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者言教 第七课(十七)三乘教法圆融于调心一法

  圣者言教 第七课(十七)三乘教法圆融于调心一法

  【是故,轮回惑乱之根本,业及烦恼之基石,一切痛苦之来源,均在于二取分别之实执。故应舍弃坚固贪执之二取,并净观一切均为净相,即是果密乘之发心,十分重要。】

  二取分别是轮回之根本、痛苦之来源,所以我们以上所传讲的所有殊胜方便道,都是为了对治烦恼,断绝二取之实执。

  可能有些弟子认为,自己对一切已经放下了,似乎并没有实执。但这可能是个人理解的偏差,所谓实执,就是分别念。只要有分别念,就叫做实执。作为密乘弟子,时时都应该在平等之中观待一切。

  三乘教法在调伏烦恼的方便之上,有所不同。站在嗔恨心的角度,小乘教法也教诫“罪恶莫过嗔”,所以依靠不同方便去对治,尤其在行为当中,与嗔恨心有关的一切事情,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都得远离,所以小乘的对治方法称之为断除。小乘的很多戒律都是为了护持这个根本戒,目的就是断绝嗔恨心。大乘对治嗔恨心之法为转变,通过知母、念恩(赐予身体、生命、一切财富,以及令入佛门之恩),把一切观想成自己的父母,嗔恨心自然消尽。想一想,这些令我们生起嗔恨心的对境,无始以来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期间,他们自己承担了所有一切罪业,而把一切福报赐予我们。正是由于做我们父母期间造作了无量罪业的缘故,他们至今仍在轮回中漂泊,感受无边的痛苦。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更加同情这些父母,而不是起嗔恨心。若能这样思维,相信嗔恨心自然会消失。这是大乘教法对治烦恼的方式。密宗则将一切观想为诸佛菩萨,自然不会生起嗔恨心。所以三乘教法的一切方便道,都是为了调伏分别念,也就是救识。密宗以净观直接趋入果法,其殊胜和重要性就在于此上。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前很多弟子真的越来越好了。往昔在我们心目当中,时时都在分别哪个好、哪个不好,现前即便心中有这样的疑惑,但是口中一般不会说出来。这也是一种功德。先从它开始做起,关上我们口中的分别之门,再逐渐关上内心的分别之门。一步一步来,这些都是修法增上的表现。

  三乘教法调伏烦恼的方便虽然不同,但本质一如,都是消尽烦恼。所以无论座上还是座下,我们的修行时时不能离开以上所传讲的道理。作为修行者,针对自己的根机,时时运用以上调伏内心的方便,将三乘教法聚集于调心一法,就是真正的修行。相反,如果理论不能运用到实际修法之中,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解行相应,那么讲解、听闻这些教言就没什么意义了。细致想想,《圣者言教》这本书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已经诞生2500多年,但众生仍在漂泊轮回、遭受痛苦,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书中的道理没有纳入心相续之中,没有形成调伏烦恼的对治,所以书是书,众生是众生。现前已经知道这些道理,若能把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反复串习,成就近在眼前!因为意识和心性只有一线之隔,依靠这些方便转识成智之时,就是我们成佛做祖之日。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无论闻思还是修行,都是为了调伏内心,若能把所有一切教法都聚集到调心一法中去理解运用,不仅会打消我们很多疑问,而且修行也会变得更加圆融自在。以上传讲的内容虽然稀少,但是它关系到作为密宗弟子该做的一切事,所以要反复思维,深入理解。若做不到这些,恐怕就算不上密宗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