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P15

  ..续本文上一页了。 

  第五、以禅定度散乱。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有工夫就会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乱了。 

  第六、以般若度愚痴。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这是事六度。 

  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有形象可表现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但还有一个执着,“我这回做布施,我就没有悭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无所执着了。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无作六度”,一点执着也没有,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所以叫“无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这么样子讲的。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这事六度,是藏教菩萨所修的,所以说“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圆教菩萨修理六度,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顿明”,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没有事六度的执着了。

  无智破执空诸相。“破执”,无智就是破还有般若这个执着。“空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了。

  不得非证了法融。“不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也就是不执着证得佛果,就是“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不是说没有众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虽然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这就是没有执着。“无智亦无得”,就是不要执着这种的智和得。这个“无”就是一个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里没有一切执着,这就叫“了法融”。

  于一毫端现宝刹。证得这个境界,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刹,这是小中现大。

  坐微尘里转*轮。坐在一粒微尘里,可以转大*轮,这是《楞严经》上的道理。

  此语说出鲜诚信。这种话说出来,很少人能相信的。

  未悉知音有几人。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虚老说:“走遍天涯寻知己,未知若个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边,走到天边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个是知音”,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怎么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这叫知音。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这就没有知音;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道理,这就有知音了。有人说:“法师!你这一讲呀,我明白你说什么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说:“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说:“我也明白,也没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么上看呢?我说偈颂,讲道理,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是知音;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不知音。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说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说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宝王刹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坐微尘里转大 *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你明白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学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轮的时候,就明白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

  心无挂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

  

  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无得”,无得二乘有余的涅槃。 

  “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执着,令你没有执着有所得的心,没有执着证果的心,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怎么叫“证而无证”?你证得这个果,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着;没有这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槃。所以“无所得”是本经的宗旨。 

  “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挂碍”。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为有所挂碍;有所挂碍就不能自在;无挂碍就得到自在。无挂碍就能破除报障。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现在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就破除报障了。障有三种:报障、业障、烦恼障。“心无挂碍”就能破报障;你有所挂碍,这个报障就破不了。无挂碍就是怎么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证得人、法二空这种境界。 

  无修无证无所得。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为什么?修完了。也无所证了,为什么?已经证得了。他已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毕,所以叫无证、无所得。那么无修、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也无所得。你若有一个所得,就有所执着。

  有相有为有尽时。你若是着到相上,或着到有为法上,都会有穷尽的时候,不会永远无尽的。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无证、无所得。你什么也无所得了,这时候就是无挂碍了。

  菩提萨埵悟斯理。Bodhisattva、菩提萨埵是一样的,什么叫“Bodhisattva”呢?在中国人叫菩萨,具足就叫Bodhisattva,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Bodhi”翻成觉,“sattva”就翻译成有情,Bodhisattva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什么是有情呢?这个“有情”不是单单指人说的,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菩萨觉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也就是他自己会念〈楞严咒〉,也愿意其他人念〈楞严咒〉,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不欢喜其他人念,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不是这样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也欢喜其他的人得到什么利益;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学佛法,都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叫觉悟有情。

  “菩萨”又有另外一个讲法,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不过他觉悟了,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又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圆教菩萨、藏教菩萨,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大一点,就是通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圆教的菩萨;你若比圆教差一点,就是别教的菩萨。又有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乃至十地菩萨。菩萨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是一种菩萨;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总而言之,菩萨觉悟前边所说“无所得”的这个道理,他明白“心无挂碍”这种的法,所以他“心无挂碍”了。 

  依据般若彼岸齐。他依照这个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齐”,就是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无挂碍离报障。你这个心没有挂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挂碍。你若无挂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挂碍了。有所挂才有所碍,无所挂就无所碍。

  这“挂”是怎么样呢?就是吊上,在这儿挂着。“碍”,就是有所障碍。你若无所挂,根本就没有一个挂,又怎么会有个碍呢?你能无挂就无碍,所以说“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了生死了,这时候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来了,就要跑了,说:“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怎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 

  菩萨悟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头转身,能以一回头就是了;就是你一转、一转身也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心无挂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苦乐、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这就无挂碍。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就为了这个身体。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做个好好的马牛,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

  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为什么呢?你对它再好,啊!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肤腠也润泽,气血也充满;等到老的时候,就“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了,发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逮将不久”,很快就会死了。这都是因为有挂碍,挂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你若无挂碍了,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