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病真相:我們把自己變成了垃圾桶

  生病真相:我們把自己變成了垃圾桶

  

  從身體的生理結構來看,最容易給人的健康帶來威脅的地方在于那些直接與外界接觸的人體器官,包括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相關的器官以及皮膚,這些器官的重要性就像邊防對國家的重要性一樣。與消化系統相關的器官(口腔、食道、胃、腸等)除了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 進行物質交換外,對人體還有另外一層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裏是人體的糧草倉庫,負責供給身體運作需要的各種原料和養分。這樣一個功能,其重要性我們可想而知。對于戰爭而言,糧草絕對是一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對于我們的健康而言,管好消化系統這個糧草倉庫也絕對是一個重要的任務。

  垃圾食品新解

  對于人體來說,所謂的垃圾就是人體沒法利用的東西。這些無法利用的東西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身體無法排泄的東西,另一種是被我們放進嘴裏的垃圾食品。把垃圾食品放進嘴裏的動作就像把垃圾放進垃圾桶的動作,我們的身體也就被迫像垃圾桶一樣裝著被我們津津有味地放進嘴裏的垃圾。

  大家都知道垃圾食品對健康沒好處。相信沒有人明知是垃圾食品還會吃得津津有味。問題的關鍵並不是人們是否知道垃圾食品有害健康,很顯然,國家在這方面的教育宣傳做得很好,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垃圾食品有害健康。但是問題是很多人根本無法分清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哪些不是。當人們將那些自以爲很安全、很健康的食物放進嘴裏時,健康也就這樣一點點地被替換、被偷空,無知就像一杯杯甜蜜的毒酒,而我們卻毫不知情,偶爾還會沈醉在這美味的陷阱中。

  其實很多食物放久了我們都會把它們當成垃圾扔掉,但奇怪的是,當它們變成另一種形式,我們卻經常不能把它們認出來,例如變成速凍水餃肉餡的豬肉,變成火腿腸的雞肉,變成果脯的蜜棗等等,我們忘記想想這個豬肉、那個雞肉在被我們吃進肚子的時候到底在貨架上、在貯物室中放了多久了。難道僅僅是因爲它們利用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如防腐技術等處理後,看起來還新鮮、吃起來沒有怪味,我們就認爲那依然對我們的健康有益嗎?那些食物,已經放了很久了,但是看起來卻沒有變質,爲什麼它們放那麼久都沒有變質呢?在自然界生存的各種微生物(如細菌之類的生物),具有自然界最強的分解和利用食物的能力,它們都毫無辦法。難道我們的身體擁有比細菌更強的消化利用食物的能力嗎?顯然不是,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防腐劑更是一場惡夢。

  不像垃圾的垃圾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食物也是如此。許多食物,我們對它們非常熟悉,已經到了毫不猶豫就會放進嘴裏的程度,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些食物到底是否爲垃圾食品,是否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傷害。這些食物就是那些不像垃圾的垃圾食品,精製的米面首當其沖被列入這個黑名單,食用油也不例外。將這兩種食物作爲典型列出來,是因爲這兩種食物對人們來說是生活的必需,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日叁餐都會吃到的食物。從我們把每天進食稱爲"吃飯",我們就可以了解這個"米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們還是要指出,現在人們對"米飯"是存在著一些誤區的,這些誤區不容易被我們發現,但是會給人的健康帶來重大的影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一直習慣于以各種米面作爲主食,也習慣將油用于各種菜肴的烹製過程中。一直以來,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因爲祖輩們傳下來的就是這個樣子,而身邊的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們的祖先不是吃得好好的嗎?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吃?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基本的問題:今天我們擺在飯桌上的米飯和菜肴是否還是和我們祖先所食用的一樣?

  今天的米飯和菜肴與祖先所食用的是否一樣?簡單分析一下,我們至少可以發現以下叁點不同,首先,今天的食物與昔日的食物種植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生長周期也不同。現代谷物則不同,由于耕作技術的發達,谷物生長周期被縮到最短,土地也變得越來越貧瘠,谷物雖然在産量、外觀上依賴科技的力量得到大大的改進,但是其營養成分卻大打折扣。

  第二點不同在于,對谷物的加工工序不同。科技的進步使我們能夠運用機械化的手段對谷物進行精細的加工,與我們祖先石磨粗加工相比,看起來似乎進步了不少,但是卻使我們食用的谷物營養成分大量流失。

  第叁點不同在于今天我們攝入米面的量要比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量都要大,而攝入如此大量的米面的同時,大部分人從事體力勞動的量卻大大減小。這種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錯位,引起了身體內部生理的紊亂。我們應該很容易理解一個道理,即使是水如果喝太多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大碗大碗地吃精米面的動作,其實就像在往自己身上捅刀子一樣,那種感覺,像是在自殘!當然,精米面對健康的威脅並不是來自某一頓飯,我們不會因爲吃了一頓白米飯而患可怕的疾病。它的威脅來自于每天都在吃,而且幾乎每天都在多次地吃。有道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精米面對健康的影響是需要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積累,才會慢慢表現出來,很多人在中年之後,在吃了精米面幾十年之後,終于開始出現了各種奇怪的慢性病或是有了些說不清、檢查不出的健康問題,這應該不是一個單純的巧合。許多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骨質疏松、關節炎、內分泌紊亂、失眠、焦慮等,與長期過量攝入精米面有很大的聯系。

  糖帶來的浩劫

  很多人好像並不喜歡糖,也不吃甜食,怎麼還會因爲糖而影響健康?也許你會很吃驚,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健康居然還會和糖扯上關系。事實上,很少人會把一勺糖大口地放進嘴裏,去享受那種甜味所帶來的刺激。不過有不少人應該會喝咖啡,或者喝奶茶,或者吃餅幹,或者吃些小零食類的。不管你是否真的喜歡糖,很遺憾地告訴你,它在我們生活中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幾乎無可避免,所以糖對于人體來說特別容易過量,而一旦過量停留在人體中就會變成垃圾,而且是非常麻煩的垃圾。我們大部分的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攝入了過多的糖,完全意識不到我們所消耗的糖的分量之大。我們好像對糖太熟悉,熟悉到了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是對我們健康的一個嚴重的威脅。糖很少是以單一形式存在,它大多以食品添加劑的形式被添加到各種食物當中,使我們在食用其他食物時已經不知不覺攝入了大量的糖。這可能是你生活中的第一個不小心,所以,假如你希望從現在開始爲健康做點什麼的話,不妨好好地看看你放進嘴裏的各種食物,是否含有了過多的糖分。

  食用油:美味的陷阱

  人們在使用食用油的過程中有兩個對健康非常不利的誤區,一是在烹饪過程中放的油太多,此外很一大部分家庭用的食用油對健康都不利。

  和米飯一樣,今天有另一樣東西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吃得都多,那就是油。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能夠在做菜的時候隨心所欲地加入那麼多的油。無論是在自家做菜,還是在飯店吃飯,每道菜必然是多油才能味美。相信很多母親也在經曆著這種變化,過去惜油如金,每做道菜都要掂量著放油,幾斤的油要用上一年,現在則開始不同,用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痛快過,想放多少就加多少,不用像過去那樣擔心哪天油不夠用,現在的日子比以前要過得輕松,起碼不用擔心買不起油,市場裏也隨時都能買到想要的油。畢竟油放得多炒菜才夠香,吃時口感才好。

  但是問題來了,當我們享受著油給我們帶來的美味時,大量的油脂也湧入了身體。人體處理這些油脂的能力還遠遠沒有進化得如此完美。身體進化的速度,遠沒有人們吃油習慣改變得那麼快。

  處理過的食用油並不是因爲偶然一兩次食用就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幾乎我們每天都在攝入這些身體不需要的脂肪,積累在體內無法排出,成爲威脅健康的又一禍首。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傷害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從現在起,清理一下廚房和冰箱,盡量選用高質量的橄榄油或亞麻油。同時,有益的脂肪酸也可以在有機的、新鮮的、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食物中找到,像植物生的種子、生的堅果等。高質量的蛋類、肉類和魚也是很好的脂肪酸來源。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脂肪酸很容易在高溫中被破壞,所以盡量避免高溫來製作這些食物。

  剩飯菜惹的禍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保持吃剩飯菜的習慣。我父母那輩人,因爲年輕的時候窮過,受過苦,深知糧食的珍貴,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每一粒糧食,因此吃剩飯菜便成了他們這代人的"優良作風"。當然,現在的年輕人也有吃剩飯菜的,當然他們吃的原因大部分已經不是處于對糧食的珍惜,而是時間太少或精力有限,通常晚餐一頓做夠明天早餐和中餐的飯菜,然後帶去上班。無論是"優良作風"也好,還是節約時間也罷,假如堅持吃剩飯菜,那麼最終只能淪落成爲"垃圾桶"。

  剩飯菜裏面有什麼?就營養成分來說,最多的是糖分,然後就是反式脂肪酸、少量不完全蛋白,然後就是大量亞硝酸鹽,細菌,幾乎沒有維生素和消化酶。所以你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嗎?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垃圾,不過就是很難去重視這個問題,因爲這些東西吃下去之後,似乎不會馬上出現一些不良的狀況,好像也沒什麼很大的健康問題出現。除非有些飯菜剩得時間太長,人吃了會壞肚子。不過,其實身體是有給信號給你的,只是你沒有注意,比如說味覺退化、體型走樣、臉色異常等,這些都是經常吃剩飯的人的基本特征。

  有一種毒物叫街邊小吃

  在中國,有人的地方基本上就有小吃的存在。小吃的起源本是農耕社會巧婦在農忙或收成時爲家人准備的可口豐盛的食物,還會將做好的小吃作爲禮物分一些給親友、鄰裏,共享美食。這種小吃的烹饪水准往往代表了這家主婦的手藝和全家的臉面,因此質量自然是精益求精,日積月累也就流傳在各地了…

《生病真相:我們把自己變成了垃圾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