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疗中,科胡特提出心理治疗师可以基础于神入之同理心的基础,利用治疗初期的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密友移情的情况来和病人产生正向情感联结,然后在治疗过程中籍著“适度去幻象化”注一协助病人完成循环回路的合理构成,以使夸大的自体自恋过分需要修正为符合一般社会的正常自恋的满足程度。当然这里还有病人因为咨患的互动引起病人将治疗师的优良人格品质转换性的内化作用。这一方式的发现使1970年之前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束手无策的治疗局面获得改变。
如在佛教的立场阐述,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来自于我执和欲望的满足的失败,而发源于我执的过于强盛和欲望的过于夸大,当这些超越出人类社会许可的一般范围后,个体的灾难、人际关系失败等,这几乎和自体心理学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病因理论如出一辙,但佛教的理论在这里缺乏发展心理学的方面,而更注重当前的问题和问题原因。但佛教在这些内容往往引用“业”这样的概念来作解释该个体可能的先天性原因。
2. 神经症患者及其治疗、一般个体
就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些实证研究所建立的发展心理学表明(这主要是马勒等学者的贡献),神经症和一般个体人格程度基本属于稳定健康的,而不至于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各种人格障碍等多属于早期人格形成期的养育关系失败所造成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将这两者放在一位区间内讨论。
神经症的一般构成有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歇斯底里症等等,在以自恋为人格核心的自体心理学中,神经症也来自于小孩在家庭关系中遭遇父母失败的神入,而不首先是传统精神分析学所说的俄底浦斯问题。当然,从更广泛、更现实的当前人生生存过程中,循环回路失败而且一时间无法及时调整而出问题的原因。这类原因其实在一般普通人之中也有,但一般个体可能可以更合理的处理和调整,但当问题过于棘手或者有特殊的原因限制等出现时,一般个体就可能出现神经症。这分成心理问题的两端,焦虑的一端问题,和焦虑失败后消极退缩的抑郁一端。
也就是前述的循环回路的信息加工理论,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的大脑期待型态配对、实施决定、付诸行动实践时的其中某一项的失败而造成自恋失败的情况。而且自己无法及时调整这一自恋失败的那个点。因此产生神经症。在一般个体可能会至少产生烦恼心理。
所以在这里,治疗神经症的关键点在科胡特及其理论的发展学生们看来是: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充分运用同理心面对病人的基础上,协助病人找到其信息加工循环回路中的问题所在——是修正期待型态的错误或自我价值的无法体验,还是无法实施决定,或者是行动方式的问题。这时候再采取相关的例如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治疗方式或合理建议。这样就能够成功帮助病人重新获得这方面个体的自恋满足,以使病人的神经症获得痊愈。
在一般个体心理中,这种循环回路的失败也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那种程度。一般个体所出现的心理困扰则属于我们所称的“烦恼”。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烦恼,只要不太严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虽然有些烦恼的确挺难对付。例如失恋,许多人在男女情感问题上的处理就比较没有办法,这时候的痛苦虽然没有严重到神经症,但有体会的人也知道会是一个怎么不好受的感觉。又如社会交往能力的困扰、工作问题的困扰、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学校问题等等,都是一般个体可能在循环回路中可能遭受的挫败事件的点。但一般个体的心情问题不大会很大的干扰到生活,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朋友间的互动、自己寻找一些娱乐活动等等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方面的困扰。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自我系统的循环回路更开放就比较能处理问题,而有些个体则差一些。这和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考验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度的高低随着自我的调整能力或环境赋予的变化而不同。
佛教在这里则是认为个体的我执和欲望无法在环境中成功或者反复失败后,心理疾病和人生烦恼等事件就一一产生。这和自体心理学的神经症和健康人的心理困扰现象等的解释极度类似。
佛教对于个体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扰的解释都建立在其缘起模型的基础上,对于一般程度的心理疾病的治疗、还有健康人心理调整的策略,佛教虽然没有一个很完整的的规范系统,但在佛教二千六百年发展的经验积累和探索中,佛教经典和后出的佛教论书记载了很多心理治疗案例和心理调整技巧。从文献反映,从佛陀本人开始,心理治疗、帮助他人减少心理和生活困扰就是佛教僧人的任务之一。例如,佛陀时代的翅舍答弥,她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夭折了。当众人要把孩子的尸体移去焚化时,她加以阻止,一定要去为孩子找救药。然后妇人根据传说找到了佛陀,问佛陀救活孩子的方法。佛陀让她去未曾有子女或任何人过世的家庭要几粒芥子说就可以救活孩子。翅舍答弥这样沿门挨户地询问,始终找不到所要的芥子,因为几乎每家人都曾经有人逝世。她于是想道:“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每个村子中,死亡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呀!”当她这样思考时,本来颤抖的心也就平静了。最后佛陀给予她合适的教导而使其完全调整了自己。这是一个运用缘起模型的合理认成功处理心理困扰的案例注9。
3. 佛教修行者
佛教修行者主要有两类,完成佛教精神修行目标的人和还在进行佛教修行的人。我们这里假设将这一概念界定为完成完全或部分完成佛教精神修行目标的人。
从各种佛教文献记载,和目前的一些相关研究来看,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如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等等并不适合练习佛教的修行方法,因为这些练习可能会导致他们人格滑向更严重的心理深渊。佛教修行本身更多提供给心理一般个体所使用的一种方法。
佛教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而转变了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
在这里,佛陀提供了个体的训练方式——提供注意力的禅定和提高洞察力的内观,虽然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证明这些训练一定会如佛教预期的一样改变个体的人格心理。但一些部分的研究说明这些训练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改变。而一些良好的改变可以改善人类的心理状况。
这一佛教称之为解脱的训练,在于通过禅定和内观的训练,以了解“自己”的身心、世间无我的本质注10,在佛陀看来,对于“自我”永远的的执着是人的本性,正是它引起了人类的快乐,但也引起了人类的痛苦烦恼。当人类通过如实训练观察亲证身心和世间的无常无我本质后。执着和欲望就消逝。这时候痛苦就不再生起。
但有人或许会问:快乐是否也不再生起呢
佛教传统经典回答:是的!那些隐蔽着痛苦的暂时快乐将不再生起,这时候内心将是绝对宁静之幸福喜悦。
这是缘起模型“我执”的无明——欲爱——苦或乐及生死轮回注11的直接应用。
在这里我们很可以从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来看这点,自恋是人类的本性,自恋的失败是人类烦恼痛苦的原因,而其构成源于期待型态不现实,而期待型态的不圆满性导致配对的可能不成功。佛陀所要作的结束和摧毁天生以及后天婴儿期内化的各种期待型态。在佛教里有一个成就的术语,称为”无愿求”。引用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有攀缘的期待型态之结束。也就是一般个体内心的期待型态是具有某种固定状态的认定的——变化为不变化、无主宰为有主宰等等。这些与实际身心、世间并不完全符合的期待型态直接影响了期待型态的配对。在配对中会有时候导致自恋满足的快乐,但有时候也会导致自恋满足的失败之焦虑、愤怒和抑郁。
而结束原来期待型态中不如实的习惯性部分,则转变心理成为一种全新的对于变化之事物的无期待型态,也就是完全如其实际的心理结构,这时候自恋的满足和不满足在这里消逝——烦恼和暂时之快乐也随之消逝成为宁静。
如果这一心理转变是真实全面或部分的发生了,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当然也可能会引起该个体一系列外在的行为和社会融入性的改变。因为无期待型态是不显示有自恋特点的,而这点显然和社会已经认可的自恋范围是不相同的。这一不相同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后果,应该需要有更全面的设计来实证研究来说明。但至少需要在应用中比较谨慎的对待。
但这一选择的确构成世界多样性生活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人格、地区等等的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佛教传统和现代心理学代表不同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应用纬度,他们之间存在交集又存在不同,对于这一情况有一明确的理解,对于佛教的心理学的研究及应用会有很大帮助,并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心理现象区间对比的图表中得以理解。
问题心理区间
|
正常心理区间
|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徐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