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P12

  ..續本文上一頁以說次補佛處。

  “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這兩位菩薩成佛之後,他還是依照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的願力,所有一切的功德莊嚴,而自莊嚴;也就是順著藥師琉璃光如來教化衆生的方法,而去教化一切衆生。他們能受持、讀誦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力,和他這種修行的方法,來支持這個正法的寶藏。

  “是故曼殊室利”:因爲這個,所以曼殊室利,“諸有信心”:無論是誰,所有有信心的衆生,“善男子、善女人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一切的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大家都應該發願要生到琉璃世界去,見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將來好成佛!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爾時世尊”:在前邊釋迦牟尼佛說這一段經文之後,“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又不怕麻煩的、悲心切切,而再告訴文殊師利童子,就說了,“曼殊室利”,“有諸衆生”:說假設若有一切的衆生,“不識善惡”:他也不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他混合分不清楚,“惟懷貪吝”:他所知道的就是一個貪心和一個吝啬,舍不得。

  “不知布施”:他不知道布施給其他人,不知道對其他人好。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布施給這個所無的,那麼這裏邊就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財施,就把所有一切的財産,包括一切的技能都在內,來布施給其他人,幫助其他人。法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佛法,看衆生的機緣,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病予藥,那麼這樣子來利益衆生,這叫法施。無畏施,就是看見人在那困苦艱難、危險的時候,非常地恐怖,所謂“六神無主”;在這個時候,你能安慰他,能以軟言玉語,用很柔和的語言來安慰這個人,令這個人沒有恐怖心,這叫無畏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叁種的布施。你沒有財,你可以布施法;沒有法,可以布施這個無畏,這都是布施。那麼你能布施,“及施果報”:那你能再講說這個布施的果報,好像《地藏經》上說“舍一得萬報”,這是布施的果報。

  “愚癡無智”:沒有人給他講這個因果報應,他也沒有這種知識,這叫無知──愚癡無智,沒有智慧。“阙于信根”:爲什麼我們人遇到正法,會狐疑不信,會生出很多懷疑?這就是信根不具足,也沒有擇法眼,你說的是,他想成非了;你說的非,他又想是。沒有真正的智慧來判斷是道和非道這種的界限,判斷不出來,這就叫愚癡無智。阙于信根,沒有這個信根。

  “多聚財寶”:他把這個財寶聚得很多很多的,要做守財奴,所以“勤加守護”:早起想著我這個財寶到晚間,晚間想得睡不著覺,又想到天光。你看辛苦不辛苦?因爲保護自己的財産,吃飯也沒有味道了,睡覺也睡不著了,你看這是很苦的!所以勤加守護,想盡方法來守護自己的財産。

  “見乞者來”:若見一個討飯的,或者乞食的,到自己這兒來了,怎麼樣啊?“其心不喜”:心裏就很討厭很討厭的,說:“你跑到我這兒來要了,真是可惡!”“設不獲已”:或者受這個環境的使然,一定要布施才可以,不布施嘛,就有麻煩了,這叫受逼迫來布施,是不得已的布施。“而行施時”:那麼被壓迫而做這個布施的時候,“如割身肉”:這真是所謂舍錢如割肉,像割身上肉一樣的。“深生痛惜”:很舍不得的,心裏都痛了!

  “複有無量悭貪有情”:又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悭貪的衆生,舍不得、孤寒鬼、刻薄、悭吝。“積集資財”:聚集這個資財。資就是物質,財就是財産;積聚這物質和財産。“于其自身”:就是給他自己這個身,“尚不受用”:他自己也舍不得用。什麼東西都收藏起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給其他的人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他自己都舍不得用,他怎麼能又會令父母、妻子來享用呢?他更也舍不得!“奴婢作使”:那麼或者給他奴婢,或者他這個傭人,“及來乞者”:或者來和他要飯的這些人。

  “彼諸有情”:這一類刻薄、悭貪、孤寒的衆生,“從此命終”:一旦他死了,“生餓鬼界”:死了怎麼樣啊?因爲他這麼悭貪,總是不舍得,所以就做了一個窮鬼,做了一個餓鬼,做了一個守財鬼;“或傍生趣”:或者做了畜生,也不一定的。

  “由昔人間”:因爲他以前在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他偶爾在一個場合裏頭,聽見人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今在惡趣”:現在在這個叁惡道裏頭,“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偶爾就想起來這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了。“即于念時”:就在他這個念的時候,“從彼處沒”:就從那個或者是餓鬼道,或者傍生,它就從那兒沒有了,“還生人中”:又回來生在人世間來了。“得宿命念”:他常常知道自己前生是做什麼,是怎麼樣的,得宿命通。“畏惡趣苦”:很怕這個叁惡道的苦果,“不樂欲樂”:不再歡喜這個欲樂、吃喝玩樂了。“好行惠施”:那麼就歡喜做一些個布施,布施給一切衆生。“贊歎施者”:他也贊歎布施的這一類人。“一切所有,悉無貪惜”:他一切所有的,也都不那麼孤寒了,不那麼悭貪了。

  “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那麼慢慢的,漸次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尚能,他能勉強布施頭、布施目、布施手足,或者布施血肉之身,“施來求者”:布施給向他來求的這一類衆生;“況余財物”:況且其余的身外之物,那他更不會不舍得了,一定都能舍得了。

  布施是修福的一個法門,我們看一看世界上,爲什麼有窮的人?爲什麼有富的人?那個窮的人,就是舍不得的那個人;那個富的人,就是舍得的那個人。所謂“要舍才能得,你不舍就不得。”因爲這個,我們人要把因果認清楚了,不要錯因果。你一錯因果呀,差之毫厘,就謬之千裏。尤其我們到寺院裏頭來拜佛的人,到這兒都應該利益其他人,布施給其他人;不應該跑到廟裏頭來想找便宜,總怕自己吃了虧。甚至于到廟上來偷,偷這個飲食、偷財物、偷一切的一切,這將來一定會墮落叁惡道的。所以你們每一個人回到家裏,告訴你們自己的親戚朋友,無論到哪一個廟上去,不要跑到廟上去找相應,找便宜,甚至于偷東西;這是最造罪業的一個行爲了。假如你不告訴他,他造了罪業,你都也有份的,所以無論親戚朋友,要明白告訴他這個因果循環的道理,不要昧因果,不要錯因果。

  你看佛經上,都是教人布施,不是教人盡布施給自己,自己不要布施給旁人。我們學佛的人,要倒過來;倒過來,就是要利益其他人,這才是夠上一個學佛的人。不然的時候,在佛教裏頭,做一個德中之賊,盡破壞佛教;甚至于各處去拉護法,想辦法去攀緣,這都是造罪業的地方。在旁的地方我見不著,我就算想要幫他,他也聽不見我對他講這個話;你們各位,聽見我對你們說這種的話,你們切記切記啊!要趕快覺悟,趕快回光返照、猛醒,快點覺悟過來。有過錯的,就趕快把它改了;沒有,那更要勉勵,更要好好地做一個佛教徒,不要做一個似是而非的,在佛教裏頭盡混水摸魚,在那兒想找種種的利益,甚至于在佛教裏做生意,這更是將來一定會墮地獄的。以前有個人,在金輪聖寺就賣珠寶,到這兒來賣首飾,這將來的果報都是不得了的!所以各位一定要很小心的!不然墮落的時候,我也沒有辦法救你的。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爲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複次,曼殊室利”: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恐怕我們衆生還不聽教誨,不注意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的大威神力,聽見這種妙法,猶如風過耳一樣,所以就又詳細爲我們末法衆生來說這個法。說“若諸有情”:就是所有的一切衆生,“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說雖然學習佛法,也研究經典;可是“而破屍羅”:屍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戒律。這個戒律就是止惡防非的;可是他不止惡防非,就肆無忌憚了,不守戒律的軌則,所以說而破屍羅,就是破戒了。

  “有雖不破屍羅”:有的人雖然沒有破戒,“而破軌則”:可是他破了軌則了,軌則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這種法律,一種規矩。“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有的雖然也沒有犯戒,也沒有不守軌則,“然毀正見”:可是啊!毀正見。他沒有正知正見,總有一股邪知邪見,所見的都是古古怪怪的,那麼邪裏邪氣的,沒有正知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有的衆生,雖然沒有毀壞了他的正知正見,可是他“而棄多聞”:他並不去很殷勤地學習佛法,而懶惰;棄多聞,就是放棄學習佛法的這個時間,放棄學習佛法的這個機會,一切經典所說的般若智慧,他都放…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