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牛圖》與《牧牛圖頌》中的“修心”比較▪P2

  ..續本文上一頁合祖宗。”

  不但把牛忘記了,把人本身也忘記了,迷妄之心已經脫落,了悟之心亦無蹤迹,達到真正的空靈之境。

  《牧牛圖頌》中的第八首頌是《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與《十牛圖》一樣,《牧牛圖頌》在這裏用的也是“忘”這個概念。

  我認爲在這裏“明月”代表真如佛性,“白”代表正念。此時心性已超越善惡,達到與道合一之境,不再執著于善惡的概念。

  (九)《返本還源》和《獨照》

  《十牛圖》中的第九首頌是《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此時,凝然不動,無爲而爲。這是禅的宗旨,即“真空無相”的境地。

  《牧牛圖頌》中的第九首頌是《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牧牛圖頌》描述的境界有所不同,在這裏還有一重關。盡管客體的心牛已不複存在,能夠用非我執的無差別心觀照世間的一切現象,但要證悟圓滿無上的菩提,尚未突破最後一關,仍待提升。

  (十)《入廛垂手》和《雙泯》

  《十牛圖》中的第十首頌是《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塵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廛,意思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一個人得到自我解脫,獲得正果後又應該做些什麼呢?進入街市爲衆生說法,爲人類造福,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是真正的大作爲。

  《牧牛圖頌》中的第十首頌是《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牛不見,人亦不見,真空妙有,象征著大圓鏡智的一輪明月,光照萬象,這是佛性圓成之極致。

  從整個過程來看,《十牛圖》的“尋牛”、“見迹”、“見牛”表達的是人心的困窘,“得牛”、“牧牛”、“騎牛回家”、“忘牛存人”表達的是人心的追求與錘煉,即解決問題、尋得自我的過程。“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表達的是人的精神和生命升華的過程。

  如果把《十牛圖》的內容運用到當代的心理咨詢當中,第一到第五可以說是指治療所取得的成效,第五到第十主要闡述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的個人成長以及所要達到的境界。

  我所做的這些探討和分析並不一定准確無誤,還請各位法師指點。

  四、關于解脫

  宋代無門禅師有一首禅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說的是解脫自在的清福。帝王享受的只是洪福,清福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的。

  濟群法師關于《心經》的講座給我很大的震動,其中有些內容我記得很牢。他說,如果總是執著于修行形式,也會構成解脫的障礙。我覺得我能夠理解這番話。對于心理治療來說,治療的理論、技術、方法再好,我們也不能過于執著,否則可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甚至也會造成心理障礙。

  走向解脫,人格要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正如雲門禅師(禅宗

  雲門宗的開山祖師)所說,藥與病都需要根治。聽到這個,有人會問:“藥怎麼會需要根治?藥是用來治病的!”藥的確是用來治病的,但須知有些藥有副作用,會造成後遺症。其實整個大地都是藥,所謂“煩惱即菩提”。當我們學會不回避問題,面對問題,那麼煩惱就可能出現轉機。

  當我們對于自己內心的塵垢已經看清楚了,卻不去掃除,修行的成果仍然有可能退失。我們的修行必須轉化成真實的行爲,並且達到一定的程度,在特定的環境中實施,才會行之有效。在心理治療當中,這個階段的做法被稱爲心理認知和行爲的不斷實踐,通過實踐才能提高生活質量。

  現在的國家心理咨詢師在做什麼工作呢?概括地說就是幫助大家做到六個字:“提得起,放得下”。比如,強迫症就是放不下,憂郁症就是提不起。拿汽車來比喻,強迫症是刹車失靈了,憂郁症是發動機不運轉了。

  相比于提起,我認爲放下更重要。提起可能是一種能力,放下則要有一種境界。

  在我的來訪者中,有些人沒有勇氣面對學業上的挑戰,比如不敢參加高考,這是提不起;另一些出現感情危機的來訪者則是放不下,他們在婚戀關系中感到不被喜愛、不被善待,卻無法放下對方。提起是勇猛,放下是灑脫,他們做不到。提不起是一種懦弱,放不下是一種可憐。

  “提得起,放得下”,這六字雖短,但無限的道理就在其中,知易行難。有的聽衆說:“你自己也一定做不到!”對,我也做不到。真做到的時候我就解脫了,就可以“人牛俱忘”了。

  我想用唐代黃檗禅師的詩作爲這次講座的結尾:“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爲做世間慈悲人。”以此與在座的各位心理咨詢師共勉——我們從事這個行業,要向大菩薩學習。我們要有一種堅忍博大的精神,才能夠一直做下去。

  討論

  朱建軍:請教徐老師,“牛”的寓意是什麼?這個寓意代表什麼?如何從心理學理解?

  《十牛圖》和《牧牛圖頌》表達的過程都可以大致分爲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失去,第二個階段是得到,第叁個階段是忘掉。第二個階段我覺得自己能理解。我想知道的是:第一個階段,失去牛之後是什麼狀態?第叁個階段,忘掉牛的時候又剩下什麼?

  徐光興:以我的理解,牛的寓意可以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牛就是我們的人生。人生經曆常常給我們造成痛苦或者帶來快樂,我們有時候失去,有時候得到。

  第二種解釋,從禅學的視角來講,牛是具有佛性的真正的自我。由于我們受了外界的名利財色等各種影響,這頭心牛被蒙蔽住了,我們要把覆蓋其上的灰塵掃除掉。在“牧牛”之前,首先需要把牛找回來。把牛找回來以後,再向更高的層次提升。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到達彼岸,前往彼岸需要通過船或木筏等工具,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采用各種法門和技術修行。然而當我們已經到達彼岸,還把工具抓住不放,那就不對了。這時我們要把船或木筏放掉,才能走向一片新的天地,這就是“忘掉”的階段。

  朱建軍:我覺得今天徐老師講的內容是心理康複或者心理成長的過程,不是證悟的過程。因爲講座中的解釋出來的那些境界,有些我能做得到,有些我能想象得到,但開悟以後是什麼樣子我想象不到,成佛就更想象不到了。

  心理康複和證悟不是同一件事。我甚至覺得心理學之中也不存在“開悟”這個部分。通常來說,心理學研究的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情感等等,這些都屬于佛教所說的“妄心”。心理學研究的就是妄心怎麼活動。

  以唯識宗講的八識而言,咱們心理學界的人研究其中的前六識,跟第七識可能也沾了點邊。至于“轉識成智”之後是怎樣的狀態,我想,或許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沒見過吧?

  徐鈞:這恰恰就是心理學和佛學的區別之處。

  濟群法師:籠統而言,《十牛圖》中的牛,指的就是我們的心。牧牛,是對于修心的一種生動比喻。在佛教中經常用“牛”比喻修行中的某些元素,這種現象與古代印度的文化有一定聯系。

  我們的心分爲妄心和真心。在《十牛圖》裏,起初這頭牛是一種難以調伏的獸性狀態,它代表妄心。從“見迹”到“得牛”的過程,表示逐漸認識真心的過程。修行人先是認識真心的影子,後來真正地體認真心,直到完全超越妄心的層面。在妄心的層面有能所;在真心的層面超越能所。《心經》中說“無智亦無得”,指的也是要超越能所。體認真心以後,就是人牛兩空、能所雙亡。

  衆生與佛都有覺性。在共同擁有的覺性層面,佛與衆生其實是一樣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爲什麼普通的衆生沒有成佛呢?衆生迷失了覺性,佛陀體認了覺性。佛教所說的“開悟”就代表著對于覺性或者說對于真心的一種體認。

  正如剛才朱建軍老師所說,一般而言心理學的研究在妄心的範疇之內,並不涉及體認真心。

  

《《十牛圖》與《牧牛圖頌》中的“修心”比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