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對自己他也懷疑,對人他也懷疑;這個道理是的,他也懷疑,這個道理不是,他也懷疑。
第六個是什麼呢?是邪見。他的知見是不正當,有邪知邪見。這是六根本煩惱。
我今天把煩惱講完了,我希望我們的煩惱也都完了。不要以爲煩惱就是你的親戚、你的朋友,你應該把它撇掉,不要再幫著煩惱來造罪業。你幫著煩惱,煩惱就幫著你造罪業,罪業就落到你的身上。煩惱它是摩诃薩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報不遭報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時候,煩惱就跑了,他也沒有煩惱了。你到地獄那時候,就沒有煩惱跟著你再起煩惱了。爲什麼呢?因爲那個時候煩惱也 Goodbye了,跑了。
根本煩惱有六種,隨煩惱有二十種,這都是在四谛法裏頭的集谛裏包著。這個集谛裏頭,就招引出這麼多的煩惱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麼呢?就招感煩惱。有煩惱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煩惱先降伏了。要降伏煩惱,你要先認識它是煩惱,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認識它是煩惱,你降個什麼呢?降哪一個呢?不知道哪一個是煩惱,你怎麼降呢?就好像《楞嚴經》裏講的,你想去殺賊,就必須先要知道這個賊在什麼地方,還要認識賊的面貌。你若不認識賊的面貌,你和這個賊對面走過,你還以爲他是好朋友哩!爲什麼呢?因爲你不認識他,所以你不知道原來偷你東西,搶劫你珠寶的就是這個賊。煩惱也是這樣子的,你若認識什麼是煩惱了,就不會再被煩惱的境界所轉,這就可以把煩惱降伏了。
惟滅可證究竟樂。前邊已經講過苦谛,苦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又講了集谛;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這是屬于集谛。現在講滅谛,這個“滅”就是不動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證得滅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樂了,所謂“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得到這常樂我淨,就是證得寂滅的果。可是證得這種果,還是小乘的果,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羅漢所證得的一種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斷了,但還沒有了脫變易生死。
什麼是“分段生死”?這個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個人都有一分,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叁、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這叫一個段落。由今天到明天,這也叫一個段落。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這個分段生死已經了了,沒有了分段生死,證得寂滅的樂了。證得寂滅樂的時候,就把見惑和思惑給破了。
什麼又叫“見惑”?見,就是你看見而生出一種貪愛,這叫見惑。你對著這個境界生出一種貪愛心,這叫見惑。你見著,被見著的這個境界所迷惑了。什麼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你對于這個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種分別心;你這個分別心一生出來,越分別就越遠,越遠你就越分別。這所謂誤入歧途:你走到這個岔路的裏邊去了。所以,這叫思惑。
證得這個寂滅之樂,就把見惑和思惑都斷了,可是這個無明還沒有斷,因爲這個時候無明僅僅可以降伏,還沒有斷。不單在羅漢的境界上沒有斷這個無明,就是等覺的菩薩也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證得寂滅這種的果位時,無明還有,不過它不現出來。
阿羅漢分段生死已了,變易生死還存在。什麼又叫“變易生死”呢?這“變易”就是我們人所生的這種念,後念跟著前念,後後念又跟著後念,念念不停、念念遷流,這就叫變易生死。一念生,這就是一個生;一念滅,就是一個死。因爲他這種境界還沒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個定上,就連念慮也沒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這個脈會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這個氣會停止;到叁禅的境界,你這個念慮會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無念了。可是這四禅的境界並不是證果,不過是修道的一個過程而已,這四種禅定並不是什麼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數可以得到這種的境界。
是道應修悟法空。道是應該修的,滅是應該證的。談到“道”的問題,我們首先把這個“道”字解釋一下。道這個字用一個“走”字,這個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這個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這道也沒有什麼用。你必須要依著這個道去修行,所謂“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沒能合而爲一。你若依法去修行,這個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 你根本就分不開。
德行也是這樣,“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說,我一天到晚口頭上說做德、做德、做德,實際上什麼德你也不做;不單不做德而且還造孽,口頭上造德,身上就造孽,這根本就沒有德的,所謂“挂羊頭賣狗肉”,挂著個羊頭,不賣羊肉賣狗肉。你說做德就必須要做德,所以說“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
你想修道嗎?就要去行去,要依照這個方法去行去。那麼這個“道”字,走字又加上一個首字。這“首”者頭也,首就是頭,是說修行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緊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嗎?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這個了生死並不是怕生死。這個人活著的時候,覺得很歡喜,死的時候,哦!非常的恐怖,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沒有生死,並不是怕這個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個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首”字我們再把它分開來,這“首”字上邊兩點,底下加一橫,這個我們把它先放到一邊去不講它,單講底下這個字。這是個自己的“自”,是說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別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這樣子的,要你自己修。這個道,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個“自”字。自己做,做什麼呢?這“自”上面這有一橫,就找這個“一”。
這個“一”,“一”又有什麼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從這個“一”字生出來的。什麼是開始?這一就是個開始,有一個然後就有兩個,有兩個就有叁個,有叁個就有四個,有四個就有五個,乃至無量百千萬萬萬萬那麼多,都是從這個“一”字生出來的,所以這個“一”字就是無量。
無量是從“一”字生出來,無量也就是這個一。若沒有一就沒有無量,沒有無量也就沒有一。我講這個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沒有法子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我識數,哈!我懂這個數學。數學就是從一開始的,一爲無量,無量爲一。我們現在也不要一,也不要無量;也沒有一,也沒有無量;也沒有無量,也沒有一。那麼變成一個什麼呢?變成什麼也沒有,就是個“○”,變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一個圓圈圈,在英文就是那個“○”字。這個“○”字包羅萬有,真空也在這個“○”字裏頭,妙有也在這個“○”字裏頭,這個“○”字從什麼地方來的?它就是“一”字的變相。這“一”你把它這麼一圈成圓圈,就變成“○”;你把它一打開就變成“一”了。
這個“○”字就是“一”字的本體,它不單是“一”字的本體,也是天地間一切一切的本體,也就是那個大光明藏,也就是那個如來藏性,也就是那個佛性。這個佛性就是這麼一個“○”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這一個“○”,就是代表如來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個“○”字,它沒有一個始,也沒有一個終;你若把這個“○”字給打破,給割斷了,它就變成“一”字了。這個“一”字是什麼?就是無明。有了這個“一”就有了無明了,沒有這個“一”的時候,這個圓圈還沒有打破的時候,那就是一個如來藏性;打破這個圓圈,就變成無明了,這“一”字就是無明的開始。
所以方才我不說“一爲無量、無量爲一”?這一點的煩惱就生出無量的煩惱;無量的煩惱也就因爲這一點的煩惱,才生出來這無量的煩惱。爲什麼你做了這麼多的糊塗事?就因爲這一點的無明;這麼多的糊塗事、這麼多的業、這麼多的煩惱,都是從這個“一”上生出來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這個“一”字返本還源,叫它變成一個“○”字。變成“○”以後,你就可以返回如來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首”字上面這兩個點,代表一陰一陽。《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一陰一陽是個道,若是純陰就變鬼,純陽就變神,這叫“偏陰偏陽之謂疾”。這兩點也是從這個“一”字又分開的,由這個無明就生出見惑和思惑了,這兩點也就是一個見惑、一個思惑。方才講這個斷這個見惑和思惑?這兩點就是見惑、思惑。那麼,有了這個見惑、思惑,就生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惑。這麼多的煩惱,都由這個“一”字生出來的。
你若想返本還源,就是要把這個“一”字變成“○”字。怎麼變法?並不困難,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參禅打坐,就可以返本還源,變回這一個“○”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說:“這種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爲你不相信這個法門,所以無明煩惱一天到晚也離不開你;無明煩惱離不開你,你那兒就變成一個黑氣筒,禅宗講黑氣筒。這一個竹筒子裏邊盡是一股黑氣。你若相信這個法門,就可以恢複你本有的智慧,返本還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你看!就這一個“道”字的意思,我現在只講了一點點,連萬分萬分萬分之中的一分都還不到,若是詳細地講,恐怕再久的時間也講不完。爲什麼呢?因爲它太妙了。因爲它妙,所以講也講不完。智者大師講“妙”字講了九旬,九十天,那麼講這個“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