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這麼矮、這麼矬,他爲什麼聲音這麼大呢?他橫著有七、八尺那麼寬,高只有叁尺多高呢?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怪人。”

  佛就笑一笑,說:這個人哪!當初人家造一個寶塔,造有七由旬那麼高。他一看,他就說了,說:“那個寶塔造那麼高幹什麼?造一個塔就得了嘛!造那麼高有什麼用啊?”因爲他不願意那個寶塔高,所以他受果報就矮了,就給割去一截,高只有叁、四尺高,寬就有七、八尺那麼寬,好像一個人怪似的。

  爲什麼他聲音那麼好呢?因爲他說:“我不管你們造佛塔高矮了,我送一個鈴铛。”在寶塔的轉圈挂的那個鈴铛,風一吹它就響,鈴鈴琅地響。那麼他因爲送這麼一個鈴铛挂到那個寶塔上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報,聲音就非常響亮、非常大,一唱起來什麼,哦!他這個聲音是很宏亮的。但是那個身量的高度很矮的,是個矬子。因爲他說這個寶塔太高了,所以他受矬子的果報;因爲他挂一個鈴铛在那個寶塔上邊,所以他聲音就響亮了。

  由這兩種的因果,你們各位想一想,凡是有人要造寶塔,無論造多高,你若不想做矬子的話,你就不要說:“哦!你造這麼高幹什麼?”不要說這個話,一說這個話,將來你也矬了,也像那個矬子那麼樣子,橫著七、八尺寬,豎著到頭頂上就只有叁、四尺那麼高。你們各位想一想,你們沒有看見這麼個人,你想一想這是不是很奇怪的一個人?他因爲送個bell、送個鈴铛,送個鈴子,所以那個聲音就響亮。

  所以說見佛塔時,“當願衆生”:又發願了。“尊重如塔”:尊重佛,也好像塔似的。“受天人供”:受這個天和人間的供,來供養。凡是有塔,這個天人都來送供,人間的人也來送供。

  “敬心觀塔”:觀看佛塔,這要有一種恭敬心來觀看這個佛塔,所以說敬心觀塔。這時候又應該發願,所以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打妄想,只應該爲法界一切衆生來發願,所以說“當願衆生”,“諸天及人”:一切的諸天和人,“所共瞻仰”:大家共同來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麼樣子。

  “頂禮于塔”:我們佛教徒見到塔一定要禮拜的,因爲塔裏邊,十方常住叁寶都具足,所以必須要禮塔。那麼禮塔,然後又要發願,所以“當願衆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在這六道衆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間的人,就包括六道衆生。“無能見頂”:沒有能看見這個寶塔頂的,因爲它是高顯處,那麼頂不容易看見。

  所以我們人做功德,不要怕功德大,不要有一種悭吝舍不得這種思想,我們做什麼事情要往大的做,所以將來也長高一點。好像果芝,這一定她是障礙人家造寶塔來著。(衆人笑)

  右繞于塔。當願衆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繞塔叁匝。當願衆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當願衆生。衆德悉具。稱歎無盡。

  “右繞于塔”:所有的塔寺,有寺多數有塔,有塔也會有寺。那麼塔是高顯處,我們人見著這個寶塔,多數要禮拜、供養。在禮塔的時候,先要右繞叁匝,就好像我們這兒說法之前,也是右繞叁匝來請法。這也就是根據佛教的一種儀式,一種禮,所以向右繞。向右繞寶塔,這表示身心恭敬,身右繞,這身消滅殺盜淫;專一其心來稱念佛號,這意裏頭沒有貪瞋癡;口也不說绮語、妄言、惡口、兩舌,這叁業清淨了。這右繞佛塔,表示叁業清淨來繞塔,這時候又要發願,說“當願衆生”,“所行無逆”:他所行所做都是很順利的、很順理成章的,沒有一種逆境。“成一切智”:成就一切佛的智慧。

  “繞塔叁匝”:繞塔爲什麼要叁匝呢?多,這是有貪心;少,就有悭心,“多者爲貪,少者爲悭”。你吃東西也是,你吃多了,這就有貪心;吃得不夠,你又舍不得,這就是悭心。所以向右繞塔繞叁匝,這是功德圓滿。那麼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勤求佛道”:右繞于塔也就表示勤求佛道。我們爲什麼要繞塔呢?爲的要求佛道。“心無懈歇”:在我們修行,我們的心什麼時候也不要有一種懈怠心,有一種懶惰停止的心。歇就是停止了,不修行了,間斷了。

  “贊佛功德”:贊歎諸佛功德的時候。“當願衆生”,“衆德悉具”:衆德,這一切德行悉具。“稱歎無盡”:稱揚贊歎無窮無盡的,這佛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贊佛相好。當願衆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當願衆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願衆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贊佛相好”:我讀到這段文,有人就打了妄想,在那兒就想:“喔!贊佛相好,佛也歡喜人贊歎?佛也歡喜人給戴高帽子?要不然的時候,爲什麼還要贊歎佛呢?”有人打這個妄想。那麼這個贊佛,不是佛歡喜我們贊歎,是我們自己願意贊歎。你贊歎佛,增加自己的功德,增加自己的智慧。這不是因爲佛歡喜,因爲佛歡喜戴高帽子,我們來給贊歎贊歎佛。我們贊歎佛,于佛也不增什麼光明;我們毀謗佛,佛也不會增加黑暗。佛是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不來不去的,毀之不見其怒,譽之不見其喜,你贊歎和毀謗,佛都是無動于衷的。不過你贊佛就有功德,你若毀謗佛就有罪業,這不是說佛給你的功德,佛給你的罪業,是你自己造出來的,自作自受。就像你自己用勞力去賺的錢是你自己的,你自己若去偷來的錢就是犯法的。

  所以我們贊歎佛,不要以爲佛就歡喜我們贊歎,這不是佛歡喜,是我們自己要看佛相好,見著佛有叁十二相--叁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丈夫的隨形好--八十隨形好,我們歡喜到極點了,所以要贊歎,這是贊佛相好。“當願衆生”,“成就佛身”:我們願意一切衆生,都成就和佛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一樣的。“證無相法”:證得無相無不相這種的法。

  “若洗足時”:我們人人常常要洗腳,在洗腳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具神足力”:具足神通的力量。“所行無礙”:無論到什麼地方去,都神通變化,無所障礙。

  “以時寢息”:寢息就是睡覺了。人天天要有一個一定的時候去休息,那麼以時寢息就是睡覺休息了。“當願衆生”,“身得安隱”:躺到那個地方,身得到身心舒泰、身心安穩。“心無動亂”:心裏無動亂,心裏就不造反。心裏不造反是什麼呢?就是不打妄想。心裏不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弄得自己翻過來也不舒服,翻過去也睡不著,由躺到床上乃至第二天早起,就是在那個床上盡做油煎餅了,在那兒翻過來翻過去、翻過去又翻過來,把這個餅都烙糊了,可是沒吃著,弄得口也幹了,舌頭也苦了,所以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們睡覺的時候,不要東想西想,不要盡打妄想,這就是安穩,這就是身心清淨。能好好地睡一宿的好覺,心裏不打那麼多妄想就是心裏平安了,內裏頭沒有戰爭。

  你們看怎麼樣?聽經完了之後,回去切記不要失眠了。爲什麼你失眠呢?就因爲你在那兒盡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就打張家長、李家短,叁只蛤蟆有六只眼了,盡想這個,所以想得也睡不著覺了。

  睡眠始寤。當願衆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穿衣服、吃飯、睡覺,和我們的行爲,所謂衣食住行,和這個睡,這都是同樣地重要。因爲同樣地重要,所以我們在穿衣服的時候也要發願,吃飯的時候也要發願,站著的時候也要發願,坐的時候也要發願,那麼在睡覺的時候還要發願。這個睡覺,究竟爲什麼人要睡覺呢?這個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偏于陰,或者偏于陽,這就是有了病了;那麼陰陽調和,這就沒有病。在睡覺的時候,這屬于靜;在醒著的時候,這就屬于動,動就屬陽、靜就屬陰。所謂“動則變,靜則生”,靜極就生動,動極就又變靜,這動靜不二,所以醒著和睡著了,這都是必須的。

  因爲我們在白天勞作了一天,晚間需要休息,精神休息,休息就恢複我們本有的氣力。白天動把我們所有的能源,都消耗得沒有了;等到晚間休息,又加上新的能源了,又生出來新的能源。也就好像我們用手電筒,那個手電筒插到插銷上,把它裝滿了電,你用用用,這個電用了了;用了了,又要裝電。那我們白天浪費了很多的能源,把能源都浪費沒有了,所以晚間又要加上一點新的能源,因爲這個,所以要睡覺,這個加能源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加。

  睡覺時這個能源從什麼地方來呢?我告訴你們,白天動的時候,這個能源散到外邊去了;那麼晚間睡覺的時候,這能源又都收回來了。散到什麼地方去?把這能源散到虛空裏頭去了;晚間收回來,從什麼地方收回來的?還是在這個虛空又收回來了。一靜,這個能源又回來了;一動,這個能源又出去了,所以它就有一種變化。因爲這個,所以我們人必須要睡覺,因爲把能源浪費得太多了。

  什麼地方浪費得多呢?我告訴你們,浪費最多,就是由眼睛浪費的能源最多;還有耳朵浪費的能源也很多;這個鼻子也是浪費能源的;舌頭都是浪費能源的;這個身上周身毛孔都是浪費能源的;你心裏打妄想,這也是浪費能源的。那麼在你動的時候,沒有睡著覺,這各六根門頭都浪費了很多能源。等到晚上睡覺,這能源又一點一點地偷偷地就回來了,又裝滿了能源,第二天又好消耗,就是這樣子。那麼就像那個電筒裝電一樣的,這是一個很粗淺的比喻,不過這大同小異。

  因爲這個,我們必須要睡覺。睡覺,這個收攝能源,在我們每一個毫毛的孔裏,都可以收攝這個能源,又收回來了,這叫“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因爲這樣子,你睡覺,說是養足精神、養養精神、休息休息。休息什麼?就是不浪費能源了;養什麼呢?就是把那個能源再收回來,這就養足精神了。

  那麼睡覺,也不能常常睡,不能像阿菟樓馱--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佛不講經他睡不著覺;佛一講經、佛那兒一開口,說:“須菩提…”,他那兒就入了迷了;入了迷,就睡著了。那麼一睡著了,佛在那兒也聽他打呼,啊!那個鼻息如雷。所以佛就叫一個弟子把他叫醒了,就罵他,說:“咄咄胡爲寐,螺蛳蛤蚌類,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咄咄,就是怪責之詞,“嘿!哎呀!你這個人哪,真是!怎麼搞的!”驚歎之詞、歎息詞。“咄咄胡爲寐”,你爲什麼要這樣地睡覺呢?胡爲寐,Why you too much sleeping

  坐那兒跌倒了,或者從那凳子上聽聽睡著了,跌到地下,把頭也會碰破了。“螺蛳蛤蚌類”,說你就像那個蛤蜊似的、海螺似的,蛤蚌類,蛤就是蛤蜊,那個蛤蜊瓢子。螺蛳蛤蚌類,說你和這個是一類的。“一睡幾千年”,你這一睡,就會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永遠你也聽不見佛的名字了,你就睡吧!

  阿那律尊者被佛這麼一鬧,就生大慚愧心:“哎呀!佛這麼慈悲,都對我這麼鬧,我真是對不起佛了!”于是乎就七天七宿不睡覺,在那兒經行、站著。這七天七宿不睡覺,把能源都用了了,眼睛也瞎了,因爲眼睛用的能源用太多了,把那個神都用沒有了,就瞎了。瞎了,佛又可憐他,說:“啊!這個弟子真是太可憐了!”于是乎就教他修金剛照明叁昧,那麼修這種金剛照明叁昧,他就得了天眼通。所以阿那律的天眼是第一,他能觀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就好像看手裏頭一個蘋果那麼清楚。

  所以這個睡就是聚集我們消耗的能源,“睡眠始寤”:那麼睡眠剛醒的時候,“當願衆生”:這時候又發願,說我願意一切衆生。“一切智覺”: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了、糊糊塗塗了;那麼醒了,就是又覺悟了。始寤,寤就是醒了,睡眠剛剛醒了,當願衆生,一切智慧的覺悟,“周顧十方”:顧是顧盼,這當“看”字講。能周顧、周看十方的世界,就是我們眼光要放大了,不要盡看眼前這麼一點點,要照遍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幹闼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文殊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說“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那麼其實這個佛子就包括當時所有的菩薩了。“若諸菩薩”:所以他就說“若諸菩薩”,假設你們各位菩薩,有智慧的菩薩。“如是用心”:像前邊所發的這個願、這種行爲,像這樣來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不可思議這種的功德,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轉于正等正覺。所以一切勝妙功德就是德無不備;行無不周,德無不備,就是成就佛果了。

  怎麼叫勝妙功德呢?就是“一切世間”國王、大臣,和“諸天”:這個天上一切的天王。“魔”:這個魔王。“梵”:大梵天王。“沙門”:沙門就是比丘。“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修印度教這種清淨行的。“幹闼婆”:就是玉帝那兒作音樂的一個樂神。“阿修羅等”:所有一切無端正的阿修羅王和阿修羅民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有的聲聞、緣覺,聲聞和緣覺都是二乘人。這二乘人“所不能動”:你能得到這功德,就超過這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他不能來搖動你的思想,你的定力。這個不能動,就是你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了,他們沒有辦法來知道你。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那麼你這種境界就高過一切的二乘人了,因爲你是菩薩,所以二乘人他的定力也就沒有你這麼深和厚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今天晚間已經講完了。那麼下個月我到亞洲去,本來胡醫生說不許可我去,年紀也老了,病也多了,怕有危險。可是我這個做師父的也不願意聽徒弟的招呼,也不願意聽徒弟的話,已經答應了說到亞洲去,決定要去了,就無論是刀山劍樹,也要去試一試。那麼回來的時候,在明年第四個禮拜六,或者禮拜五,再到這兒來。那時候,你們大家研究研究,決定願意再開始講什麼經,我們那時候再開始。所以十二月我不能來了,現在我因爲就要到亞洲,明年才見了,我今天就預祝你們新年快樂!你們每一個人都是 Happy New Year!誰有什麼問題沒有啊?沒有,我們回向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