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若往清楚了講,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講不完。你看!我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沒這麼長,所以只可以講一點點。
這一個“道”字,再把它講一點點。“道”字上邊這兩點,方才說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就是個“人”字;也就是說,這個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獄,也不是在畜生裏邊,也不是在餓鬼裏邊,是在人這個地方呢!。每一個人都可以修這個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這個道,每一個人本來就有這個道,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你修成這個道就是成佛道,你現在沒修成這個道,這個道是不是丟了呢?沒有丟。每一個人都具足這個道。所以,這兩點若是往天上講,就可以說是日月,一個點是日、一個點是月;往人身上講,就是兩個眼目。
那麼究竟這個道,要用你的智慧眼來修這個道,要有智慧。愚癡的人是不能修這個道的,必須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這個道,把這個“一”字令它返本還源,變成這一個“零”字。這一個“○”字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個佛性。你能恢複這個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不要等那麼長的時間,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爲什麼沒成呢?就因爲你不知道這個道,你沒有修這個道,也沒有人教你這個道,所以你到現在還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輪回裏頭轉來轉去,也跑到這個“○”裏頭去了。跑到哪一個“○”字去呢?跑到六道輪回這個“○”字裏頭去了。在六道輪回轉來轉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獄;忽然而阿修羅,忽然又做人了,在這個裏頭輪來輪去,跳不出去這個輪回。你跳出去這個輪回,你打破那個“一”字,返本還源,再回到如來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風光、本有的家鄉,你自己本有的家鄉就在那個地方。
叁轉四谛*輪運。“叁轉四谛”,前面已經講過,就是叁轉四谛*輪。“*輪運”,就是來回轉來轉去,轉四谛法門。
七覺八正意念勤。“七覺”就是七覺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處、四正勤,合起來叫叁十七助道品。
七菩提分就是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念覺分、定覺分。修行就要依照這七種的方法去修。
一、擇法覺分。怎麼叫“擇法覺分”?“擇”就是選擇;“法”就是方法;“覺”就是明白,也就是覺悟。對于修行的方法,你應該要有正確的選擇,要有擇法眼。有了擇法眼,你就知道什麼是是法、非法、善法、惡法、黑法、白法,有一種選擇的力量。你不能以是爲非、以黑爲白、以善爲惡,你若是這樣子,就是沒有擇法覺分,你選擇法就選擇錯誤了。
二、精進覺分。你選擇了法之後,必須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進,所以要有“精進覺分”。你精進,要有正精進,不要有邪精進。正精進,就是無論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學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種精進來幫著你,不懈怠。你若沒有精進,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這就沒有精進覺分。有精進覺分,就是晝夜六時恒精進,晝叁時、夜叁時,常常都是精進不休息的。
叁、喜覺分。你有精進了,然後就會有一種禅悅。這個禅悅就是“喜覺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點工夫了,就覺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鴉片煙還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覺得快樂,這就叫“喜覺分”。也就是,在這個坐禅得到輕安的境界,是非常快樂的,但是這種境界,有的時候是正確的,有的時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麼會走火入魔呢?這時候,你若生出一種執著心,生出一種追憶的心,追憶:“我頭先那個境界是什麼樣子的?”總想這個是不錯的,就執著了,這時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麼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執著,那個魔王就入竅了,就有一種境界現前;。你若沒有執著,魔王他就沒有辦法。
四、除覺分。那麼境界現前怎麼辦呢?這時候你就要用這個“除覺分”。“除”就是審查,審查諸惡覺觀,就是不對的要把它除去,對的當然要保存。不對的就是有所執著,要把執著除去。
五、舍覺分。你除了執著,這個時候又有一種“舍覺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執著,你如果不舍去妄想、執著,也就不能得到這個叁昧了,不能得到這七菩提分。
六、念覺分。舍去這個妄想執著以後,要保存一種念念精進的念,不要忘了精進,總要念玆在玆的,念念不忘地修精進,這就是“念覺分”。
七、定覺分。修精進,然後就得到一種定,也就是“定覺分”。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覺分。
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這個“見”是意見的見,還沒有發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裏邊有這麼一個見解,這個見就是見解。你的見解要正確,要正當,如果不正當就容易走入邪途,見解正當就走到正當的途徑上。怎麼叫正見?譬如佛法是正當的,我應該去學去,這是正見。什麼叫邪見?譬如去學習賭錢、學習遊手好閑、學習懶惰、學習害人,這都叫邪見,所以正見是很要緊的。
第二是正思惟。“見”是意見剛發現,有了見了,然後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見解,然後就要想一想,這是對呢?是不對?譬如:“我想學佛法是人生最正確的一件事,沒有錯。”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學佛法這件事情,恐怕沒有什麼用處。現在都科學時代,這佛法講來講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現在哪一個人是好人呢?沒有什麼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壞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錢用、又有酒喝,什麼他都有了。”這一想學佛法沒有那麼好,于是乎就跟著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會這樣了。
第叁是正語。有正思惟然後才能說“正語”。正語就是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不會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當途。說出的話都很正確,也不講一些好像醉話似的,或者好像那個瘋癫的話似的,就講很正確的這種語言,令一切的人聽見,都很歡喜聽,很願意依照著去做去。
第四是正業。“業”是指身口意叁業所造出來的業力,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行爲,不但要正語,而且身和意也要清淨。身口意叁業都清淨,業也就正了。
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當的活命職業。正當的職業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適合的職業,不是那一些個犯法的職業。你有了正當的職業,生命也就正了。
第六是正精進。你做正當的事才應該精進,做不正當的事就不應該精進。
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這是八正道。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四念處就是:念身、受、心、法這四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就是:還沒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長,這是從善的方面來講;從惡的方面來講,還沒有生的惡要令它不生,已經生出來的惡念令斷,要令它斷了。
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種的根生出來了,就會産生五種的力量,信有個信力,進就有個進力,念有個念力,定有個定力,慧有個慧力,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來是十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這是十二個;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十五個;共成叁十七道品。
一旦貫通成聖果。你修叁十七道品,有一天就會豁然貫通,忽然間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證得聖果了。
偏真有余乃化城。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上,因爲偏真有余涅槃是化城,是變化出來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你還要往前去修行。
無智亦無得。
藏教菩薩事六度 圓修妙覺理頓明 無智破執空諸相 不得非證了法融
于一毫端現寶刹 坐微塵裏轉*輪 此語說出鮮誠信 未悉知音有幾人
“智”就是智慧;“得”就是證得的果位。那麼到這種的境界,智慧也不要了,所證得的果位也沒有了,什麼希望也沒有。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都想要學智慧,有了智慧,就證得佛果。現在這個般若智也沒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沒有了,無所得了,這是空了。但這不是沒有智,也不是沒有得,就是沒有這種執著這個智慧,也不執著我要有所得了。
藏教菩薩事六度。這一個階段,是說的這個藏教菩薩,藏教菩薩就是叁藏教的菩薩。藏教菩薩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門,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個理,沒有事相,沒有執著了。事六度,就還有所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有衆生可度,執著有佛道可成。執著有衆生可度,這是有智;執著有佛道可成,這是有所得。那麼現在是無智,沒有執著這個事六度了。
什麼叫“事六度”呢?事六度就是:
第一、以布施度悭貪。你若布施人,行這個布施度,你就不能悭貪,你若悭貪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你這一布施,把悭貪心就度去了。
第二、以持戒度毀犯。你受持戒律,就沒有染汙,非常清淨,好像寶珠那麼樣光明。你若不持戒就染汙,染汙就是肮髒,也就是不潔淨、不幹淨了。你不持戒,就好像一張白紙染上黑墨,越染越黑;你持戒,那白紙本來就是白的,是清淨的。所以持戒就度染汙,染汙就沒有了。
第叁、以忍辱度瞋恚。你修忍辱就沒有脾氣,你若有脾氣就沒有忍辱,所以修忍辱瞋恚就沒有了。
第四、以精進度懈怠。爲什麼我們天天要精進、精進、勇猛精進、勇猛精進,因爲你這一精進就不懈怠、不懶惰了。不精進就是懶惰,精進就把懶惰給度過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