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七課(十七)叁乘教法圓融于調心一法

  聖者言教 第七課(十七)叁乘教法圓融于調心一法

  【是故,輪回惑亂之根本,業及煩惱之基石,一切痛苦之來源,均在于二取分別之實執。故應舍棄堅固貪執之二取,並淨觀一切均爲淨相,即是果密乘之發心,十分重要。】

  二取分別是輪回之根本、痛苦之來源,所以我們以上所傳講的所有殊勝方便道,都是爲了對治煩惱,斷絕二取之實執。

  可能有些弟子認爲,自己對一切已經放下了,似乎並沒有實執。但這可能是個人理解的偏差,所謂實執,就是分別念。只要有分別念,就叫做實執。作爲密乘弟子,時時都應該在平等之中觀待一切。

  叁乘教法在調伏煩惱的方便之上,有所不同。站在嗔恨心的角度,小乘教法也教誡“罪惡莫過嗔”,所以依靠不同方便去對治,尤其在行爲當中,與嗔恨心有關的一切事情,無論是直接相關還是間接相關,都得遠離,所以小乘的對治方法稱之爲斷除。小乘的很多戒律都是爲了護持這個根本戒,目的就是斷絕嗔恨心。大乘對治嗔恨心之法爲轉變,通過知母、念恩(賜予身體、生命、一切財富,以及令入佛門之恩),把一切觀想成自己的父母,嗔恨心自然消盡。想一想,這些令我們生起嗔恨心的對境,無始以來多次做過我們的父母,在做我們父母期間,他們自己承擔了所有一切罪業,而把一切福報賜予我們。正是由于做我們父母期間造作了無量罪業的緣故,他們至今仍在輪回中漂泊,感受無邊的痛苦。作爲兒女,我們應該更加同情這些父母,而不是起嗔恨心。若能這樣思維,相信嗔恨心自然會消失。這是大乘教法對治煩惱的方式。密宗則將一切觀想爲諸佛菩薩,自然不會生起嗔恨心。所以叁乘教法的一切方便道,都是爲了調伏分別念,也就是救識。密宗以淨觀直接趨入果法,其殊勝和重要性就在于此上。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前很多弟子真的越來越好了。往昔在我們心目當中,時時都在分別哪個好、哪個不好,現前即便心中有這樣的疑惑,但是口中一般不會說出來。這也是一種功德。先從它開始做起,關上我們口中的分別之門,再逐漸關上內心的分別之門。一步一步來,這些都是修法增上的表現。

  叁乘教法調伏煩惱的方便雖然不同,但本質一如,都是消盡煩惱。所以無論座上還是座下,我們的修行時時不能離開以上所傳講的道理。作爲修行者,針對自己的根機,時時運用以上調伏內心的方便,將叁乘教法聚集于調心一法,就是真正的修行。相反,如果理論不能運用到實際修法之中,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解行相應,那麼講解、聽聞這些教言就沒什麼意義了。細致想想,《聖者言教》這本書早在百年前就已經存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已經誕生2500多年,但衆生仍在漂泊輪回、遭受痛苦,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書中的道理沒有納入心相續之中,沒有形成調伏煩惱的對治,所以書是書,衆生是衆生。現前已經知道這些道理,若能把教言納入心相續之中反複串習,成就近在眼前!因爲意識和心性只有一線之隔,依靠這些方便轉識成智之時,就是我們成佛做祖之日。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無論聞思還是修行,都是爲了調伏內心,若能把所有一切教法都聚集到調心一法中去理解運用,不僅會打消我們很多疑問,而且修行也會變得更加圓融自在。以上傳講的內容雖然稀少,但是它關系到作爲密宗弟子該做的一切事,所以要反複思維,深入理解。若做不到這些,恐怕就算不上密宗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