来听闻佛法。今天是传统的听法日(dhammasavana)。对我们佛弟子而言,这无非是学习“法”以增上正念和智慧的适当时机。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偏爱和施予教法。今天这个日子,通常从事的礼赞佛陀、受持戒律、精进禅修和听闻佛法等活动,皆应理解为增长心灵的方法与重心。除此之外,别无其它意义。

  比方说:传授戒律时,出家人唱出戒条,在家人发愿受持。切莫错解这个仪式。事实上,戒是没办法传授的,也不能从他人身上求取或承受,亦无法施给其他人。在我们的语言中,当听人们说“法师传戒”、“我们受戒”。我们这儿的乡下都是这么说的,于是也就成了惯常的理解方式。这种以为布萨日来跟出家人受戒,出家人如果不传戒,我们就不得戒的想法,只是先祖们遗传下来的愚昧传统。这种想法无异表示我们摒弃了自我责任,对自己即无信心亦无信念。这种观念延续到下一代,后辈自然也跟出家人“受”戒,而出家人更相信在家人的戒是他们所“授予”的。其实戒律不是这样“传”、“受”的;这只是在一些类似做功德的场合里,我们必须依照传统并使用名相来进行一种仪式。

  事实上,戒律就在人的意念里。如果有意决心远离有害活动和错误言行,那么戒律已在你内心不远处。你应有自知之明。跟别人一起发愿受持是好事,但自己持念戒律也无妨。若不明白戒条的意义,可以询问他人。戒律不是非常复杂而遥远的东西。因此说实在的,想受“戒”和“法”的那一瞬间,你就已当下具备了。宛如我们周遭的空气,只要一呼吸,就能吸收得到。善恶的道理亦然。如果有心为善,任何时空下、独自或群体,均可行善。作恶也一样;不管跟一大群或一小撮人、私下或公众,一样可以为恶。道理就是这样。

  这些是存在的事实,而我们应该将戒律视为所有人平常就该修学的。没有持戒的人与禽兽无异。如果你决心活得跟禽兽一样,当然无善恶可言,因为禽兽并没有这类常识。我们不会批评猫抓老鼠是不对的行为,那是因为它并没有善恶、对错的概念和常识。它们是人界之外、属于畜生界的众生。佛陀曾指出:此界众生但依畜生界的业而生存;至于能辨善恶、是非者,则属人界。佛陀是为人类而说“法”的。如果人类没有戒(道德)和善恶的常识,我们便与畜生无异,所以最好学而时习之,让自己能依教奉行。这才是善尽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令它完满成就。

  佛法之深,在于其不可无戒的教导。一旦有戒,才具备长养佛法的基础。“戒”是指被禁止和允许的条规。“法”则是指自然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不违自然而存在事物。自然不是我们所组合而成的,而是依诸多因缘条件而生成的。简单的比方说:动物。以特定的物种——孔雀为例,它们天生便具多种花样和颜色,并非人类所赋予或改造;它们天生便是如此。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小例子。

  自然的一切都存在这世界当中——这仍然是以世间的观点来理解。佛陀说法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自然,进而放下它,让它随因缘条件而存在。这种说的是物质界的“色法”。但说到“名法”——也不是指心,是不能让它顺其本性的;它必须严加管训。总之,我们可以说:心(意)是身行和言语的导师,所以需要严格管训。放纵它的本性只会塑造出一只禽兽;它势必得受教导和训练。虽说心应能明了自然,但是,却不能完全放纵其本性。

  我们既然生到这个人间,无例外的均具贪、嗔、痴烦恼。“贪”使我们追求种种事物,造成心陷于一种混乱失衡的状态。自然便是这样,它任由心逞一时之快而漠视不管。如此只会带来热恼,我们最好还是接受法,真理的熏陶。

  当内心起“嗔”时,我们会想找人宣泄,甚至可能气愤到产生攻击或杀人行为的地步。可是,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地“放纵”它。我们明白它的本然,洞彻它的实相,然后再如是教导心。这才叫修学“法”。

  “痴”的道理也一样。当它现起时,会让我们为事所困。如果放任它,只会继续愚痴下去。因此,佛陀告诫我们要认清自然(本性)、教化自然(本性)、训练及调御自然(本性),并确实认清它的实相。

  比方说,人天生就有身和心。一开始,它们(身、心)先是出生,过程中有所变异,直到最后消失灭尽。这很平常,也是它们的本然。我们不怎么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尽可能地训练心,一旦时间到了,就必须通通放下。要改变或越过这个事实已非人类的能力所及。佛陀所教的“法”,是用来让我们在世时的行为、言语、意念都能正当、正确。由此可见,他是在教人心,使他们避免被蒙蔽在自然、世俗谛以及臆测之中。世尊指导我们要看清真理。他的“法”是凌驾、超越世间的教导。我们存在这世间、生于这世间,但他教我们要超脱这世间,不要沦落为世间法和习性的狱囚。

  犹如掉进泥坑的钻石,泥泞和秽污再怎么覆盖,都不能减其光芒、色泽与价值。纵使泥泞附着其上,钻石依然如故,不因而有任何减损,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物体。

  佛陀因而教导要超脱世间,也就是指认清这世间。他所谓“世间”并非指天地和种种元素,而是在说“心”——存在人人心中的轮回流转。这种轮回、世间才是佛陀意所指涉、所认清的世界;当我们说认清世间,指的就是这个。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佛陀可能得飞遍天涯海角才能“认清世间”;不是这样的,它指的是个单一点。一切法都得回归这单一点。譬如说:人——男人和女人。只要观察一个男人和女人,便能得知宇宙间所有人类本性,其实大同小异。

  或如研究热能。只要在热的本质这点上明白了,热的来源和因子便不是问题。这就是“热”的,认清这一点后,对宇宙间任何地方的热,我们都心里有数。佛陀认清了这一点,因而说他的知识无远弗届。由于某方面认清了“冷”,所以当他在世上任何角落遭遇寒冷,他均已心知肚明。他教导单一点,以让世间人生能认清世间、认清世间的本然。就像了解人类一样,认清有男人、女人,就勘破了世上一切有情的众生相。这就是他的智慧,知一法而识万法。

  世尊所弘扬的“法”,目的在于离苦。这“解脱苦海”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免于苦”?我们可得稍加研究;必须对心里的思惟和感受做点研究,如此而已。它是我们现今所无法改变的,如果改变得了,就能解脱生活中所有的苦和不圆满;只需改变这一点:我们对世间的成见、我们的思惟和感受方式。如果我们对事物有了新观感、新见解,表示我们已超越旧概念、旧见解了。

  佛陀的如实“法”所指的并不遥远。它是在教育关于“我”(atta)这东西并非真我,如此而已。佛陀所教导的一切都指向“这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所有,自我和他人是不存在的。”如今,当我们接触到这段话时,我们读得并不真切,也没有正确地解读“法”,依旧认为“这是我,这是我所有的”,仍然执取事物并赋予它们意义。一旦这么做,表示我们仍解脱不了它们,以致涉入更深,状况愈糟。若能认清“我”的不存在,身和心亦如佛陀所言的确实“无我”,再持续审查,最后终将达到确实无我的觉悟境界。我们由衷地觉悟自、他的不存在。愉悦只是愉悦,感受只是感受,记忆只是记忆,思惟只是思惟,它们无非“只是”如此。快乐只是快乐,痛苦也只是痛苦,善只是善,恶也只是恶。一切的存在无不只是如此,没有真正的快乐,亦无真正的痛苦,有的只是种种因缘条件的存在。只是快乐、只是痛苦、只是热、只是冷、只是众生或人。你应该持续观照以看清只是本然如此;只是地、水、火、风罢了。我们要继续“解读”这些事物、审视这一点,以至概念终得改变,对事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我”的存在和事事物物皆属于“我所有”的坚定意念会逐渐释怀。当这类想法蠲除之后,正向的概念才会逐步增进。

  一旦“无我”的觉悟达到极致,就能推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推及我们最珍视的财产和琐事、朋友及亲戚、富贵、成就和地位,跟对待我们的衣服一样。我们穿新衣服、新裤子,穿脏了会将它洗干净;穿一段时间后,它磨损了,我们就把它扔掉;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总是在丢旧衣、添新衣。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对自己在世界的存在抱持同样的观感。我们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受外界所苦、所累。它们依旧如故,差别在于对它们的感受和看法有别以往了。我们的认知除提升外,也将看见真理(实相),并证得无上的智见和应当明了的真“法”知见。佛陀教导我们应当明了和洞见的“法”,但这应当明了和洞见的“法”在哪儿?它就在我们当下的身和心里。既然已经拥有,便应该明了和洞见它。

  例如:我们均已生在人间,在这里所得到的注定会离散。我们见过人类诞生,看到他们死亡;看是看到了,但并示认清楚。有人诞生时,我们欢喜若狂;有人死亡时,我们痛哭欲绝。没完没了地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愚痴终无止息的一天。若见“生”,那是不智的;若见“死”,一样是不智的;除了没完没了的愚痴外,别无其它。好好把这一切看清楚,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思惟当下那我们皆当明白和照见的“法”;这“法”此刻当下已然存在。你的心对此要坚定,将收摄和自制派上用场。如今我们就在现世万物当中,所以不应对死亡心存恐惧,应恐惧堕下恶道才对;应害怕堕下界恶道才对,而非死亡。在世时应恐惧的是犯下恶行。我们遵循的都是些老套,不是什么新事物。有些人活着,可是对自己却一无所知。“我现在做了什么有啥了不起,反正死后也不知会怎样。”压根不知自己正在给未来种下新种籽,只看见旧的果报。他们只重视当前的体验,而没有觉察到“果”必来自于“籽(因)”;这些“籽”就等待…

《以涅槃为目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