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爲世間的財那是真的。學佛法,這是出世的法財,你就在世間也可以用,出世間更少不了的;所以這個是功德法財,不可以把它看輕了!不可以馬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時間來聽一聽經,研究研究佛法,這是最好最好的。不要說:“啊!那天天講經都是講那個,我聽得都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那你吃飯,天天怎麼樣子忙,你也要吃飯;你穿衣服,怎麼樣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覺,怎麼樣忙也要睡覺,那麼這個聽經也應該看得和那個穿衣服、吃飯、睡覺一樣地重要,那就好了。
“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說明白了如是之法,是可信的;如是之法,是可修的;如是之法,是可成佛的;如是的法,就應該修行;如是的法,我們就應該信;如是的法,我們應該躬行實踐去得到的,這叫指法之辭。所以如是就叫信成就。每一部經典,前邊都有六種成就。
這六種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你能信,就有所成就,你不能信,就無所成就;你能信,就得到利益,你不能信,就得不到利益。就好像我們所吃的飯,你相信這個飯是能治你的肚子餓,那麼你必須要吃了它,肚子才不會餓;你若單單信它可以治肚子餓,你若不吃它,那不會飽的;甚至于你根本就不信這個飯是能治肚子餓的,那更沒有辦法教你肚子怎麼樣飽了!這就是說的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法,雖然是能成佛的法,可是我們若不信,若不修,他就沒有法子能成佛。你單單說,說的是法,行的才是道,你要躬行實踐去修行,依照法修行,這才能得到受用,所以這叫信成就。你有所信,就有所成就,你不信,就不能成就。那麼你信了,還要有種種的因緣,才能幫助這個信的成就。
所以第二就是“聞成就”。這聞成就,就是“我聞”。我,是阿難自己稱自己,也說我。這個我,是個無我之我;這個我,是一個沒有執著的我;這一個我,是圓融無礙的我;這個我,是把一切萬事萬物都看破了,把一切萬事萬物都放下了,所以這個我,才是一個真正自性的我。不是對外而言我,是對內而言我,對自己裏邊這個心所說的這個我。這個我,是一個有智慧的我;這一個我,是不顛倒的我;這一個我,是有擇法眼的我。因爲他有擇法眼,所以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怎麼樣才能有擇法眼?就要有信成就。怎麼樣能有擇法眼?就要有這個聞成就。
我也信了,也想要聽,是可以聽,但是要有一個時候。這個時就是聽這一部《藥師本願功德經》的時候,說這個經的時候,然後阿難結集經藏這個時候──“一時”:這個時就是時成就。你若也想要信,也想要聞,若沒有一個相當時間,你若不到金輪聖寺來聽,來到這法會,參加這個講經說法的法會;你在家裏,你單有信成就也沒有用,單有這個聞成就,你根本也就不能聞!那麼時,也不方便了,所以這個“一時”,就是時成就。
“薄伽梵”:這個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你若願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學辭典》,那裏邊講這個薄伽梵講得很詳細。薄伽梵是佛的一個別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你若不懂得什麼叫薄伽梵,你就想:“喔!這也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它是梵語。”那麼這個薄伽梵,這是個“主成就”。
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聞,想要聽經,也有聽經的時候,但是沒人講經,我看你聽什麼、信什麼、聞什麼?沒有所聽,沒有所信,沒有所聞了,沒有一個時候了!你若沒有一個人講,你就有前邊那幾個信、聞、時,也都沒有用了!所以又要有一個說法的主。這說法主,就是在那兒講經說法,這叫主成就。
上人:薄伽梵的六個意思,你記得不記得?
弟子:記得四個。
上人:講出來給大家聽聽,那兩個教旁人講。
弟子:有自在,就是佛陀在每一個地方是很舒服,沒有煩惱。
上人:像不像你?
弟子:完全是相反。
上人:啊!怎麼搞的?那你怎麼不自在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弟子:常常向外馳求。
上人:Okay.(好了。)第二個什麼?
弟子:還有名稱,就是每個人都知道佛陀的名字,他的功德,他的清淨行願,他的慈悲,大家都知道。
第叁是端嚴,就是端正,就是一點都不邪,沒有妄想,都很莊嚴,很正的。最後第四種就是熾盛,就是他的功德很莊嚴的、很圓滿的,好像火那麼樣放光,很美麗的,很好,人人都要看,看火的光明。
上人:你們有沒有人知道他是講得對啊?是講得錯了?這四個名稱,在這個薄伽梵六義裏邊,有沒有這麼四個名稱?有人知道他講錯了?就快點說;講對了,也快點說!那麼剩那兩個,我不需要叫你們名字,你們誰知道,誰就趕快講一講。如果沒有人講,那就是你們都忘了,不記得了。他講的那四個對不對?果惠知不知道?(果惠:吉祥。)還有什麼?果雅知不知道?(果雅:尊貴。)他前面講的那四個對不對?(果雅:莊嚴,他說端正。)
吉祥,中國人都歡喜吉祥,尤其廣東人,一到過年了就說:“如意吉祥!如意吉祥!”怎麼樣啊?他要如意吉祥,他不念佛,去打麻將去!再不就跳舞去!那麼要這個如意吉祥,你要念佛,你要規規矩矩地守規矩才可以。打麻將!你看那怎麼會吉祥?一定會輸!就輸!輸!輸!輸得把褲子都輸光了!你看怎麼吉祥了?
尊貴,這個尊貴,佛是最尊最貴的。所以我們要想尊貴,先要找一個榜樣,來學佛這個榜樣,最尊最貴最完整的,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沒有一切的妄想雜念,這超過阿羅漢的境界了。
那個阿羅漢,在《法華經》上,一開始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這都是阿羅漢,怎麼樣阿羅漢呢?阿羅漢是“諸漏已盡”,在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就什麼毛病也沒有了,什麼習氣也沒有了,也沒有什麼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經了了。“所作已辦”,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萬事畢,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馳求了;不向外馳求,所以就諸漏已盡了,什麼漏都沒有了。
這個漏,你好說話也是漏,好看東西也是漏,好聽聲音也是漏,說:“那這完啰!我不聽?我眼睛不看也不行!耳朵不聽也不行!那我學佛學得也不可以看東西,也不可以聽東西,我怎麼受得了啊?”所以你就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嘛!就因爲你受不了,所以總往外跑,不回來,不回光返照。
這個諸漏已盡,任何的毛病都沒有了,就不貪、不爭、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了。你若貪,也是有毛病;你爭,也是有毛病;你有所求,還是有毛病;你若自私,那更是有毛病;你若自利,那是大毛病。情愛,這都是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那個欲念。這個諸漏已盡,就是沒有欲念,一切淫欲的念、狂心妄想,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所以叫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他沒有什麼煩惱,什麼煩惱都了了。“逮得己利”,他們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固有的智慧,真正地得到智慧,真正得到佛教的好處了。所以我對你們講,你們各位要知道,什麼叫佛?佛就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你誰有真正的智慧了,不顛倒了,誰就可以成佛。你還是在那兒顛倒,貪而無厭,總也不滿足,又和任何人都爭,也自私,也自利,那就談不到得到利益了。他這個得到真正利益,絕對不貪外物,什麼叫金銀珠寶啊?什麼叫色、聲、香、味、觸啊?什麼也都觸不動了,不被這一些個境界所轉,這叫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他們把這一切的余習,這一些個解不開的,這一些個纏縛不脫的東西都沒有了,這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心得自在”,這個樣子的時候,這個心才能得自在。那麼佛呢?佛更超過這個,所以他是最尊最貴的。
那麼我們要是想學佛,先要學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這不是說就這麼講一講,啊!我明明想要去打劫去,還說:“我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嘿!那真是騙人騙己啊!你真若不爭了,一切事情都聽其自然地發展;不貪,也是聽其自然地發展;無所求,“到無求處便無憂”,你有所求,才有憂愁;你若無所求了,什麼也不憂愁了。你再不自私,這個世界的麻煩爲什麼生出來的?就因爲人人都自私。那個自私從什麼地方開始?就從人的欲念那兒開始。所以不自私不是說:“我就是那麼普普通通不自私。”這個不自私就包括這個無所求,就不執著這個情愛了。不自利,也不想我得到什麼好,這個環境對我有什麼好的感覺,或者如何如何的。就是這一種的毛病,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所以這才成佛呢!
那麼這是薄伽梵的六義,很重要的!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記得薄伽梵這六種的意義。你這六種的意義都不記得,那你是連佛都不認識了!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我們認識一個人,這一個人,他頭長得什麼樣子?他手長得什麼樣子?他身上長得什麼樣子?他身體是高是矮?長得什麼樣子?我們若清楚了,甚至于這個人的聲音是什麼聲音?我們就真認識了!不要說看見這個人,就聽見這個人一講話這個聲音,就知道了:“哦!這是某某人來!”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學佛,連佛的薄伽梵六義都不知道,那你學什麼佛啊?學糊塗佛!
所以這個薄伽梵的六義,你們各位都記一記,或者我要是下次來不糊塗,我還要問你們各位的,不是就這麼樣,說:“這一次過關了!”考試考完了,再就忘了。或者我下個月再來,教你們所有的人都給我講一講這個六義是什麼意思?說:“哎呀!不得了了,我這一回去怎麼辦呢?”趕快記得嘛!怎麼辦?就是這樣子,無論出家人、在家人,我給你們講,你看!我這很費氣力的,給你們講完了,你們都忘了,像耳邊風似的,你說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現在給你們講多少,我來一定要問一問,好像這個阿難以四事問佛,我今天問了一個。以後我要把你們每一個來聽經的人,我都要記一記,我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下,等到時候,我不知道叫哪一個名字,就來給我講一講。你講不明白…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