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凡聖只在迷悟間(第一屆觀自在禅修營開示)

  凡聖只在迷悟間

  ——第一屆觀自在禅修營開示

  濟群

  歡迎各位參加“觀自在禅修營”。這是西園戒幢律寺舉辦的首屆禅修營,招收的學員主要面心理學界。之所以這樣定位,因爲這一領域的從業者對人類心靈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注。而佛法修行所致力的,正是通過對內心的認識和觀照,進而調整心行,改造人生。

  目前,整個社會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失衡,並且到了危機四伏的地步。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各類惡性事件,正是向我們敲響的一次又一次警鍾。所以,對各種心理問題的疏導、調節和改善,不再局限于部分人群,而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作爲以自利利他爲使命的佛弟子,我們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我們的努力不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很多人對佛教充滿誤解與隔閡,甚至完全排斥。鑒于這樣的現實,有必要和心理學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攜手合作,共同探討,以期找到最易爲社會大衆所接受的,治標和固本相結合的改良方式。

  我們目前所接觸的心理學,主要是西方心理學,至今不過百余年曆史。而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佛教,自古也有心學之稱,因爲它所關注的正是人類心靈。在佛典中,有大量關于心的教言,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淨則國土淨”等。僅《大正藏》中,提及“心”之一字的即有四十多萬處。可見,佛教正是以心作爲認識世界和修行解脫的立足點。

  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他所成就的並不是外在的什麼,不是羽化成仙,亦非長生不老,而是對心性的透徹認識,對迷惑、煩惱的徹底解除。用佛教的話來說,是證悟了心的本質——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人類最了不起的成就。因爲發展科技所改造的只是外部環境,而認識心性才是完善自身的唯一途徑。如果自身問題重重,即使有再豐富的物質條件,還是無法獲得我們所希求的幸福安樂。因爲能夠感受幸福的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的心。

  佛陀成道後,一生致力于傳播真理,爲我們留下了大量言教,後結集爲經律論叁藏,流傳至今。所有這些經典及經典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教導我們如何開啓生命內在的智慧,解除無始以來的迷惑煩惱。換言之,就是啓動心的正向能力,以此對治負面情緒。事實上,這種負面情緒正顯現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和破壞力。近年來迅速蔓延的一些網絡用語,如郁悶、崩潰、糾結等,無不是負面情緒恣意生長、不斷侵占心靈空間的表現。若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失控的局面。

  對個人來說,心是幸福安樂的根本;對社會來說,心又是和諧安定的所系。所以,調心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

  【見地和禅修——佛法的兩大內涵】

  佛教在印度經過聲聞乘到菩薩乘的弘揚,後流傳各地,形成南傳、漢傳、藏傳叁大語系及衆多宗派。雖然各語系和宗派的佛教呈現出變化多端的面貌,但主要內涵無非是兩方面,一是見地,二是禅修。或者說,是理論和實踐。由理論指導實踐,又由實踐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使之逐步落實于心行。

  見地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內在心靈及外在世界。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自己。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難道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嗎?那麼,你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知道我們每天念念不忘的那個“我”是什麼嗎?知道“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嗎?知道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藏身何處嗎?如果不知道答案,我們不過是這個世界的茫然過客,除了隨業流轉,絲毫也不能改變什麼。

  改善生命的關鍵,正取決于我們對自身的認識程度。就像醫生需要了解身體的病變狀況方能對症下藥那樣,我們也要了解內心的種種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予以解決。但僅僅了解是不夠的,還須通過相應的技術來落實,使這些見地真正發揮作用。禅修的方法就相當于技術,這是幫助我們調整並改善內心的一門特殊技術。否則,我們即使能認出煩惱,但沒有對敵的經驗和武器,依然會在和煩惱的對壘中束手無策,敗下陣來。

  不同宗派所建構的修學體系,正是代表它所立足的認識與改善心靈的見地,以及在這一見地指導下使用的禅修技術。這是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完整體系,其深度,在于對內心的透徹認識和究竟改善;其廣度,在于契入角度的多樣性和針對性,能爲不同需求的受衆提供幫助。

  近百年來,西方心理學界也逐步認識到佛法所蘊含的無量智慧,紛紛吸收佛法義理及禅修方法,運用于心理學的研究及臨床治療,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可以說,這既爲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爲弘揚佛法開辟了嶄新道路。有鑒于此,戒幢佛學研究所這兩年也在組織專業人士翻譯 “佛法與心理治療譯叢”,希望將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操作經驗介紹到國內。一方面,可使更多大衆從中受益;另一方面,希望以此加強佛教界和心理學界的深度交流。

  作爲心理學從業者,大家有心認識佛法並身體力行地參與禅修,是很有遠見的。我相信,這將是心理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爲這是一個較爲敏感和危險的職業,經常接觸形形色色的負面問題,如果自身沒有過硬的素質,沒有定期的檢修和充電,是很容易受到困擾的。

  【真心與妄心——修行的不同起點】

  佛教關于心性的理論極爲豐富,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真心的系統,一是妄心的系統。這也是修行的兩個不同起點。

  真心,即如來藏的體系,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教和所有宗教、哲學不共的觀點。佛教中,《楞嚴經》、《楞伽經》、《如來藏經》、《涅槃經》等經典都在闡述這一思想。

  禅宗也是建立在這一見地之上。《六祖壇經?序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即覺悟;自性,即自體。惠能大師開宗明義,直接告訴我們:每個生命內在都具有覺悟的潛質,這就是成佛的潛質。所以,成佛並不是癡人說夢,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當我們體認到內心本具的覺悟潛質,在某個層面就與諸佛無二無別了。這句話雖僅短短十六字,卻振聾發聩——因爲它爲我們指出了生命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但我們還要知道,雖然有希望,卻不能盲目樂觀。我們不妨看看,現在的這個“我”是什麼?抛開外在的相貌、身份、地位,剩下的,無非是一大堆混亂情緒和錯誤想法。我們每天都忙于滿足這樣那樣的渴求,實現這樣那樣的需要,但這些渴求和需要真的是那麼重要嗎?真的必不可少嗎?事實上,很多人從未考慮過這些,只是隨著自己的感覺,撲騰到這裏,又撲騰到那裏,終日忙忙碌碌。這顆心卻依然動蕩,依然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我們甚至不敢閑下來面對自己,因爲這種面對會讓那些貌似重要的追求變得不堪一擊,這將讓人多麼沮喪,多麼無所適從呵。

  所以說,雖然我們具有和諸佛同樣的覺悟潛質,但當下仍是活在妄心的世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世界真相,而是被觀念和情緒處理過的影像,其根源就是無明——這才是我們的現實,也可以說,是我們生生世世面對的現實。因爲我們雖有真心的頻道,但從未啓用,始終都在妄心的軌道中來來去去,生生不息。

  妄心的體系,正是立足于我們現有的心行,由認識它的種種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造,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唯識宗,重要典籍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叁十論》等。在這些經論中,詳盡闡明了認識和世界的關系,並以八識對心作了細致剖析。

  通常,我們總以爲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固有“眼見爲實”之說。但這個“真實”究竟是什麼意義上的“真實”呢?比如,醉漢看到的是“真實”嗎?色盲看到的是“真實”嗎?雖然我們不是醉漢,不是色盲,而是彼此認同的正常人,但我們就看到“真實”了嗎?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世界呈現在我們認識上的影像,而不是世界本身。兩者雖然有關,卻不能混爲一談。若能認清這一點,不再執著于我們所以爲的那些“真實”,很多煩惱就無從而生了。

  而八識則有意識和潛意識之分。其中,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于意識範疇,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屬于潛意識範疇。潛意識的概念,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中提出。但早在兩千多年前,佛教就已認識到潛意識的存在,認識到意識活動不過是整個心靈世界中微不足道的部分。

  唯識宗認爲,第七識代表的潛在自我意識時時影響著前六識活動。人爲什麼會處處以自我爲中心?爲什麼會認同“人不爲已,天誅地滅”的觀點?正是源于自私的本性——這種本性就來自潛意識。而第八識則相當于超大容量的倉庫,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一切生命信息。生命是無盡的積累,在我們證得解脫之前,這種積累是不會停止的。在漫漫輪回路上,我們時刻都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留下各種信息,佛教稱之爲“種子”,這是影響生命未來走向的潛在力量,也是決定性的力量。

  如果不從這些根本著手,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解決終歸是暫時的。就像水流,必須從源頭堵住,才能阻止它的蔓延。同樣,我們也需要找到心理發展的源頭,進而了解它的特征、作用和活動規律,並以正確方式進行引導,才能對心進行有效管理,從而阻止不良情緒,發展良性心理。

  【匮乏與自足——生命的真假需求】

  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務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麼代表著你,什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每天都在關注自己,處處以自我爲中心。那麼,我們現在認定的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也許現在與你有關,但並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實寫照。可我們往往不了解這些,因爲生命中除了覺悟潛質,還有另一種力量,那就是無明,就是不覺。

  …

《凡聖只在迷悟間(第一屆觀自在禅修營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