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和心理學關系的定位——一種自體心理學觀點的闡釋(徐鈞)▪P3

  ..續本文上一頁center">超常心理區間

  

  

  

心理學研究和應用區域

  

  

  

心理學研究和應用區域

  

  

佛教研究和應用區域

  

  

  

佛教研究和應用範圍

  

  

心理學目前開始進入的區域

  

  

  

自閉症

  

  

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礙

  

  

  

神經症

  

  

心理困擾

  

  

  

健康心理

  

  

  

自我完善的思想探索或宗教實踐

  

  

  

佛教解脫成就

  

  

  

人格結構問題

  

  

自戀過度或混亂

  

  

  

適度自戀

  

  

自戀受挫

  

  

  

適度自戀

  

  

  

自戀降低

  

  

利他行爲

  

  

  

無自戀

  

  

  1.在心理學借鑒佛教傳統的臨床治療應用中,我們沒有必要徹底否定佛教傳統方面的心理學貢獻,在各種佛教傳統的古代文獻中有許多寶貴的心理學經驗積累,這些可以幫助當代心理學以新的視角來思考發展和不足。往往許多否認佛教傳統在心理學上的探索成就的學者,更多是出于本身對于佛教的不了解,甚至想當然的誤解。

  目前不少臨床研究表明,佛教的某些禅修方法具有很好的心理治療功效注12。但實際借鑒時還需要謹慎對待,不能簡單的把佛教完全等同于心理學,簡單的把佛教的理念完全等同于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理念。在沒有對療法作實證研究的前提下,輕率地運用一些佛教禅修方法在對于嚴重精神問題個案的治療中,有可能會引起病人嚴重的心理後果。佛教是彼此有很大的交集,但又是有很大不同的兩個心理學系統。

  2.無論是漢傳的禅宗、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在其故事、理念、方法的解釋都是依據緣起模型,因爲這是佛教傳統內心理轉變的核心理論基礎。了解佛教的心理緣起模型:無明——欲愛——苦或樂,對于理解傳統佛教文獻中的心理治療是一種參考點,而這些文獻中包含了許多對于當代心理治療可能很有啓發或直接可以運用的內容。

  3.在佛教方面,華人地區有著衆多數量的佛教信衆,對于佛教信衆的心理疾病,應該采取如何咨詢和治療的策略,這是一個華人心理治療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一思考的基礎就是對于佛教需要有足夠程度的了解,才有可能去真正理解對于佛教徒的心理咨詢應該怎麼作。如果一味以世俗的生活信念和倫理去理解佛教徒,那後果可能是有害,或至少會是效果甚微的。而能夠建立理解佛教教義、倫理與當代的心理學的比較,那這一理解就會變得更爲容易和真實。而對于佛教徒的心理咨詢也會得到發展。

  4.從自體心理學的自戀種種人類表現是一種相當有意義的事情,因爲它可以提供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和各種生活的可能及發展。並且走出自戀的陰影。自戀在自體心理學中是一種中性的概念,它顯示一種常人應有的本性狀態。只有當它的發展受到長期挫折而表現出類似自戀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的項目時,它才是有問題和影響個體生活和人際的。同時這也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一般心理問題可能的産生原因和治療途徑。在一般人則理解了自己生活煩惱的心理學意義上的起源而能夠比較好面對和調整,對于東方古典哲學精華之一的佛教則可以有更多一種更現代性的解釋和幫助理解的途徑。

  注一止禅:訓練將精神注意力集中的一系列佛教修行方法;內觀禅:訓練體驗認識身心及事物是自然因緣條件的聚散而生滅無常的佛教修行方法,也是佛教有別于其它宗教修行的最核心方法。在緬甸地區有這方面大規模的訓練中心。

  注二我執:這裏需要補充一點是,佛教的我執主要是針對身心和世界具有絕對主宰者來說的,佛教認爲這一絕對主宰者是不存在的。但這並不和心理學的自我概念相沖突,因爲具有統合心理各面向的自我功能同樣也存在在佛陀身上。這是一個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佛教的無我並非是針對這一自我功能來說的,而是對于自我功能中過盛的主宰者的認同和傾向來說的。

  注叁阿毗達磨傳統:無比法,究竟真理法,論。屬于佛教傳統中一種正式的討論方式,主要討論世界上的物理、心理、解脫,及有關此類的各種關系的學科。

  注一適度去幻象化:讓來訪者在移情的過度中逐步現實化,而和社會産生正常的人際互動。

  注1 Jack Engler,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chapter 1 ,Shambhala; 1st ed. edition, 1986

  注2Michael St.Clair著,蘇曉波、賈曉明譯,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P190,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

  注3弗洛伊德著,車文博等 譯,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P652,長春出版社,1998年

  注4 Michael Franz Basch 著,易之新譯,心理治療入門,P71,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佛教和心理學關系的定位——一種自體心理學觀點的闡釋年

  注5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P525,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注6 Rahula著,法嚴法師譯,佛陀的啓示,P76,福建莆田廣化寺

  注7 N.Hamilton著,楊添圍、周仁宇譯,人我之間——客體關系理論實務,第六章,心理出版社,1999年

  Michael St.Clair著,蘇曉波、賈曉明譯,現代精神分析“聖經”—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P115——127,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

  注8 M.T.White&M.B.Weiner著,林明雄、林秀慧譯,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P1——13,心理出版社,2002年

  注9 K.Sri.Dhammananda 編,周金言譯,法句經故事集,P114,廣東柏奧置業有限公司,1999年

  注10 傑克*康菲爾德 編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傳佛教大師,P334——336,圓明出版社,1997年

  注11 那爛陀長老 著,學愚 譯,覺悟之路,P261——267,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注12 郭永玉,郭永玉: 靜修與心理健康,P75-81,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佛教和心理學關系的定位——一種自體心理學觀點的闡釋(徐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