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P12

  ..續本文上一頁你不知道這個妒忌是從什麼地方來,所以我說你是偷來的。因爲你不知道,來路不明;來路不明就是偷來的嘛!以前你不知道你這個妒忌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現在我告訴你,你就知道了。這是二十個隨煩惱裏,十種小隨煩惱中的第九個煩惱。 

  第十個,差不多的人會有,差不多的人會沒有,這就是“悭貪”的“悭”。什麼叫悭貪?就是舍不得,不肯布施。有錢了,拿一個銅板在手裏用力地攥、攥、攥、攥……,啊!把銅板攥得都變成水了!說:“喔!我的銅板怎麼沒有了?我也沒用啊,怎麼沒有了呢?”原來變成水了。這是第十個小隨煩惱。 

  二十個隨煩惱已經講完了十個小隨,還有兩個中隨、八個大隨。隨就是跟隨的隨,跟隨誰呢?跟隨你,也跟隨我。你有煩惱,就跟你去了;我有煩惱,就跟我來了;那麼他有煩惱,就跟他去了。 

  這兩個中隨煩惱是什麼呢?就是“無慚”、“無愧”,不知道慚愧。“慚”字是豎心邊,加一個斬首的“斬”,也就是斬斷煩惱的“斬”,是個殺的意思。這種煩惱,就是你做錯事了,而還不認爲是錯。譬如你殺了人了,本來是犯法的,你自己卻覺得這是你應當殺的,不犯法。乃至于殺衆生,那更不用說了,自己就不知道改悔。你心裏所應該斷的煩惱,你不去斷它,這也叫無慚;也就是你心裏有一種殺心,你不去改過去,這也叫無慚。 

  無慚在中文講就是不知道羞恥。什麼叫羞恥呢?羞,就是不能見人了。不知羞恥,就是你做的事情很不光明正大,見不了人了,但是你不以爲這是不對,還認爲“這有什麼關系,他也一樣做錯事嘛!”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自己怎麼樣、怎麼樣有道理,還理直氣壯的認爲自己的理論非常正確。那麼這就叫無慚無愧。 

  “愧”,這愧是心字邊加一個鬼神的“鬼”字,就是說你心裏不光明,可是你還認爲是對的,這就叫無愧。愧就是愧疚、內疚。內疚就是心裏有一種很抱歉的感覺,好像很對不起人似的。無愧就是很對不起人,可是他也不說“I am sorry”,還覺得自己沒有對不起人。“無慚”、“無愧”這是兩個中煩惱。 

  再有八個大隨煩惱。第一個大隨煩惱就是“不信”。你想不到“不信”是一個煩惱吧?你講什麼他也不相信,你講對的他不相信,你講不對的他更不相信;你講得有道理他也不信,你講得沒有道理他更不信;你講多一點他也不信,講少一點他也不信;你講有他也不信,講無他也不信;講空他也不信,講不空他也不信。無論講什麼他都不相信;你說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他也好像沒聽見似的。總而言之,他的這個宗旨就是不信。這是第一個大隨煩惱。 

  第二個是什麼呢?第二個大隨煩惱就是“懈怠”。人人都想不到這個懈怠是個大隨煩惱。什麼叫懈怠?“懈怠”就是懶惰。懶惰就是不勤學法門,無論做什麼他都懶惰,甚至吃飯他都懶得吃,吃一口要等五分鍾,再吃一口再等五分鍾;睡覺他也懶得睡,幹什麼他就不懶惰呢?中國那個打麻雀;打麻雀,就是那麻將,就是玩那種牌。幾個人坐在那個地方打麻將,那個時候他就有精神,不懶惰、沒有懈怠了。他這種的懈怠,在法上也懈怠,在修行上也懈怠。他不單自己懈怠,還要影響其他的人也懈怠,不單要影響其他的人懈怠,他根本就不願意任何人去做什麼事情。

  好像這兒有一個人,他睡覺睡到八點鍾,爲什麼呢?就因爲旁人起身起得早,所以他要替旁人來睡覺,這就是一種懈怠。他這種懈怠就是有一種煩惱心了,有什麼煩惱?“你們這些人這麼修行,我就不修行,把你們影響得也不修行了,你們就勤力兩天,連叁天都不到,你們就也懶惰了。”他想用他這個懈怠,來影響其他的人隨著也懈怠,所以這就叫隨煩惱,隨著人家而生的煩惱。 

  第叁個大隨煩惱叫“放逸”,也叫放蕩。什麼叫放逸?“放”就是放開,“逸”就是散漫。散漫、放逸也就是不守規矩了,不願意守規矩。他不單自己不守規矩,而且也希望人人都不守規矩;譬如他自己歡喜喝酒,他想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到酒海裏頭去,用酒把他泡起來。他自己歡喜什麼事情,就把一切人都拖到那裏邊去。他歡喜跳舞,就把一切人都拉到跳舞廳去;他歡喜看電影,就把所有他認識的人都拖到電影院裏去;他歡喜下地獄,就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得下地獄裏去。他歡喜做餓鬼,就說:“餓鬼是最好的,你快來、快來啦!”把他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拖到餓鬼道裏邊去了。他歡喜做畜生,就說:“我做人做夠了,還是做狗最好。你看那狗不需要做工,就有人給它東西吃,又有人來保護它,這多好啊!”就去做狗去了。不單他自己做狗去,把親戚朋友也都拖到狗道裏頭去了。這個放逸是這樣子的。 

  第四個是什麼呢?這回都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去了,是什麼呢?昏沈!什麼叫昏沈?你看他聽經,聽著聽著,頭就垂下去了。打坐也是這樣,他自己還以爲這是入了定了,其實這是昏沈。自己還說:“我聽經聽得清清楚楚的,但是這個頭大了起來,想和腳去做朋友,去接近這個腳了。”這都是昏沈。昏沈就是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來,就是想睡覺,睡又沒有睡著,聽經又聽不太清楚,聽人家說“如是我聞”,“唉!我有沒有聞?”這就叫昏沈。 

  第五個叫什麼?叫掉舉。“掉”就把它掉到一邊去,“舉”就舉起來。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掉舉呀,譬如你這兒正在聽經,不知怎麼的這個頭自己就搖動了,也不知誰叫它搖動的。你自己本來也不想搖動這個頭,好像阿難他是要看佛放的光才左右搖動他的頭,你這兒也沒有光,它自己就這麼搖動起來了,這叫掉舉。還有,心裏頭這個煩惱總也掉不了,總一直往上冒出來,心裏不安樂,“這個怎麼好?聽這個經沒什麼意思,我就打坐吧!”心裏不安樂,坐在這個地方總覺得屁股好像坐在針上似的,甚至比坐在針上還痛,這都叫掉舉。你看!所以我不講,你們都不知道這些是毛病啊!“這原來都是在八個大煩惱之中的其中之一呀!”你若常常這樣就會生出煩惱來,心裏就不安樂。你說這個掉舉怎麼辦?你掉不掉?你還舉不舉?你若不掉,它就舉,不舉它就掉,所以這掉舉也是煩惱之一。 

  第六是什麼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丟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說:“失念,沒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這怎麼叫煩惱?”這個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叁句就停了、忘了,不記得念了。你想念〈楞嚴咒〉,“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啊!還什麼來著?”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麼地方了。這是什麼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經、念咒那個念失去了。並不是大家都不出聲,就都入了定了、入了無聲叁昧了,不是的。現在你們懂了吧!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對的他說不對,不對的他說對;黑的他說是白的,白的他說是黑的;好的他說是壞的,壞的他說是好的。好像我聽見一個弟子講,說是多吃東西,吃得多一點那叫最難行的苦行,所以他們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樣拼命地吃,說這是行苦行,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麼講,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願意什麼行就什麼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訴你,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見。 

  第八是什麼呢?第八是散亂。散亂就是沒有定力,就是盡往外照,好像那個照相機似的,左有一個相片照進來,右又有一個相片照進來,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裏邊照,這是沒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亂。修禅定就是治散亂的。這是第八個大隨煩惱。 

  上邊講的是二十種隨煩惱,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來是二十個。還有六個根本煩惱,這六個根本煩惱,我相信你們都很熟的,可以說是老朋友了。 

  第一個就是你的那個“貪”,和我的這個“貪”,和他的那個“貪”。我們這叁個貪都是一個樣的,叁而一、一而叁,人雖然不同,但是這個貪是一樣的。貪雖然是一樣的,但又可以說是不同。怎麼不同呢?你那個貪就大一點,我這個貪就小一點;或者你那個貪就少一點,我這個貪就多一點,各人有各人的貪。這個“貪”把我們都給害了,怎麼害了呢?你還不知道怎麼被它害的。你到現在爲什麼還沒有成佛?爲什麼你這樣的愚癡沒有智慧?現在你懂了嗎?就是因爲這個貪!這個貪就是貪而無厭,什麼也不怕多,錢也不怕多、物質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煩惱也不怕多,什麼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韓信是漢朝的一個大將軍,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這就是貪的表現。 

  第二個就是“瞋”。這個瞋,我每講一回經,都要把這個“瞋”字詳細講一下。這個“瞋”是什麼呢?就是你那個無明,就是你那個像炮沖那樣的脾氣。像炮沖那還是小的,現在的人發明了原子彈,氫氣彈,人的這個無明、這個瞋心,也就有原子彈那麼厲害,有氫氣彈那麼大的威力。這個瞋就是一種脾氣,一種最大的火氣。 

  第叁根本煩惱就是“癡”。我們爲什麼盡做錯事呢?就因爲有這個癡。這個癡,令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也去做,不應該學的也要去學。好像現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藥,這本來是不應該吃的,他就吃了這粒還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爲什麼就要多吃。爲什麼?就是因爲愚癡。這愚癡使他以爲這裏頭別有洞天,以爲在吃這個藥裏頭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甚至于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大發現。他要在這個吃藥裏頭發現新大陸,你說這是不是愚癡?就因爲“愚癡”,所以被這個“癡”字支配得顛顛倒倒的。 

  第四個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驕傲、憍慢也是一種煩惱。 

  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種懷疑不信。什麼他都疑,疑神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