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P2

  ..续本文上一页合祖宗。”

  不但把牛忘记了,把人本身也忘记了,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达到真正的空灵之境。

  《牧牛图颂》中的第八首颂是《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与《十牛图》一样,《牧牛图颂》在这里用的也是“忘”这个概念。

  我认为在这里“明月”代表真如佛性,“白”代表正念。此时心性已超越善恶,达到与道合一之境,不再执著于善恶的概念。

  (九)《返本还源》和《独照》

  《十牛图》中的第九首颂是《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此时,凝然不动,无为而为。这是禅的宗旨,即“真空无相”的境地。

  《牧牛图颂》中的第九首颂是《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牧牛图颂》描述的境界有所不同,在这里还有一重关。尽管客体的心牛已不复存在,能够用非我执的无差别心观照世间的一切现象,但要证悟圆满无上的菩提,尚未突破最后一关,仍待提升。

  (十)《入廛垂手》和《双泯》

  《十牛图》中的第十首颂是《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尘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廛,意思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一个人得到自我解脱,获得正果后又应该做些什么呢?进入街市为众生说法,为人类造福,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是真正的大作为。

  《牧牛图颂》中的第十首颂是《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牛不见,人亦不见,真空妙有,象征着大圆镜智的一轮明月,光照万象,这是佛性圆成之极致。

  从整个过程来看,《十牛图》的“寻牛”、“见迹”、“见牛”表达的是人心的困窘,“得牛”、“牧牛”、“骑牛回家”、“忘牛存人”表达的是人心的追求与锤炼,即解决问题、寻得自我的过程。“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和生命升华的过程。

  如果把《十牛图》的内容运用到当代的心理咨询当中,第一到第五可以说是指治疗所取得的成效,第五到第十主要阐述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以及所要达到的境界。

  我所做的这些探讨和分析并不一定准确无误,还请各位法师指点。

  四、关于解脱

  宋代无门禅师有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说的是解脱自在的清福。帝王享受的只是洪福,清福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的。

  济群法师关于《心经》的讲座给我很大的震动,其中有些内容我记得很牢。他说,如果总是执著于修行形式,也会构成解脱的障碍。我觉得我能够理解这番话。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治疗的理论、技术、方法再好,我们也不能过于执著,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也会造成心理障碍。

  走向解脱,人格要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正如云门禅师(禅宗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所说,药与病都需要根治。听到这个,有人会问:“药怎么会需要根治?药是用来治病的!”药的确是用来治病的,但须知有些药有副作用,会造成后遗症。其实整个大地都是药,所谓“烦恼即菩提”。当我们学会不回避问题,面对问题,那么烦恼就可能出现转机。

  当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尘垢已经看清楚了,却不去扫除,修行的成果仍然有可能退失。我们的修行必须转化成真实的行为,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中实施,才会行之有效。在心理治疗当中,这个阶段的做法被称为心理认知和行为的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现在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在做什么工作呢?概括地说就是帮助大家做到六个字:“提得起,放得下”。比如,强迫症就是放不下,忧郁症就是提不起。拿汽车来比喻,强迫症是刹车失灵了,忧郁症是发动机不运转了。

  相比于提起,我认为放下更重要。提起可能是一种能力,放下则要有一种境界。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些人没有勇气面对学业上的挑战,比如不敢参加高考,这是提不起;另一些出现感情危机的来访者则是放不下,他们在婚恋关系中感到不被喜爱、不被善待,却无法放下对方。提起是勇猛,放下是洒脱,他们做不到。提不起是一种懦弱,放不下是一种可怜。

  “提得起,放得下”,这六字虽短,但无限的道理就在其中,知易行难。有的听众说:“你自己也一定做不到!”对,我也做不到。真做到的时候我就解脱了,就可以“人牛俱忘”了。

  我想用唐代黄檗禅师的诗作为这次讲座的结尾:“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以此与在座的各位心理咨询师共勉——我们从事这个行业,要向大菩萨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坚忍博大的精神,才能够一直做下去。

  讨论

  朱建军:请教徐老师,“牛”的寓意是什么?这个寓意代表什么?如何从心理学理解?

  《十牛图》和《牧牛图颂》表达的过程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失去,第二个阶段是得到,第三个阶段是忘掉。第二个阶段我觉得自己能理解。我想知道的是:第一个阶段,失去牛之后是什么状态?第三个阶段,忘掉牛的时候又剩下什么?

  徐光兴:以我的理解,牛的寓意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牛就是我们的人生。人生经历常常给我们造成痛苦或者带来快乐,我们有时候失去,有时候得到。

  第二种解释,从禅学的视角来讲,牛是具有佛性的真正的自我。由于我们受了外界的名利财色等各种影响,这头心牛被蒙蔽住了,我们要把覆盖其上的灰尘扫除掉。在“牧牛”之前,首先需要把牛找回来。把牛找回来以后,再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到达彼岸,前往彼岸需要通过船或木筏等工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法门和技术修行。然而当我们已经到达彼岸,还把工具抓住不放,那就不对了。这时我们要把船或木筏放掉,才能走向一片新的天地,这就是“忘掉”的阶段。

  朱建军:我觉得今天徐老师讲的内容是心理康复或者心理成长的过程,不是证悟的过程。因为讲座中的解释出来的那些境界,有些我能做得到,有些我能想象得到,但开悟以后是什么样子我想象不到,成佛就更想象不到了。

  心理康复和证悟不是同一件事。我甚至觉得心理学之中也不存在“开悟”这个部分。通常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等,这些都属于佛教所说的“妄心”。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妄心怎么活动。

  以唯识宗讲的八识而言,咱们心理学界的人研究其中的前六识,跟第七识可能也沾了点边。至于“转识成智”之后是怎样的状态,我想,或许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没见过吧?

  徐钧:这恰恰就是心理学和佛学的区别之处。

  济群法师:笼统而言,《十牛图》中的牛,指的就是我们的心。牧牛,是对于修心的一种生动比喻。在佛教中经常用“牛”比喻修行中的某些元素,这种现象与古代印度的文化有一定联系。

  我们的心分为妄心和真心。在《十牛图》里,起初这头牛是一种难以调伏的兽性状态,它代表妄心。从“见迹”到“得牛”的过程,表示逐渐认识真心的过程。修行人先是认识真心的影子,后来真正地体认真心,直到完全超越妄心的层面。在妄心的层面有能所;在真心的层面超越能所。《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指的也是要超越能所。体认真心以后,就是人牛两空、能所双亡。

  众生与佛都有觉性。在共同拥有的觉性层面,佛与众生其实是一样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普通的众生没有成佛呢?众生迷失了觉性,佛陀体认了觉性。佛教所说的“开悟”就代表着对于觉性或者说对于真心的一种体认。

  正如刚才朱建军老师所说,一般而言心理学的研究在妄心的范畴之内,并不涉及体认真心。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