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P3

  ..續本文上一頁著猶霜雹故;當觀利養,于親友家瞻候顔色生憂惱故;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當觀利養,于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當觀利養,于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當觀利養,先得後失怨憎生故;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當觀利養,爲于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當觀利養,乃至禅定解脫叁昧叁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于法住墮惡道故。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于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于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爲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系屬在家、出家,住于真實最勝意樂,不爲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舍耽味故,衆魔境界得解脫故;一切諸佛之所稱贊,諸天及人亦當愛羨,于諸禅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其心質直無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于少欲,爲斷貪愛而發起故。”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愦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愦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彌勒,雲何名爲樂于愦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叁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欲,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舍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懷染著,十叁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于佛,十九者、不愛于法,二十者、不愛于僧。彌勒,是爲菩薩觀于愦鬧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舍離諸貪瞋, 不住于愦鬧,

  若有專住彼, 是過不應作。

  憍慢及覺觀, 皆由愦鬧生,

  壞行無戒人, 稱歎于愦鬧。

  愚人樂世論, 退失第一義,

  放逸多覺觀, 是過不應作。

  比丘舍多聞, 言論不如理,

  損減諸禅定, 常思惟世間,

  耽著思惟者, 何得于寂靜?

  其心常散逸, 永離于正觀,

  速得非梵行, 諠雜無儀檢;

  亦不曾愛佛, 及愛于聖衆,

  棄舍離欲法, 耽著非法言。

  我常舍千身, 支分及頭目,

  爲求無上道, 聞法無厭足。

  是諸非法人, 少聞便厭舍!

  我昔作國王, 爲求四句偈,

  妻子及財寶, 悉皆能施與。

  何有于智者, 而不勤聽法?

  我嘗舍一切, 非法之戲論,

  爲于百千劫, 難得解脫故。

  汝等應欣樂, 志求微妙法!

  若樂于解脫, 最勝功德者,

  世間諸事業, 皆所不應問,

  衣食無勝利, 亦不證涅槃;

  當稱歎最勝, 善來諸比丘,

  應敷座令坐, 互說諸法要。

  人身甚難得, 隨分行白法,

  讀誦及禅定, 汝應如是問。

  如來入涅槃, 遺法當滅壞,

  比丘多放逸, 樂衆棄閑靜,

  爲飲食利養, 晝夜談世話。

  愚人于夢中, 驚怖而漂溺,

  自知多毀犯, 當墮叁惡道。

  應生歡喜心, 獨處于閑寂,

  若在阿蘭若, 志求無上道。

  不應見人過, 自謂最尊勝,

  憍恣放逸本, 莫輕下劣人,

  彼于遺法中, 漸次而解脫。

  比丘雖破戒, 深信于叁寶,

  是則解脫因, 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 勿驚于放逸,

  余習法應爾, 是故不須說。

  若清淨比丘, 伺他人過失,

  是最非真實, 不名修正法。

  如理修行者, 當須自觀察,

  求道諸比丘, 舍離惡言論,

  常以歡喜心, 獨處于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于獨處閑靜?”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彌勒,雲何名爲樂于世話二十種過?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于諸诤論多起執著;叁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爲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壞于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禅定、智慧曾不熏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于聖智;九者、不爲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爲辯才者常懷輕賤;十一者、爲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叁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伎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爲人棄舍;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彌勒,是爲菩薩樂于世話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憍傲于多聞, 執著諸诤論,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話過。

  遠離正思惟, 身心不寂靜,

  退失于法忍, 是名世話過。

  其心不調順, 遠離奢摩他,

  及毗缽舍那, 是名世話過。

  不尊敬師長, 愛樂于世論,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諸天不恭敬, 龍神亦複然,

  退失于辯才, 是名世話過。

  聖者常呵責, 如是耽著人,

  唐捐于壽命, 是名世話過。

  諸行皆缺減, 遠離大菩提,

  命終生憂苦, 是名世話過。

  疑惑心動搖, 猶如風吹草,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譬如倡妓人, 贊說他勇健,

  彼人亦複然, 是名世話過。

  隨逐世語言, 染著諸欲境,

  常行于邪道, 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 谄曲多诤論,

  遠離于聖行, 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搖動,

  如猿猴躁擾, 是名世話過。

  智慧多退失, 無有覺悟心,

  愚者所攝持, 是名世話過。

  迷惑于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與煩惱俱, 是名世話過。

  愚人樂世話, 盡壽常空過,

  不如思一義, 獲利無有邊。

  譬如甘蔗味, 雖不離皮節,

  亦不從皮節, 而得于勝味。

  皮節如世話, 義理猶勝味,

  是故舍虛言, 思惟于實義。

  智慧諸菩薩, 能知世話過,

  常愛樂思惟, 第一義功德。

  法味及義味, 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 心生不欣樂?

  是故應棄舍, 無利諸言話,

  常樂勤思惟, 殊勝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 諸佛所贊歎,

  是故明智人, 當樂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薩求于如來真實智慧,而複樂于虛诳世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彌勒,雲何名爲樂于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沈重,叁者、顔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疱,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闇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叁者、爲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爲人輕賤。彌勒,是爲菩薩樂于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檢, 懈怠少堪任,

  顔色無光澤, 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 風黃多積集,

  四大互違反, 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 身體無光潤,

  聲嘶不清徹, 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疱, 晝夜常昏睡,

  諸蟲生機關, 是樂睡眠過。

  退失于精進, 乏少諸財寶,

  多夢無覺悟, 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 樂著于諸見,

  熾盛難療治, 是樂睡眠過。

  損減諸智慧, 增長于愚癡,

  志意常下劣, 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 常懷懈怠心,

  非人得其便, 是樂睡眠過。

  蒙愦失正念, 諷誦不通利,

  說法多廢忘, 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 住于煩惱中,

  其心不安樂, 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減, 常生憂悔心,

  增長諸煩惱, 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 亦不求正法,

  常行非法中, 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 損減諸功德,

  遠離于白法, 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 恒少于歡喜,

  支分多羸瘦, 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 嫉妒精進者,

  樂說其過惡, 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 常離于睡眠,

  愚人增見網, 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 勤修清淨道,

  離苦得安樂, 諸佛所稱歎。

  世間諸伎藝, 及出世工巧,

  皆由精進力, 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 了知睡眠過,

  安住精進力, 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 常生精進心,

  舍離于睡眠, 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生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