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P15

  ..續本文上一頁了。 

  第五、以禅定度散亂。修禅定修的時間久了,有工夫就會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亂了。 

  第六、以般若度愚癡。般若把愚癡就給度過去了。這是事六度。 

  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見,有形象可表現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貪了,但還有一個執著,“我這回做布施,我就沒有悭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沒有布施似的,無所執著了。這理六度也就是圓教修的“無作六度”,一點執著也沒有,作了等于沒有做一樣。所以叫“無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說未施而施,不能說沒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這麼樣子講的。你布施了然後像沒有布施可以,不能說沒有布施就是布施了。這事六度,是藏教菩薩所修的,所以說“藏教菩薩事六度”。 

  圓修妙覺理頓明。圓教菩薩修理六度,圓教菩薩也就是妙覺菩薩,和別教菩薩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頓明”,他即刻就明白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根本就沒有事六度的執著了。

  無智破執空諸相。“破執”,無智就是破還有般若這個執著。“空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說“無智亦無得”了。

  不得非證了法融。“不得”,就是無所得;無所得,也就是不執著證得佛果,就是“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這不是說沒有衆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雖然滅度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實滅度者”,沒有一個衆生是他所度的,這就是沒有執著。“無智亦無得”,就是不要執著這種的智和得。這個“無”就是一個大圓鏡智。在大圓鏡智裏沒有一切執著,這就叫“了法融”。

  于一毫端現寶刹。證得這個境界,就可以在一個毫毛的梢上現出來一個寶王的刹,這是小中現大。

  坐微塵裏轉*輪。坐在一粒微塵裏,可以轉大*輪,這是《楞嚴經》上的道理。

  此語說出鮮誠信。這種話說出來,很少人能相信的。

  未悉知音有幾人。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個是知音人,也就是說明白這個道理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虛老說:“走遍天涯尋知己,未知若個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邊,走到天邊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個是知音”,不知道哪一個是知音的。怎麼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說的這個話的意思,這叫知音。我說出的話沒有人懂,這就沒有知音;有人明白這個話的意思、道理,這就有知音了。有人說:“法師!你這一講呀,我明白你說什麼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說:“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說:“我也明白,也沒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麼上看呢?我說偈頌,講道理,誰依照這個道理去修行,誰就是知音;誰不依照這個道理去修行,誰就不知音。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說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說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說的是什麼道理?是“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在一個毫毛的頭上現出一個諸佛國度。寶王刹就是佛說法教化衆生的一個國度。“坐微塵裏轉大 *輪”,坐到一粒微塵裏邊,在那裏邊說法教化衆生。這些境界都是小中現大的境界。你明白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學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塵裏轉大*輪的時候,就明白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無修無證無所得 有相有爲有盡時 菩提薩埵悟斯理 依據般若彼岸齊

  心無挂礙離報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語來賢求諸己 頭上安頭最愚癡

  

  前邊講了無智亦無得,“無智”,沒有這個藏教菩薩事六度的智慧;“無得”,無得二乘有余的涅槃。 

  “以無所得故”,“無所得”是本經的宗趣,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什麼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執著,令你沒有執著有所得的心,沒有執著證果的心,要證而無證、無證而證。怎麼叫“證而無證”?你證得這個果,不要有得果的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執著,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槃。所以“無所得”是本經的宗旨。 

  “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羅蜜多這種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麼呢?得到“心無挂礙”。我們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爲有所挂礙;有所挂礙就不能自在;無挂礙就得到自在。無挂礙就能破除報障。現在講到本經的宗趣和力用了,“無所得”是本經的宗趣,“破除叁障”是它的力用。本經的宗旨就是以實相無所得爲宗。現在因爲“無所得”的緣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他依照深般若這個法門來修,就破除報障了。障有叁種:報障、業障、煩惱障。“心無挂礙”就能破報障;你有所挂礙,這個報障就破不了。無挂礙就是怎麼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證得人、法二空這種境界。 

  無修無證無所得。到這種程度就無修了,爲什麼?修完了。也無所證了,爲什麼?已經證得了。他已經“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他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畢,所以叫無證、無所得。那麼無修、無證是不是能有一個所得呢?也無所得。你若有一個所得,就有所執著。

  有相有爲有盡時。你若是著到相上,或著到有爲法上,都會有窮盡的時候,不會永遠無盡的。你若想無盡就要無修、無證、無所得。你什麼也無所得了,這時候就是無挂礙了。

  菩提薩埵悟斯理。Bodhisattva、菩提薩埵是一樣的,什麼叫“Bodhisattva”呢?在中國人叫菩薩,具足就叫Bodhisattva,這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Bodhi”翻成覺,“sattva”就翻譯成有情,Bodhisattva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什麼是有情呢?這個“有情”不是單單指人說的,凡是有血、有氣、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沒有生命的就叫無情。菩薩覺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樣的覺悟;也就是他自己會念〈楞嚴咒〉,也願意其他人念〈楞嚴咒〉,不是說單單我自己會念就好,不歡喜其他人念,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不是這樣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麼利益,也歡喜其他的人得到什麼利益;我自己聽經得到聽經的好處,我明白做人學佛的道理,我也勸我的親戚朋友都來聽佛法、學佛法,都得到同樣的好處,這也叫覺悟有情。

  “菩薩”又有另外一個講法,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個菩薩他原來是什麼來的呢?原來也是一個有情的衆生,不過他覺悟了,成爲衆生之中的一個覺悟者。因爲他在衆生之中得到覺悟,所以現在他也要覺悟一切衆生,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又有通教菩薩、別教菩薩、圓教菩薩、藏教菩薩,藏、通、別、圓四教都有菩薩。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薩;你心量再大一點,就是通教的菩薩;你心量再發得廣大一點,像普賢菩薩或者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圓教的菩薩;你若比圓教差一點,就是別教的菩薩。又有十地菩薩: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叁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乃至十地菩薩。菩薩也有很多種,不是只是一種菩薩;菩薩裏邊又有千差萬別,就好像我們人有很多的階級一樣。總而言之,菩薩覺悟前邊所說“無所得”的這個道理,他明白“心無挂礙”這種的法,所以他“心無挂礙”了。 

  依據般若彼岸齊。他依照這個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齊”,就是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無挂礙離報障。你這個心沒有挂礙,就離開你這個報障了。什麼叫報障呢?我們這個身體就叫報障。爲什麼我們有這個身體?就因爲有所挂礙。你若無挂礙了,也就是苦樂一如,也無苦、也無樂;也就生死一如,也沒有生、也沒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無動于衷了。苦樂一如也就是順逆一如,在順的境界是這樣子,逆的境界也是這樣子。總而言之,沒有什麼可以把他的心給搖動的。爲什麼不能搖動他的心呢?因爲他無挂礙了。有所挂才有所礙,無所挂就無所礙。

  這“挂”是怎麼樣呢?就是吊上,在這兒挂著。“礙”,就是有所障礙。你若無所挂,根本就沒有一個挂,又怎麼會有個礙呢?你能無挂就無礙,所以說“無所挂礙”。無挂礙,也就是了生死了,這時候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沒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告訴他:“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來了,就要跑了,說:“我從來沒聽見這個法,怎麼“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這種道理,所以現在說的是菩薩。 

  菩薩悟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頭轉身,能以一回頭就是了;就是你一轉、一轉身也就是了。爲什麼我們不明白菩提?就因爲我們背覺合塵,你再能背塵就合覺了。心無挂礙這個時候對一切生死、苦樂、順逆的境界都無動于衷,這就無挂礙。這個時候就離報障了,這個身體的障礙就會離開了。我們爲什麼離不開這個身體?因爲我們把身體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爲的什麼?就爲了這個身體。想法子給這個身體做個好好的奴隸,做個好好的馬牛,不願意對不起這個身體。

  可是這個身體對你毫不客氣,爲什麼呢?你對它再好,啊!好像那個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時候,膚腠也潤澤,氣血也充滿;等到老的時候,就“發白面皺,逮將不久”了,發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皺紋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這臉上一層一層的走。“逮將不久”,很快就會死了。這都是因爲有挂礙,挂著這個身體就有報障。你若無挂礙了,不執著這個業報的身,就是無我了,無我就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