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取其相。法,原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如果取著言語、文字,已是染塵了!學佛,不是修行難,下手最難。下手處要求正而不邪,下手正的話,越修越進步;下手邪的話,越修越偏差。什麼是正呢?不起貪瞋癡。怎麼不起貪瞋癡呢?信阿彌陀佛,信西方極樂;願見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持名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信、願、行,自然沒有貪瞋癡。
(二)
《問》這次打七,覺得包袱背得很重,沒有能丟下來,這一點想請師父開示。
《答》修佛法,是要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凡所有相,皆不是我;凡是和我對待的,皆不是我。你的包袱,是不是你呢?見到一切相,是不是你?唯有不見一切相,不想一切法,才是你。這個你,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正本來面目。你的包袱,是你不放下呀!放下以後,可以得大自在。
《問》念佛的時候,有時候會跑出其它菩薩聖號(如觀世音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的影像來,……
《答》那是你的妄想。妄想,有一個要點──一個接一個。不可能同時在一念當中,有兩個妄想。知道了這個要點,就有辦法了——打入一句佛號,它就斷了!經常叫佛號入于亂心,則亂心不得不佛。
《問》求往生的心不夠強烈,不曉得該怎麼辦?
《答》求往生的心不夠強烈,要起觀照。世間法不外兩種:一是樂,一是苦。對世間樂的事情,要觀其無常;對于苦的事情,希望早脫離。
《問》念佛,是每一念都要存虔誠的心,或是心不動,不起任何念頭,只是單純地照顧佛號?
《答》念佛和虔誠,是一個心,還是兩個心?——是一個心,是一心所起呀!念佛一字不漏,就是至誠懇切;至誠懇切,自然一字不漏。
《問》念佛定和其它禅定有何不同?
《答》其它禅定,坐在房間裏,也不晃,也不搖的——那算不了什麼!外面狂風暴雨,站得住腳跟的,那是念佛定。狂風暴雨來時,心不動;唯有心不動,才能抵抗狂風暴雨。好比將軍臨陣,如果還沒有作戰前心不亂,那算不了什麼!如果打得再凶,而心不動,那是念佛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起分別心,一起分別心,就隨著境轉;不隨境轉,就不來不去。不來不去,是佛法身。
《問》初學者應采用什麼樣的念佛方法?
《答》初學念佛一定要記數,爲定心故。
《問》妄想紛飛該怎麼辦?
《答》縱然妄想紛飛,一心不動。不但妄想紛飛,一心不動;有病無病,也一心不動;是苦是樂,一心不動;是生是死,一心不動。無量劫來,大家把這個不動的心忘了,才落入六道輪回。如果有人能夠悟到這一點,及早回頭。
《問》念佛打坐時妄想很多,我逼自己不可以那樣,漸漸地妄想少了,可是,神經卻變得很緊張,外界有一點點聲音,都很敏感,不曉得該怎麼辦?
《答》妄想、敏感,是怪你至誠心不夠。如果至誠懇切心夠的話,吃飯、睡覺的時間到了,都不知道。如果念佛念到那個地步的話,管他有沒有聲音,還是至誠懇切地念佛。
《問》請問師父,至誠心和善根的深淺有沒有關系?
《答》什麼是善根?不貪、不瞋、不癡。認爲沒有善根,是由于過去的貪瞋癡心太重。從今以後,貪瞋癡心漸漸減少,就叫種善根。善根種下以後,未來世一定至誠懇切。
《問》師父常常開示念佛定是不要被境所轉,可是我很執著佛號的長短、快慢,一直放不下,不曉得應該怎樣來調伏?
《答》那是你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都是由我所出。對佛號長短、快慢起貪瞋癡,是壞善根;管他佛號長短、快慢,不生貪瞋癡,一心不亂,是深種善根。
《問》師父常常講說要一心不亂,不起分別心。我這次很用心想把它調整到一心不亂,可是卻常常要再分出一個心來打妄想,不曉得如何以這個心來參法味?
《答》你不想起妄想,而偏偏起了妄想——起的妄想不是你。不是你的不要。所謂迷時法(妄想)轉人,覺後人轉法(妄想)。如果以妄想來壓製妄想,那是以妄代妄,頭上安頭,完全錯誤。
《問》師父要我們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都能夠往生。我們一回向,他們就能夠往生?還是,要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他們才能夠往生?
《答》一起心回向,就有功德了!你的功德力有十分,它就有十分的力量;有一分,它就有一分的力量。如果心不清淨,一分也沒有!
《問》在我們做事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合乎佛法?
《答》佛法,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在社會上處事,把握一個原則——不害衆生,即諸惡不作;利益衆生,即衆善奉行。
《問》請問師父,什麼是無念而念?如何做到?
《答》念一句佛號,聽清了,則沒有妄想。如果還有妄想,表示沒有聽清,爲什麼?一心不能二用。沒有妄想,是無念。雖是無念,但是字字聽得清楚明白,那不是念是什麼?正因爲念得清楚明白,聽得清楚明白,才沒有念;正因爲沒有念,一心不能二用,才念得清楚明白,聽得清楚明白。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問》打坐念佛時,昏沈得很厲害,該怎麼辦?
《答》用作意。作意叫警心。不要把頭低下來,腰彎下來——那就睡著了。隔幾秒鍾,就正正頭,不叫它垂下來。這樣用功久了,昏沈就沒有了!
《問》至誠心念佛和意識心念佛,有何不同?
《答》至誠心念佛是清淨心,沒有分別;意識心念佛,有分別,千萬不可用。
《問》請問師父,清淨心念佛,是不是就是反聞聞自性?
《答》清淨心就是你的自性。佛號有起有落,可是念佛心不動呀!如果念佛心也隨著佛號而有滅的話,就不能念第二句了。既然還能夠念第二句佛號,那就表示念佛心沒滅。既然是念佛心沒滅,那,它也沒生,爲什麼?有生必有滅嘛!那是你的自性呀!反聞聞自性的念佛法門,念的是自己的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約正報來講,叫法身。法身有兩種:一種自利的,叫無量壽;一種利他的,叫無量光。如果約依報來講,叫淨土。這個境界很深,不敢和大家講,大家老實念佛,一心不亂就對了! (叁)
《問》在念佛堂裏面,將自己的心調伏下來以後,要以什麼因緣讓心持續?
《答》心沒有妄想,叫調伏。一般所見的境界,都是幻相、法塵,那是沒有調伏。真調伏的話,一片清淨,一絲妄想沒有。要想堅持這個境界的話,唯有念一句佛號。一句佛號提得緊,妄想就不起。
《問》如何讓妄想間斷?
《答》佛號字字入心時,妄想自然間斷。
《問》佛七結束後,如何讓叁昧心持續不斷?
《答》叁昧心,不可得。一般人認爲有叁昧,求叁昧,不得叁昧。不求的時候,心無所住的時候,就是叁昧——莫把影像、法塵當真心呀!叁昧,只是一個名字。一絲妄想沒有,謂之叁昧;不染一切塵,謂之叁昧;不思一切法,謂之叁昧;一心不亂,謂之叁昧。一切法無所得,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問》怎樣能做到老實念佛?
《答》這個要用功夫呀!要是有一天,佛號一起,一絲妄想沒有,那才叫「老實」二字。慢慢修行,總有一天會達到這個地步。
《問》止靜時,爲什麼都有人拿供飯來給我吃?
《答》那是幻相、法塵,皆是有生有滅,有相有爲——不要去管它。
《問》在佛七中,我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求一心不亂……
《答》其實,求一心不亂,那就是亂了!一心不可求,要求一心不亂,那是將心求心,是二心,怎麼會是一心不亂呢?一切平平正正、清清淨淨,一念不生般若生——就是它!
《問》打七打到第四天時,忽然起了一個「誰念阿彌陀佛」的念頭,不曉得這樣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答》誰念阿彌陀佛——那還是兩個人呀!那是將心求心,將佛求佛。誰念阿彌陀佛,本來是一服藥,不是病——你把病當藥吃了!在你不求、不問、不理的時候——正是它!
《問》止靜時,心很清楚,但是佛號並不相續,應該如何對治?
《答》那是妄想多——趕緊提起佛號!
《問》如何憶佛,才能淨念相續?
《答》至誠懇切!我們想父母想到至誠懇切的時候,飯吃不下,覺睡不著——就是那樣憶佛!
《問》對妄想的警覺性太低,不曉得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一打妄想時,就可以警覺得到?
《答》妄念如果實在有,就不叫妄念——妄念本來沒有,是自己起的!至誠懇切,自然不起妄念。有人說「要得念佛叁昧」,其實,至誠懇切就是它,何必求它呢!對佛至誠懇切,自然一切事相、理上,都可解脫。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什麼是現前一念清淨心?
《答》現前一念清淨心可得嗎?如果可得,它是過去心、現在心、還是未來心呢?如果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現前一念清淨心又往那兒得呢?所謂不可得,不分心就是了!不取相,叫不可得;心無所住,叫不可得;不生分別,叫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當下念即無念,無念即念。不是在得以外另有不可得——得即不可得,不可得即得。此法很深,慢慢體會。
《問》昏沈是不是就是打妄想?二者一不一樣?
《答》昏沈就是一種妄想。昏沈時打妄想,自己不知道。微細的,叫無明。妄想、昏沈,皆從無明出。臨命終時,一昏沈,就墮入六道;一妄想,就墮入六道。不昏沈、不散亂、緊提一聲佛號,則往生西方。
《問》我娘家的大嫂,已經往生十五年了;叁小姑,也已經往生五年了。我在佛七期間,晚上竟然夢到她們來和我講話,這,是不是有問題呢?
《答》這是妄想!你夢見你大嫂、夢見你小姑,那是因爲你見過她們——過去的妄想。前五塵在第六意識謝落的影像,第六意識獨頭起來了!大家能夢見到的景象,都是看見過的,經曆過的;沒經曆過的,絕對夢不到。妄想有兩種:和五根同時起的,是一種妄想;第六意識起的,又是一種妄想。做夢,是獨頭意識的作用,都是妄想。無量劫來生死不斷,就是隨它走,這叫法轉人;學佛以後,要人轉法,不隨它走。
《問》念佛念到後來,感覺比較清淨了,可是當我一生歡喜心時,煩惱又不斷了……
《答》爲什麼一生歡喜心時,清淨心就沒有了呢?因爲起了分別心了!就是妄想。
《佛七講話 智谕法師疑問解答 二 (檢討會摘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