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徐光兴

  一、引言

  今天,我想就“正念的证悟”这个话题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我想探讨在达到般若正念的过程中,人的心和念头会有哪些发展变化,用心理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其中的心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禅宗有许多祖师用“牧牛”来比喻修行。关于“牧牛”这个主题,有些禅师创作了图文并茂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两个,其一就是《十牛图》,宋代廓庵禅师所作;其二是《牧牛图颂》,宋代普明禅师所作。同样都是讲“牧牛”,这两个作品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但它们还是不同的。我将会把这两个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并且尝试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理解其中的含义。

  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正在逐年增加,表达佛教修行理念的《十牛图》就是这个专业的考研必备知识。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硕士或博士,需要做好三个准备:第一,要有深厚的哲学基础;第二,对于宗教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具备一些艺术修养。

  除了心理咨询师,管理者学习佛学、心理学、国学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压力、净化心灵,在工作中更好地克己为公。我写的《心理禅》一书目前经常供心理咨询师和企业高管等人士培训时使用。我在讲座时也经常劝请听众发善念、发正念,即使只有一部分听众把这话听进去了,只要他们能够落实,那也是功德无量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理解正念的作用可以围绕着四个关键词来进行,这四个关键词表达了修习正念需要的一些心理素质。

  第一是“静”。静得下来,心灵的生命力才能成长。

  第二是“深”。我们开展的这项研究具有各个不同的层次,可以渐次深入。

  第三是“远”。看得远,树立人生的长远目标。

  第四是“立”。现在社会上人心比较浮躁,这是由于缺乏信仰、过分追逐功利使然。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在精神上要像莲花出水一般卓然独立,拥有坚定的信仰,拥有正向的人生价值观。

  二、禅与开悟

  《十牛图》和《牧牛图颂》讲的是禅,它们的图文都包含着禅意。

  禅的目的是使人开悟,如果说禅中不包含开悟,就好像讲天空没有云彩,讲糖没有甜味一样。“开悟”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这样的:直接的非思辨的对事物本质的直观把握。

  东方的禅与西方的心理咨询不同。西方的心理咨询比较重视理性;东方的禅比较重视直观、形象的东西,这种直观的把握是要将个人的意识从受压抑的状态当中解放出来,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洞察”。我有一篇论文,把精神分析学的洞察和禅的开悟做了一个比较,即东方的禅和西方的洞察之异同。精神分析学最后得到的成果取决于洞察的程度,禅的修证成果包含大悟、小悟、顿悟、渐悟。

  把东方的禅传到西方的人物中,日本的铃木大佐很有名。他说过:“同一世界,同一石头,同一杯茶,悟与不悟两境界。”今天我们在西园寺一起喝茶,对于悟和不悟的人而言,喝的这杯茶就是不同的。今天中午我们在西园寺共同吃的素斋,对于悟与不悟的人来说,恐怕在肚子里的消化也是不同的!

  铃木大佐用形象的描写诠释开悟,他说开悟就像冲破黑暗的第一支蜡烛。好比有一个房

  间是黑暗的,在其中点亮一支蜡烛,蜡烛发出微弱的光芒,此后再加入一百支、一千支甚至一万支蜡烛,整个房间变得非常明亮。但是冲破黑暗的是第一支蜡烛,尽管光亮很小,却是净化心灵的开始,也是生命觉醒的开始。

  关于开悟也有其它比喻,比如“打破黑漆桶”、“桶底脱落”,等等。打破黑漆桶就是打破固有思维的过程。禅宗有很多公案讲的是开悟的机缘。开悟的瞬间,心理变化很奇特,仿佛心里有一道帘子忽然被卷起来了,正如唐代长庆禅师的悟道偈所说:“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看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想要开悟,想要成佛,必须在心上用功。

  三、《十牛图》与《牧牛图颂》的比较分析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讲的就是在心上用功的方法。它们展示了人的精神困惑和自我探求,表现了人心的磨炼和提升,艺术地反映了生命回归的进程。牛象征着人的本来自我——这是真实的自我,每个人的真我都是本来具有佛性的。但是我们普遍把真我迷失了,执著的是虚妄的自我。

  (一)《寻牛》和《未牧》

  《十牛图》中的第一首颂是《寻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我对这个颂的理解是:我们在极力寻找失去的心牛,并且因此产生了心理问题。

  对于自身的心理问题,需要用正念来解决。正念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自性当中,但是迷失了。我们花了非常大的功夫想要找回正念的力量,到处找寻不得。我们渴望了解“我究竟是谁”、“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牧牛图颂》中的第一首颂是《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妄心未调伏时,就像未受驯服的野牛,距离真心与正念甚远。妄心会产生贪嗔痴、我执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步步犯佳苗”。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强迫症、忧郁症等问题都出现了。

  (二)《见迹》和《初调》

  《十牛图》中的第二首颂是《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人发现了心牛的踪迹,即发现了需要解决的人生危机所在。但是对于这头心牛,还只是看到了部分,没有看到整体。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点化,法师对信众进行点化,都有可能帮助人们发现心牛,当然人们自己也可能领悟到这一点。

  《牧牛图颂》中的第二首颂是《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牧童刚刚牵住了牛,但牛是未驯服的。在这个阶段,人需要拼命牵住不服帖的妄心。如要制服妄心,非要立大志、发起大勇猛心不可。初调之心犹如心猿意马,很难控制。

  对应心理咨询中的案例,有些来访者的问题不断反复,刚看见进步了,一会儿又后退了。我们在做案例中经常遇到部分来访者起初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咨询开始后状态却变坏了。其实这不是状态恶化,而是他以往积累的创伤和不良情绪被激活后,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这时候,咨询师和来访者必须勇敢地坚持下去。

  (三)《见牛》和《受制》

  《十牛图》中的第三首颂是《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看到了完整的心牛,即有了一定的自我感受与自我洞察,对自己的问题开始有了反思。

  《牧牛图颂》中的第三首颂是《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指的是在修习正念的过程中不应该有丝毫懈怠。

  (四)《得牛》和《回首》

  《十牛图》中的第四首颂是《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得牛就是开始学会把握自我、调控自我,想要最终认识自我。但是这个阶段的得牛并不等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全部的认知和行为,而是在努力转化自己的行为,养成新的习性,这其中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牧牛图颂》中的第四首颂是《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当心牛的癫狂力量渐趋柔和,开始回心转意时,牧童仍旧不能放手,还得抓紧绳子。

  当来访者开始转向正念时,心理咨询师也不应放松警惕,一旦大意,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五)《牧牛》和《驯伏》

  《十牛图》中的第五首颂是《得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牧牛指的是进一步的修习。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心地管束顽固的心牛,必须有一个修习的过程,即禅修的过程或者说学习证悟的过程。

  《牧牛图颂》中的第五首颂是《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此时牛已经野性全消,这代表着妄念已经息灭。牛被驯服,可以自然收放,不需要再牵绳子了。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到了这时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六)《骑牛归家》和《无碍》

  《十牛图》中的第六首颂是《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这时已经可以做到人牛一体,随心所欲,怀有得到正果的喜悦心情。牧童骑在牛背上,用羌笛吹奏一曲,无限意境在心头。

  《牧牛图颂》中的第六首颂是《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禅心已现,自然解脱,进入无碍之境。所作所为皆出自天真,真实的自我已经回归。

  (七)《忘牛存人》和《任运》

  《十牛图》中的第七首颂是《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得到正果以后,安定在悠然闲适之中,忘记了牛的存在,不必再去时时关注。

  《牧牛图颂》中的第七首颂是《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更浓。”

  此时起心动念皆与佛性相应。

  (八)《人牛俱忘》和《相忘》

  《十牛图》中的第八首颂是《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