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徐钧)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

  ——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

  作者 徐钧

  

【目的】阐述对于佛教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运用中需要注意和理解的问题。

  【方法】:以自体心理学理论为平台,使用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自恋概念联接佛教的我执概念,尝试横向比较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神经症患者、健康人、佛教修行者之间的心理区别。

  【结果】

  1.反映心理学和佛教的交集和差异的区间,以提供一种佛教心理学

  2.解释佛教的心理学缘起模型

  3.提供对于佛教徒等相关的心理咨询以理解的参考点

  4.以自体心理学的现代术语转译佛教的核心理论,以达成对于佛教的理解视角。

  【关键词】:自体心理学;佛教;自恋;我执;缘起模型;区间

  【论文提要】:随着当前临床心理学对于佛教传统思想和禅修技术的研究及实践应用的深化,例如佛教正念训练对于压力的控制、佛教训练和注意力的关系、佛教对于心理咨询的意义、对佛教徒的心理咨询等方面被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华人心理学研究中需要被重视起来的主题。但在这一东方传统文化再次审视和发掘其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佛教对心理学界还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因此对于佛教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往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对佛教了解的欠缺而造成定位的偏差,最后发生误解的立场影响随后而来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问题。本文因此以现代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作基础,结合安格尔在《心理治疗和冥想目标:自我呈现的发展阶段》注1的心理分类来部分转译佛教的核心观点,并尝试建立佛教和心理学之间的横向比较的区间,来为今后华人心理学中关于佛教的研究建立一个可能的支撑点。

  一.自体心理学和佛教的基本理论

  1.自体心理学的自恋理论

  自体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在1971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精神分析学派当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超越了原来经典精神分析的观点,对于人性和人格的模型有了全新的定位。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定义人类的本质是自恋的注2,这和原来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定义相当不同。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注3。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但科胡特根据结合自己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研究,并吸取了当时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成果,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注4。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至于为什么同样有人遭遇失败可以成功修正,有的人则没有力量成功调整。研究其中原因,可能除了个性差异性外,大部分是和婴儿的养育者与婴儿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之间有关。养育者的情绪直接会内化到婴儿人格中,或一些不合理的养育互动模式等内化到婴儿人格中,这些构成婴儿将来人格的基础模型。

  2.佛教的我执理论

  我们先就佛教定义详细的解释一下什么是我执注5。

  经典佛教定义我们所谓的“具有生命的人”,实际是精神和物质的暂时聚合体,而构成精神和物质也是变化无常和没有绝对主宰的,这就构成佛教在真理意义上的无我。注6

  而佛教讨论人类不了知这一无常,特别是不了知身体、精神及世界是无我注一、无主宰的自然规律是。因此执着身体、精神、世界是我、我所有为快乐幸福。当我们因为我得到了承认或者我得到了某些事物而快乐。这样一旦必然变化的无常身心和世界变化而无法主宰时,也就是因为我被否认或我失去了某些认为是自我的事物而悲伤、烦恼等等。因此佛教教导只有洞察这一无我的自然规律,才能放下自我的执着而解脱。当然这需要有精神上的训练实践——止禅和内观禅注一。

  而至于一般的生命的反复出生和成长的动力,就来自于“我执”注二,由于“我执”产生欲望,一般个体为了满足其自我的欲望,而反复在世间中作为,以求得快乐或回避痛苦。这样生命的轮回才得以延续。快乐和痛苦也因此同时得以继续。

  这就是佛教阿毗达磨传统注三里的缘起的心理简化模型。佛教就使用这个缘起的心理模型来解释烦恼的生起和熄灭,所谓缘起模型的核心,是以“我执”为核心的无明——欲爱——苦或乐及生死轮回。我们在此将之转换成现代术语表达,就是对于自我的执着导致错误的认知——执取——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而烦恼及生死轮回的熄灭则是同样运用这一模型,不过它是否定式的,是以结束“我执”的无明(通过内观禅的观察法)——结束欲爱——结束苦或乐及生死轮回。我们在此将之转换成现代术语表达,就是消除自我的执着、结束错误的认知——执取的解脱——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的终结。

  二.自体心理学自恋理论和佛教心理理论的横向比较

  在阐述了自恋和我执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以自体心理学关于自恋的定义作为平台,来对人类精神现象的三类区间进行比较讨论,以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各种可能,特别是佛教和社会常态心理差异。

  1.自恋人格障碍者及其治疗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注7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注8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在对于这类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

《佛教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一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徐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