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體,就是法身。他這個法身是遍滿一切處的,他是無在、無不在,沒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寶、不是僧寶。

  所以你不要說:“我這供養佛,佛知道嗎?我這供養法,法又有什麼知覺呢?我供養僧,那僧是知道啰?”你不要問佛知道不知道、不要問法知道不知道、不要問僧知道不知道,你就問問你的心知道不知道?你心若知道了,那佛、法、僧寶都知道了;你心若不知道,佛、法、僧寶也不知道。

  但是你絕對不可以說“我的心不知道”;爲什麼呢?你沒有死呢!你死了,這個地、水、火、風分散了,你八識也跑了,那時候不知道了;你有生的一天,你供養叁寶,你心裏絕對知道的。你心和這個十方叁寶是一樣的、是一個的,沒有所分別的;所以你心量是無在、無不在的,佛、法、僧寶也是無在、無不在的。

  N2. 達能供性遍

  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刹土,施作佛事。

  這是第二科,能供性遍;能供的這種功德性,也是周遍法界的。怎麼能周遍法界呢?因爲你要發這個願,你要做這種的觀想;你觀想有多大,你這供養的性就有多大。你觀想盡虛空、遍法界,你供養十方叁世一切叁寶,那麼你這功德性也就周遍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處。

  “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發願使令你所供養的香和華和這個法性是一樣的。所供養的,不論是多少──多,是無量無邊;少,就是一香一華。法性是無盡無盡、無邊無邊的,是重重重重、無盡重重、重重無盡的;所以你這個法性重重無盡,你這個香、華也會重重無盡的。

  “普薰一切諸佛刹土,施作佛事”:既然等同法性,所以就周遍一切好像微塵刹海那麼多的諸佛國土;用這種的功德性來大作佛事,來供養十方叁世一切叁寶,這種供養的功德性也周遍這些微塵佛刹國土。

  M2. 緣境別觀(分叁)

  N1. 念供養具遍 N2. 願能供身遍 N3. 所供叁寶遍  N1(分二)

  O1. 念遍用供具 O2. 想遍同衆生

  今O1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璎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

  這是前面所講的第二科,緣境觀。這個觀法是: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因爲一爲無量,無量爲一,所以它就周遍法界,無盡重重、重重無盡,有這種的作用;有這種作用,所以你這功德就無量無邊。這是普賢菩薩廣大供養法門海。

  在這一段文裏,又分出叁科:第一,念供養具周遍一切處。第二,願能供身遍;所供諸佛的法身也遍一切處。第叁,所供養叁寶也周遍法界。

  在第一念供養具遍,又分出兩小科:第一,意念遍用供具。第二,想遍同衆生;我這供養,不是我自己一個人供養,是和所有的衆生來一起供養。這現在是第一科,念遍應供具。

  諸佛面前都有供養之具,就是好像我們裝花的花瓶,或者裝水果的碟,或者其他的供具、香爐、燭臺、燈之類的,所有一切飲食、醫藥、臥具,也都是供具。這供具是周遍法界的,現在我們用的少,我們不妨可以說是多;怎麼可以說是多呢?因爲你心量是無邊的,你用這個無量觀的心量來觀想,這不是空洞的。你現在供佛,你可以打這個妄想,也不犯盜戒,也不犯打妄想戒。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又想想十方諸佛面前都有供具,這供具很多很多的,周遍法界,沒有一個時候沒有的。

  “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我現在應當用十方所有的一切種種香華。在這十方諸佛國土諸佛的面前,一定有種種的華。好像我們這兒花就有很多,又有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又有青色的、綠色的,什麼色都有,那種種的香華。

  “璎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有璎珞、有幢、有幡,又有一切的珍珠、瑪瑙、金、銀、琉璃、玻璃、車磲。璎珞是一種寶貝造成的。你看!這都有玻璃來在佛前供養呢!這一樣的是珍妙飾。“種種音樂”:願意學音樂,你最好作一點音樂來供養佛。我們現在所唱的香贊,這都屬于一種音樂。“燈明、燭火”:我們佛前點燈,或者點上一點火,這也是來供佛。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或者你用吃的東西,或者名貴的衣服來供佛,或者用臥具,或者用種種的藥品,也可以供佛的。衣服可以供佛,但是下身所用的襪子、褲子、鞋子,這不可以往佛前放。那麼說佛不用這些個東西嗎?佛也用,但是這個不太尊敬;所以這些個供具不要來供養,上身穿的衣服最好。臥具,是用它來打坐的或者睡覺的。好像拜墊上放的巾,就是臥具;那叫“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勝地,奉持如來命。”你們受過戒,不知道還記得不記得?

  “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乃至于十方所有莊嚴道場的供養具,這就等于我在那裏供養呢!做這種種觀想。有的人就說了:“這不算偷嗎?”也不是,你就想是自己的。那你若認爲不是你自己的,當然就是偷了;若本來就是你自性裏面的東西,偷誰的呢?到什麼地方去偷呢?所以這就一切唯心造。那麼說:“我偷的東西,也就觀想是我是我自己的,那不可以嗎?”或者也可以,你可以試試!

  爲什麼說供養叁寶不要用褲子、襪子、鞋來供養?我有一個比喻,因爲你所尊重的是上身的衣服,下身的衣服你就馬馬虎虎的也可以;你要用你高尚的東西來供佛,不要用你看著不太重視的東西。好像那個廁所的屎蟲子,它供佛只可以用屎來供佛。爲什麼?他沒有旁的東西;它若有旁的東西,它就不會用那個來供佛。這一樣的道理,我們因爲有更好的東西,我們就要用更好的東西來供佛。

  O2. 想遍同衆生(分叁)

  P1. 想同供 P2. 念隨喜 P3. 願開導

  今P1

  憶想遙擬,普共衆生奉獻供養。

  這是第二科,想遍同衆生。這一科裏邊又分出叁小科:第一,想同供;作觀想,和衆生一同來供養叁寶。第二,念隨喜;觀想:念隨喜諸佛菩薩和衆生,這一切的功德。第叁,願開導;願意自己去開導一切衆生,又願意諸佛開導自己。現在這是想遍同衆生所分出叁小科的第一科。

  “憶想遙擬,普共衆生奉獻供養”:做這種的觀想,想要盡虛空、遍法界,普遍地同一切衆生,或者用香華、燈、燭、果之類的,來做供養。憶想,也就是想念;做這種的觀想。觀想什麼呢?遙,就是很遙遠的。這個遙遠,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處都包括在內。擬,就想要這樣子,擬定這樣子。

  P2. 念隨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

  這是第二科,念隨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常常想念,所有盡虛空、遍法界中,常常地有來供養叁寶的人。“我今隨喜”:我現在來發一種隨喜心,隨喜供養十方常住法界叁寶,我也隨喜衆生來供養諸佛。

  P3. 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

  這第叁科,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那麼有修供養的衆生,我來隨喜;若沒有修供養、不明白修供養法的這一類衆生,怎麼辦?“願得開導”:我發願,願意他們也得到這種的開導,明白這種的供養方法。開導他們,你供養叁寶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啊!你應該發心來供養叁寶!”這是開導一切衆生都明白這供養法。“令修供養”:使令他們修這供養法門。

  N2. 願能供身遍

  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衆生,等持奉獻。

  這是前面第二科,願能供身遍;願意能供養我這個身,遍至十方一切刹土。

  “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願意我現在供佛的這個身體,能很快地到其他的諸佛國土去。“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衆生,等持奉獻”:在每一個國土有叁寶的地方,我都用莊嚴道場、供養叁寶的這種供品、供具,同所有的衆生,大家平等來奉獻。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大家平等平等來供養、奉獻叁寶。有叁寶的地方,指有過去的叁寶、現在的叁寶、未來的叁寶的這所有地方。

  N3. 所供叁寶遍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衆。

  這是前邊的第叁科,所供叁寶遍;那麼能供的身遍滿一切處,現在所供的叁寶也是遍滿一切處。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我供養這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法身、諸佛的色身,和諸佛入涅槃所留下的舍利,以及諸佛的形像。這或者是佛住世時候的形像,那麼佛若入涅槃呢?就用金銀所雕刻的,或者木頭、或者紙畫的佛的形像。

  “浮圖、廟塔”:我供養這所有的道場。浮圖,是塔。廟塔,就是所有的有道場的地方、有廟宇的地方、有塔的地方。“一切佛事”:所有在佛教裏頭所做的一切佛事。這佛事就包括:你誦經也是佛事,你拜佛也是佛事,你念佛也是佛事,你所有關于佛教的一切,都是佛事。

  “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我供養佛寶,又供養一切的法寶,和所有講經說法的地方。有講經說法的地方,我也一樣來供養。“供養一切賢聖僧衆”:我又供養十方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賢聖僧衆。發這種廣大供養的菩提心。

  L 2. 利益觀(分二)

  M1. 願成功德莊嚴 M2. 願成智慧莊嚴

  今M1

  願共一切衆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

  這是前邊的第二科,利益。這個利益,包括前邊那個“總”和這個“別”兩種供養。現在講有什麼利益,也就是有什麼好處。在這裏邊又分出二科:第一,功德莊嚴;願所有的一切功德,來莊嚴供養十方常住叁寶。第二,智慧莊嚴。現在是第一,功德莊嚴。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