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共同在一起,你找我毛病,我找你毛病。但若真要有毛病,大家還是一定要找的,一定要找到毛病。若不找到毛病,那麼自己的毛病太多,修行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個念經對自性上是有幫助的。幫助什麼呢?幫助開智慧。念《金剛經》也是開智慧,念《心經》更是開智慧的。所以念經雖說是沒有好處,其實這好處是最大的,你看不見的。你看不見的,這才是真好處;你能看見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經”還有另外四個意思,就是貫、攝、常、法。
“貫”就是“貫穿所說義”,把佛所說的義理都貫穿到一起了,好像用一條線把字都穿成一串。
“攝”是“攝持所化機”,經能攝受一切衆生的機緣,對症下藥。什麼叫攝?我常常講,你看見吸鐵石了沒有?那個吸鐵石,鐵塊雖然離得很遠,它也能把那個鐵給吸上來。經也就好像吸鐵石一樣,所有的衆生就都好像鐵塊似的,又硬又剛強,脾氣也大,毛病也多,可是一吸到這吸鐵石上,慢慢也就軟了,慢慢毛病也沒有了,這就是攝。
“常”就是古今不變,也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經常的法。無始無終,亘古亘今,由古來到現在,都是依照這個經典去修行,這就是常。古今不變就叫常。
“法”是個方法,就是叁世同尊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幹什麼的呢?就是用來修行的。這個修行的方法,無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用它來修行,所以叫叁世同尊。
“經”又有繩墨的意思。好像古來做木匠的,都有那麼一個墨鬥,墨鬥上有一條繩線,用那個墨 ink 染成黑色。在需要畫直線的地方,木匠就把這個墨鬥放在上面,把繩一拉出來,用手往前一拎,再放下,這木板上就現出一道黑印了,不像現在有這個尺,有這個鉛筆,就可以畫一道線。所以這個繩墨也就有規矩、准繩的意思。經就是一個規矩,你若念經就會守規矩,不念經就不守規矩。我們現在研究這個般若,一定要守般若的規矩。你守般若的規矩,就會開啓你的智慧。
五重玄義:(二) 顯體
空諸法相體絕言。按照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解釋經名,這部經是以法喻爲名。第二是顯體。什麼是這一部經的體呢?“空諸法相”就是它的體。空諸法相也就是諸法空相,你不要弄錯了,說:“那個諸法空相就是諸法空相,這個空諸法相和這個文字不相同啊!”這是相同的!這是中國這個文法上的。這“是諸法空相”也就是“空諸法相”。“是諸法空相”那“空相”也沒有相了。這個“空諸法相”的那個“法”,那個“是諸法空相”和這個“空諸法相”,這是一樣的。
“體絕言”,以“空諸法相”作它的體,作這個經的體,這是這一部經的體。“絕言”就是沒有什麼可以說的。這個體就是空諸法相,什麼都沒有了,你說有什麼好說的?所以說“體絕言”,已經就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第四句講的是體。
五重玄義:(叁) 明宗
宗趣原來無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這部經是以什麼作它的宗旨呢?以“無所得”爲它的宗旨。經上說:“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就是無所得。因此以“無所得”作爲這部經的宗趣。
譬如我們人,所有的人都叫“人”,這是人的一個通用的名稱,好像所有的佛經都叫“經”一樣。你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就是“釋名”了,解釋名字。或者叫張叁,或者叫李四,就有個自己的名字了。張叁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個什麼樣子?他的體是個什麼樣子的?體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沒有眼睛?有沒有耳朵?有沒有鼻子?這就要研究他的體了,這就是顯體。顯體然後就要明宗。明宗是怎麼樣?哦!他這個人是很高的,大約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這個人很有學問,大約可以做一個秘書secretary,或者作 boss,這就叫明宗。我現在是用這個世法來給你們講佛法。
五重玄義:(四) 論用
力用驅除叁障蠲。第四是論用,論他這個人可以做什麼?“力用”就是他有什麼用?可以做什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做什麼呢?它可以破除叁障。所以“破除叁障”就是它的力用。
叁障是什麼呢?我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叁障。叁障:第一就是報障,第二就是業障,第叁就是煩惱障。
一、報障。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怎麼叫正報?怎麼叫依報?正報就是正當來受報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依報就是依靠這個來生活而受報,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們人這個正報的身體,有好的,有壞的。有的相貌生來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圓滿,人人見著人人就歡喜,人人愛敬。見著這個人哪,人人都歡喜他,看著他有這種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樣子。什麼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這樣的人,人人見了都贊歎:“喔!這個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這又分出兩種。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沒有善根,這是什麼呢?這種人多數是妖魔鬼怪來到世界上。什麼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裏頭藏的妖怪,就是那個精靈、魑魅、魍魉等,這些妖怪年頭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後來他也死了,死了來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聰明一點。但是他做事一點也不聰明,盡做糊塗事。什麼壞他做什麼,啊!專門不守規矩。哪一種事情是對人最有害處,他大約就做這一種事情,所謂“唯恐天下不亂”,專門擾亂社會的秩序。這一類就是有智慧而無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盡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經典,所以智慧就沒有那麼多,很愚癡的,這是有善根而無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滿,壽命又長,也富貴,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醜陋,壽命也不長,很小的歲數就死了,這都是前因後果所現出來的正報。
依報,就是我們依以爲生的衣、食、住、行。依報也是由前生所種的因來的。你前生種善因,今生果報就好;前生種惡因,今生果報就壞。所以,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種惡因,將來就不會受惡的果報了,這叫報障。
二、業障。業就是事業的業,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種事業來做。一做事業,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困難的事情發生。遇到困難的問題,就會生出煩惱,生出種種不愉快的事情,這就叫業障。
叁、煩惱障。我們人都有煩惱,這煩惱多數由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多數由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癡心生出的。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有貪心,貪不來,就生出煩惱了。你有脾氣,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煩惱。你愚癡,不明白了,就生出煩惱。爲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爲你有一種慢心,你有一種驕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種煩惱。爲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爲你有一種疑心,對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懷疑,一懷疑也就生出煩惱。還爲什麼生出煩惱?因爲你有邪見,見解不正當,所以就有煩惱生出來。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你有真正的這個智慧,對一切事情就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終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會有煩惱。所以煩惱障是由貪、瞋、癡、慢、疑、邪見生出來的。
這部《心經》能把這叁障給破除了,破除報障、業障、煩惱障。它怎麼破除的?因爲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動的真心,所以能把這叁障給破除了。我們明白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叁障給破除了。
五重玄義:(五) 判教相
熟酥判作斯教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教義屬于熟酥,這熟酥是指五時裏的第四“般若時”。
佛說法分爲五時八教,這五時和八教,都是天臺智者大師他判斷出來的。今天我就依照權實這兩種的智慧,來解說五時。
第一,華嚴時。《華嚴經》是佛最初所說的法,說了二十一天。在這個法裏頭有“一權一實”,一種權法,一種實法;一種權智,一種實智。怎麼說它一種權智、一種實智呢?《華嚴經》裏邊講的法界的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那麼在這個教義裏邊,它雖然是爲菩薩說的,但是在實智的真實的佛法裏邊,也有一種方便權巧的法,所以是一權、一實。
第二,阿含時。這個時候是“唯權無實”,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那個時候的衆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誘導這一些個衆生,來化度這一些個衆生。這時佛說的都是方便法門,所以在第二時裏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沒有實智。
第叁,方等時。這個時候是“叁權一實”,有叁種的權法,一種的實法。爲什麼叫“方等”呢?因爲這時候是四教並談,同時講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別、圓。所謂“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彈偏,就是說:“你那個偏的不對。”斥小,是說:“你這個小乘也錯了。”歎大,就是贊歎大乘。褒圓,就是褒獎圓教。叁種的權法就是藏、通、別,一實就是圓教,所以方等時是叁權一實。
第四,般若時。般若時是“兩權一實”,有兩種權法,一種實法。兩權就是通教、別教這兩種權教,一實就是講的圓教。
第五,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是“唯實無權”,只有一個實智,沒有權智,沒有方便權巧的法。
所以這五時若按著權實來論,法華的時候是唯實無權,般若的時候是二權一實,方等的時候是叁權一實,阿含的時候是唯權無實,華嚴的時候是一權一實,它是有頓漸的。這是按著這個五時來用這個權實二智,來講這五時。這五時若往詳細地講,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講經,每講一次經,就多講一點你們沒有聽過的,那麼你們聽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
摩诃逆轉般若船。“摩诃”是大的意思,“逆轉”就是倒過來,倒過來什麼呢?倒過來般若船。“倒過來般若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