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圖》與《牧牛圖頌》中的“修心”比較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徐光興
一、引言
今天,我想就“正念的證悟”這個話題把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我想探討在達到般若正念的過程中,人的心和念頭會有哪些發展變化,用心理學的表達方式來說就是其中的心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禅宗有許多祖師用“牧牛”來比喻修行。關于“牧牛”這個主題,有些禅師創作了圖文並茂的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兩個,其一就是《十牛圖》,宋代廓庵禅師所作;其二是《牧牛圖頌》,宋代普明禅師所作。同樣都是講“牧牛”,這兩個作品的內容有相似之處,但它們還是不同的。我將會把這兩個作品進行一番比較,並且嘗試從心理咨詢的角度理解其中的含義。
報考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正在逐年增加,表達佛教修行理念的《十牛圖》就是這個專業的考研必備知識。我認爲,想要成爲一名臨床心理學方向的碩士或博士,需要做好叁個准備:第一,要有深厚的哲學基礎;第二,對于宗教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第叁,具備一些藝術修養。
除了心理咨詢師,管理者學習佛學、心理學、國學也是非常有益的,因爲這樣可以減輕壓力、淨化心靈,在工作中更好地克己爲公。我寫的《心理禅》一書目前經常供心理咨詢師和企業高管等人士培訓時使用。我在講座時也經常勸請聽衆發善念、發正念,即使只有一部分聽衆把這話聽進去了,只要他們能夠落實,那也是功德無量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理解正念的作用可以圍繞著四個關鍵詞來進行,這四個關鍵詞表達了修習正念需要的一些心理素質。
第一是“靜”。靜得下來,心靈的生命力才能成長。
第二是“深”。我們開展的這項研究具有各個不同的層次,可以漸次深入。
第叁是“遠”。看得遠,樹立人生的長遠目標。
第四是“立”。現在社會上人心比較浮躁,這是由于缺乏信仰、過分追逐功利使然。我們不能隨波逐流,在精神上要像蓮花出水一般卓然獨立,擁有堅定的信仰,擁有正向的人生價值觀。
二、禅與開悟
《十牛圖》和《牧牛圖頌》講的是禅,它們的圖文都包含著禅意。
禅的目的是使人開悟,如果說禅中不包含開悟,就好像講天空沒有雲彩,講糖沒有甜味一樣。“開悟”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直接的非思辨的對事物本質的直觀把握。
東方的禅與西方的心理咨詢不同。西方的心理咨詢比較重視理性;東方的禅比較重視直觀、形象的東西,這種直觀的把握是要將個人的意識從受壓抑的狀態當中解放出來,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洞察”。我有一篇論文,把精神分析學的洞察和禅的開悟做了一個比較,即東方的禅和西方的洞察之異同。精神分析學最後得到的成果取決于洞察的程度,禅的修證成果包含大悟、小悟、頓悟、漸悟。
把東方的禅傳到西方的人物中,日本的鈴木大佐很有名。他說過:“同一世界,同一石頭,同一杯茶,悟與不悟兩境界。”今天我們在西園寺一起喝茶,對于悟和不悟的人而言,喝的這杯茶就是不同的。今天中午我們在西園寺共同吃的素齋,對于悟與不悟的人來說,恐怕在肚子裏的消化也是不同的!
鈴木大佐用形象的描寫诠釋開悟,他說開悟就像沖破黑暗的第一支蠟燭。好比有一個房
間是黑暗的,在其中點亮一支蠟燭,蠟燭發出微弱的光芒,此後再加入一百支、一千支甚至一萬支蠟燭,整個房間變得非常明亮。但是沖破黑暗的是第一支蠟燭,盡管光亮很小,卻是淨化心靈的開始,也是生命覺醒的開始。
關于開悟也有其它比喻,比如“打破黑漆桶”、“桶底脫落”,等等。打破黑漆桶就是打破固有思維的過程。禅宗有很多公案講的是開悟的機緣。開悟的瞬間,心理變化很奇特,仿佛心裏有一道簾子忽然被卷起來了,正如唐代長慶禅師的悟道偈所說:“也大差,也大差,卷起簾來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想要開悟,想要成佛,必須在心上用功。
叁、《十牛圖》與《牧牛圖頌》的比較分析
《十牛圖》與《牧牛圖頌》講的就是在心上用功的方法。它們展示了人的精神困惑和自我探求,表現了人心的磨煉和提升,藝術地反映了生命回歸的進程。牛象征著人的本來自我——這是真實的自我,每個人的真我都是本來具有佛性的。但是我們普遍把真我迷失了,執著的是虛妄的自我。
(一)《尋牛》和《未牧》
《十牛圖》中的第一首頌是《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我對這個頌的理解是:我們在極力尋找失去的心牛,並且因此産生了心理問題。
對于自身的心理問題,需要用正念來解決。正念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自性當中,但是迷失了。我們花了非常大的功夫想要找回正念的力量,到處找尋不得。我們渴望了解“我究竟是誰”、“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等等一系列問題。
《牧牛圖頌》中的第一首頌是《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妄心未調伏時,就像未受馴服的野牛,距離真心與正念甚遠。妄心會産生貪嗔癡、我執以及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也就是“步步犯佳苗”。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強迫症、憂郁症等問題都出現了。
(二)《見迹》和《初調》
《十牛圖》中的第二首頌是《見迹》:
“水邊林下迹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人發現了心牛的蹤迹,即發現了需要解決的人生危機所在。但是對于這頭心牛,還只是看到了部分,沒有看到整體。
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進行點化,法師對信衆進行點化,都有可能幫助人們發現心牛,當然人們自己也可能領悟到這一點。
《牧牛圖頌》中的第二首頌是《初調》:
“我有芒繩蓦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牧童剛剛牽住了牛,但牛是未馴服的。在這個階段,人需要拼命牽住不服帖的妄心。如要製服妄心,非要立大志、發起大勇猛心不可。初調之心猶如心猿意馬,很難控製。
對應心理咨詢中的案例,有些來訪者的問題不斷反複,剛看見進步了,一會兒又後退了。我們在做案例中經常遇到部分來訪者起初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咨詢開始後狀態卻變壞了。其實這不是狀態惡化,而是他以往積累的創傷和不良情緒被激活後,以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了。這時候,咨詢師和來訪者必須勇敢地堅持下去。
(叁)《見牛》和《受製》
《十牛圖》中的第叁首頌是《見牛》:
“黃鹂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看到了完整的心牛,即有了一定的自我感受與自我洞察,對自己的問題開始有了反思。
《牧牛圖頌》中的第叁首頌是《受製》: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指的是在修習正念的過程中不應該有絲毫懈怠。
(四)《得牛》和《回首》
《十牛圖》中的第四首頌是《得牛》: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得牛就是開始學會把握自我、調控自我,想要最終認識自我。但是這個階段的得牛並不等于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全部的認知和行爲,而是在努力轉化自己的行爲,養成新的習性,這其中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牧牛圖頌》中的第四首頌是《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當心牛的癫狂力量漸趨柔和,開始回心轉意時,牧童仍舊不能放手,還得抓緊繩子。
當來訪者開始轉向正念時,心理咨詢師也不應放松警惕,一旦大意,很有可能前功盡棄。
(五)《牧牛》和《馴伏》
《十牛圖》中的第五首頌是《得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相將牧得純和也,羁鎖無抑自逐人。”
牧牛指的是進一步的修習。在這個過程中要耐心地管束頑固的心牛,必須有一個修習的過程,即禅修的過程或者說學習證悟的過程。
《牧牛圖頌》中的第五首頌是《馴伏》: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此時牛已經野性全消,這代表著妄念已經息滅。牛被馴服,可以自然收放,不需要再牽繩子了。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說,到了這時治療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六)《騎牛歸家》和《無礙》
《十牛圖》中的第六首頌是《騎牛歸家》: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這時已經可以做到人牛一體,隨心所欲,懷有得到正果的喜悅心情。牧童騎在牛背上,用羌笛吹奏一曲,無限意境在心頭。
《牧牛圖頌》中的第六首頌是《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禅心已現,自然解脫,進入無礙之境。所作所爲皆出自天真,真實的自我已經回歸。
(七)《忘牛存人》和《任運》
《十牛圖》中的第七首頌是《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紅日叁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得到正果以後,安定在悠然閑適之中,忘記了牛的存在,不必再去時時關注。
《牧牛圖頌》中的第七首頌是《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饑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更濃。”
此時起心動念皆與佛性相應。
(八)《人牛俱忘》和《相忘》
《十牛圖》中的第八首頌是《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寥廓信難通。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
《《十牛圖》與《牧牛圖頌》中的“修心”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