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也應該問的,這很重要!”
那第叁點呢?“第叁點,你請問佛,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依誰而住呢?”阿難說:“這個也重要,這個應該請問的!”
第四條呢?“第四條,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之後,這惡性的比丘,那又誰來調伏他呢?這第四條,也應該請問于佛。”阿難說:“對,這四條都非常重要,我就去請問于佛去。”
于是乎阿難尊者就到佛的面前,長跪合掌,請問于佛,說:“佛、世尊您就要入涅槃了,我現在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請問于佛,請佛慈悲告訴我。”佛說:“你問什麼事啊?問啦!”阿難就說:“佛住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所說的經典,將來結集經藏,這每一部經的前面,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呢?”
佛說:“哦!這個問題呀!我告訴你,在將來結集經藏的時候,我們這個經典和外道的經典不同,外道的經典前邊,不是說有,就是說無,所有一切外道的經典,在經的前邊都不超出有、無這兩個字。那麼佛教的經典,在經的前邊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代表,就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的,不是由傳聞而聽見的。”阿難說:“好!將來我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那麼第二條呢?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佛爲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爲師呢?請佛指示。”佛就說:“我入涅槃之後啊!你們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爲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你誰能持戒,誰就和我住世是一樣的,所以要以戒爲師,要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那麼第二個問題解決了。
“第叁條,我又請問佛,佛現在住世,我們依佛而住,我們跟著佛,常隨佛學。那麼佛入涅槃之後,我們所有的比丘又依誰而住呢?”佛答覆,說:“我入涅槃之後,所有的比丘,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心念處、受念處、法念處,身、受、心、法這四念處。你們都依四念處而住。”第一要觀身不淨,觀看你這個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種子不淨,是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個假的,四大和合而成的,這是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要觀受是苦,第叁就觀心無常,第四就觀法無我,這是四念處。
“那麼第四條呢?就是請問佛,這惡性比丘,佛住世的時候,佛能調伏他,佛入涅槃後,這惡性比丘我們要怎麼辦呢?請佛指示。”佛就說:“將來遇到惡性比丘,就默而擯之。”默,就是不和他講話;擯,就是軟遷單,你誰也不睬他,誰也不和他鬥爭,那麼久而久之,他自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他就好了。他惡性,你睬他,你和他鬥,那他就覺得他有了辦法了;你若不睬他,那麼他就沒有辦法!這是惡性比丘。怎麼叫惡性比丘呢?出家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修道的,不一定個個都在那兒想修行。
以前,在中國的出家人多,那個大的廟上,出家人什麼樣的都有。出家人裏頭,也有殺人的,也有放火的,也有去做土匪的。也有以前去做土匪的,來出家改邪歸正的;也有做土匪的,就藉著出家人這個身份,來掩護他自己的這種行爲,都有的。所以這叫龍蛇混雜,份子不齊。
我們中國是這樣子,將來我相信,天下烏鴉一樣黑,到處都是這樣。在中國講有“馬遛子”。這馬遛子,又另外有個名字,就叫“千手觀音”,因爲他手多多的,看見人家什麼好,他歡喜了就偷。偷去就把它賣了;賣了,或者喝酒,或者打嗎啡,都不一定的。所以你不要那麼幼稚,以爲出家人都是好的。我老實告訴你,包括我在內,不一定是好的。不過我願意往好的做,我以前呢,我也不知道我都做過什麼壞事,所以現在就想往好的修行。
這是這個惡性。惡性,就是很惡很惡的,橫不講理,這叫惡性比丘。那麼惡性比丘你若和他鬥,啊!你越鬥,他越覺得他越有生意做了,越有了事情幹了,他就想這樣子。那麼佛教我們默擯他,默擯就不和他講話,這是惡性比丘。
至于這個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說:“我這個身體,我天天把它收拾得很幹淨的,我也給它加上很多的莊嚴品,令它很美麗的。”不錯!你給它加上很多莊嚴品,戴上個金手表,戴上最名貴的金筆,又戴上最名貴的帽子,又穿上最名貴的衣服,給這個身體修飾得很好的。可是這都是好像什麼呢?就好像用最美麗的、最值錢的七寶來莊嚴廁所一樣的。那個廁所你給它用珠寶鑲上它,用鑽石鑲上它,再好,都是臭的,都是臊的,都是不幹淨的!
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個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涕,口裏頭有黏痰唾沫,這是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這叫九孔常流不淨。你這個身體,若隔幾天不沐浴,它就臭不可聞了。你吃洋蔥就有洋蔥的味道,喝牛奶就有一股牛奶的味道,吃牛肉就有牛肉味,吃羊肉有羊肉味,吃豬肉就有豬肉味,吃狗肉就有狗肉味,你吃什麼就有一股什麼味。你吃蒜啊!就有一股那個蒜的味道。
說是:“我那個味道,是口裏有那個味道,我漱漱口、刷刷牙就沒有那個味道了。”不是的!你吃什麼東西,不是單單在口裏有那一個味道,你全身都有那個味道。你若不信,你試驗一下,你喝牛奶喝多了,出汗,那個汗就是個牛奶的味道。這九孔常流不淨,有什麼好的?這是觀身不淨。
第二觀受是苦。受,就是享受、領受、接受。你無論受人家什麼東西,領受什麼東西,享受什麼東西,都是苦!這個樂是苦的因。第叁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念念不停,念念遷流,它是無常的。第四觀法無我,這一切法既沒有我,也沒有一個我所。這是四念處。
你觀身不淨,那個受、心、法也都不淨。觀受是苦,那個身、心和那個法也都是苦。觀心無常,其余那叁個也都是無常。觀法無我,其余那叁個也都是無我。這四念處,它是一而叁,叁而一的,一個也就是四個,四個也就是一個,這是四念處。佛住世的時候,比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就依這個四念處而住,這是佛的遺命,佛的遺囑,是佛囑咐的,教我們比丘是這樣子的。
佛入涅槃,以戒爲師。這個戒就是“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也就是止惡防非──止住一切惡,而修一切善;奉行一切是,而停止一切非,這叫止惡防非。這個戒律,本來沒有什麼戒律可說的,就因爲佛住世的時候,比丘很多很多的,人多了就有很複雜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個就守戒律、守規矩,另外的人就有不守規矩,所以佛遇著每一種因緣,就說每一條戒律。那麼積聚而成的,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有叁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沙彌就是十戒,在家居士就有八戒,有五戒。
這種種的戒律,無非教人守規矩,所以能守規矩,就做一個社會上良好的份子,優秀的份子,善良的份子,能以令社會安定秩序,能以令人群沒有一切的麻煩。所以這個戒律,是安定世界的一個基礎。因爲這個,所以比丘就要以戒爲師。
“如是我聞”,在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初登法座,初登佛說法的這個法座,那麼就有種種的瑞相現前。因爲有種種的瑞相現出來,當時在法會的大衆,就頓起叁疑,就起了叁種的懷疑心。
這叁種的懷疑,第一種就是大家以爲阿難不是阿難,是大師重起,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廣東話叫“翻身了”,那麼國語叫“複活了”,又活過來了。這是因爲大衆看阿難,也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起第一疑,疑大師重起。
第二個懷疑,就疑他方佛來,就懷疑:啊!這是不是其他世界的佛,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說法了?要不然怎麼這樣子呢?這第二疑就是懷疑是他方佛到這娑婆世界來說法了。
第叁疑就是以爲阿難證得佛果了,以爲阿難成佛了,于是乎就大家都很驚奇的,在那兒不知怎麼樣好了。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說出來,大家叁疑頓息,大衆這叁種的懷疑就都沒有了。說:“哦!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這叁疑頓息。
那麼當時,這一些阿羅漢,聽見阿難結集經藏,都起叁疑,所以我們現在聽這個經,一聽下來,不只叁疑,恐怕千疑萬疑都有了,說:“這經是不是真的啊?是不是佛說的啊?有什麼證明啊?”喔!在肚子裏頭那個算盤子啊,就打起來了,砰啪!在那兒響。自己肚子裏頭那個不叫電腦,那個叫人腦,人腦在這個人的身體裏邊,就算起來了,這千疑、萬疑都生出來了。
由這個看來,學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學佛的人,所以不能與道相應的,就因爲疑心太多了。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你心裏不要有諸多懷疑,這也不信,那也不信,講真的你也不信;講假的,喔!你信了!所以就顛倒。“疑心若起便途迷”,你疑心一生出來了,就會走錯路了。所以學佛的人要“朝于斯,夕于斯”,要天天學,時時刻刻都要學佛,念玆在玆的,不能好像馬馬虎虎的那麼樣子。
現在我們萬佛聖城的居士們和出家人,無論出家、在家,想學佛的人,快一點把《楞嚴經》讀得能背得出,熟讀默記,融會貫通。一部《楞嚴經》若讀得能背得出,那我們這個佛教徒就沒有白做。因爲《楞嚴經》是佛教講得最真的、最徹底的!那把一切旁門外道那個毛病、那個本相,都給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嚴經》了,那個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豎的,他都害怕。所以你們各位,要想真正護持叁寶,弘揚佛法,就快一點來研究《楞嚴經》,讀誦《楞嚴經》,講解《楞嚴經》,這是最低限度的。
學《楞嚴經》,以及聽經、念經,我們都要有一種忍耐心,不要生疲厭的心。你們要知道,你看那個樹是一天一天長大的,那個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給它澆的,它才能開花,才能那麼樣地美好。我們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導成的、長大的,讀書也是一天一天讀的,所以我們學佛法,也要拿出一點時間來,天天研究佛法,來學習佛法。
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錢放到銀行裏去更有價值!對你這個法身慧…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